皖西白鹅沙门氏菌病的诊治
2019-02-13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无芽孢的小杆菌,目前发现的有2600多种血清型,其中绝大部分血清型对动物和人具有致病性,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其同时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式进行传播,主要引起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等疫病,该病原可导致禽生产性能降低,影响雏禽的存活率,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皖西白鹅作为优良的地方品种,虽然具有适应能力强、抗病力高的特性,但也不能抵御沙门氏菌的侵袭,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病例时有发生。现将一例皖西白鹅沙门氏菌感染病例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裕安区固镇镇一皖西白鹅饲养户,饲喂雏鹅1200只,于20日龄时发病,见鹅群中有零星病鹅出现,以拉痢、行动障碍、少数有神经症状为特征,虽投服了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药,但症状并未改善,发病和死亡数量还在逐渐增加。至笔者接诊时(雏鹅23日龄)已出现病鹅37只,死亡12只。
二、临床表现与剖解变化
1.临床表现。病鹅精神沉郁,羽毛蓬松杂乱,不食,缩头不愿走动,喜蹲伏,人为驱赶后行走困难,一瘸一拐;拉痢,粪便为灰白色或黄绿色,有时粪便中混有气泡;呼吸急促,严重的张口呼吸;疾病后期病鹅出现头部震颤、左右摇摆,甚至全身抽搐,不久死亡。
2.剖解变化。对病死鹅解剖后可见:脑部血管增粗,脑膜出血或充血;心包膜增厚,心脏表面粗糙并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有的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纤维素膜,有的有灰黄色栗粒大小的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粘稠;气囊浑浊增厚,部分附有黄白色渗出物;肠道黏膜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直肠部位出血严重,呈弥漫性点状出血,肠淋巴滤泡稍肿大,盲肠内有灰白色干酪样干硬栓子;有的肺脏出血严重。
三、实验室检验
1.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死鹅肝脏、心血和脑膜,涂抹或用接种棒划线接种于血平板、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上(TSA,添加5%犊牛血清),置37℃恒温培养箱中(TSA放在烛缸中)24h,见血平板和TSA上均长有灰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细小 、凸起的菌落。将此菌落再分别转接于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板上,37℃培养24h,见SS平板上生长有中心黑色、圆形、凸起、湿润菌落;而麦康凯平板上生长透明、圆形、凸起的小菌落。
2.生化鉴定。挑取经纯化的单个菌落,接种于肠杆菌科微量生化鉴定管中,培养24h后,分离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MR试验和枸橼酸盐试验呈阳性;VP、甲基红和吲哚试验呈阴性,据此鉴定为禽伤寒沙门氏菌。
3.药敏试验。挑取经纯化的单个菌落,用生理盐水稀释为0.5个比浊单位,用灭菌棉签均匀涂布在MH琼脂培养基上,稍干后贴上药敏试纸(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37℃恒温培养箱中(MH平板放在烛缸中)24h,见分离菌对恩诺沙星、头孢噻肟、丁胺卡那、新霉素高敏,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多粘菌素中敏,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阿莫西林耐药。
四、防治
根据药敏结果,全群饮水投服恩诺沙星,发病个体挑捡隔离,注射头孢噻呋,同步做好环境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经过5d治疗,除少数病情较重鹅死亡外,全群不再有病鹅出现,鹅群精神状态和食欲均恢复正常。
五、小结
沙门氏菌病作为一种常见禽病,在鹅群常有出现,但大多以糊肛、拉痢、肝脏古铜色、败血症、内脏有伤寒结节为特征,本病例却以内脏器官浆膜炎和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虽然在临床中不太常见,却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这也提示广大养殖户和兽医从业人员,对于出现包心包肝和气囊炎病理变化的病鹅,不能简单诊断为大肠杆菌或传染性浆膜炎,而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做出正确诊断。由于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对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在对细菌病的治疗时,尽可能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指导临床科学治疗,同时认真做好环境消毒等日常管理,提升家禽的抵抗力,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