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综合防治
2019-02-13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自被报道以来,由于其发病急、流行性广、死亡率高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流行特点
1.发生特点。猪传染性胃肠炎感染性非常强,在自然条件下猪可被感染,且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此病,尤其是在母猪产仔高峰期发病最严重,仔猪染病以10日龄阶段的仔猪最甚,几乎100%致死。该病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生流行,但主要以冬季及季节交替时发生较多,尤其当气温变化异常、温度下降时极易感染。另外,猪舍中猪群饲养过密、通风不畅等因素均可造成严重的病情及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感染该病的病猪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典型的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的影响养殖场中猪的成活率。
2.传播途径。猪传染性胃肠炎属于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病猪的粪尿传播,可污染饲料和水等,然后被健康的猪食用后病毒会通过其消化道以及呼吸道进行传播感染,引起健康猪发病。该病想要彻底根除非常困难,因为即便是染病后经治疗已经康复的猪也能长时间的带毒,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此外,该病一旦发生,会迅速传播至整个猪群。
二、临床症状
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后通常在15~18h即可发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沉、食欲不振、身体发热,伴有急性腹泻及呕吐。通常先出现呕吐,之后转而腹泻。病猪腹泻后的粪便颜色通常会出现黄色、绿色或色白。发病后的病猪饮水量增加,但仍易脱水,体重降低。患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猪会出现乳汁分泌减少的现象,因此会大大增加新生仔猪的死亡数量。而且,即使是经过治疗已经痊愈的仔猪也大多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的现象。
三、病理变化
病死猪身体消瘦,在肛门四周处会出现因腹泻而导致的水样粪便出现。将患有传染性胃肠炎而死亡的病死猪解剖,可发现病死猪的小肠部位颜色暗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中的内容物呈黄绿色。另外,胃黏膜也有轻微充血肿大现象,且伴有炎症的发生。
四、诊断
初诊可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来进行诊断,如需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可以切取因患有传染性胃肠炎而死亡的病死猪的小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如果发现小肠上皮细胞内有亮绿色的荧光即可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或进行血清学实验,通过观察发病期及康复期猪的血清抗体滴度的变化来进行确诊。
五、防治
1.接种预防。该病传染性大,发病快、病程短,疾病发生范围广。最科学有效且能避免经济损失的防治措施就是疫苗接种,猪场管理者可根据疾病的发生及流行特点适时接种疫苗。目前预防该病常用的疫苗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该疫苗可在妊娠期母猪的产前2个月及半个月各注射·次,使用剂量分别为每次3mL和2mL,注射方式为耳后注射。另外,也可以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对仔猪进行接种预防,注射剂量为每次1mL,注射方式为肌肉注射,注射一次有效期可达半年之久,该疫苗可有效增强仔猪的免疫能力,抵抗疾病,提高仔猪的存活率。
2.药物治疗。首先,感染传染性肠炎的病猪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因此可以先适量补充一些电解质,维持病猪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可以使用氯化钾、碳酸氢钠等,通常可混合后给每头猪每次服用5mL,一天服用5~6次即可。
药物治疗可选择链霉素、氟哌酸散、庆大霉素等。可混合兑水后灌服,每天服用2~3次,连续服用3~4d。同时可以服用黄连素,每次0.5~1g,每天2次,连续服用2~3d。
3.日常管理。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环境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猪舍的清洁卫生,保持通风,控制猪群密度,保持空气质量良好。定期对猪舍及猪使用的器具进行清理、消毒,保证猪群日常生活的环境质量健康。尽量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尽量杜绝外来人员及车辆在场内逗留,避免外来人员或车辆携带病菌进入猪舍,造成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近年来,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严重,对猪养殖业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应正确认识及了解该病,并进行及时的预防及防控,以最大程度减少该病对养猪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