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格县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2-13阿衣莫郭朝安

四川蚕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蚕业桑园养蚕

阿衣莫 郭朝安

(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普格 615300)

普格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918km2,辖34乡镇、15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有彝、汉、苗、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21.14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7.9万人,占84.9%,农业人口18.59万人,占92.7%,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典型的农业县、深度贫困县。其生态条件很适宜生产优质蚕茧,但由于蚕桑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有限,产业发展进程缓慢。

1 普格蚕桑产业现状、发展优势与成效

1.1 现有蚕桑基地状况

全县有6个乡镇、15个村、1762户从事蚕桑生产。有桑园820hm2(1.23万亩),其中良桑506.7hm2(7600亩),养蚕13418张,产茧507.6t,养蚕收入2438.7万元,单产37.8kg,户均养蚕收入1.38万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蚕桑向最适宜的花山乡、大坪乡、普基镇三个基地乡镇集中发展,其中花山乡桑园面积206.7hm2(3100亩),大坪乡桑园面积140hm2(2100亩),普基镇桑园面积106.7hm2(1600亩),2018年养蚕收入分别收入987.85万元、669.57万元、510.64万元。是全省的少数民族产茧第一县和蚕桑生产基地县。

1.2 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

1.2.1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境内土质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地处南亚热带气候区,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气温17.3℃,无霜期大于308d,年降雨量1164mm,年日照时数2120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的气候特点,极其适宜栽桑养蚕。桑叶产量高、叶质优,蚕病危害轻,单产高,经济效益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蚕桑生产优势。

1.2.2 基础设施较完善

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蚕桑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有“6215”标准化宽窄行桑园34.7hm2(520亩),密植桑70.7hm2(1060亩),标准小蚕共育室203间,标准大蚕房2340间,养蚕大棚 109个(30000m2);省力化蚕台4500套,纸板方格蔟216万片。为我县蚕桑的稳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3 蚕茧质量优良

普格的蚕茧经省测试中心检测和各大丝厂试缫丝,粒茧丝长达1100m以上,解舒率在70%以上,上车率达96%以上,茧层率达44%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被四川省确定为出口茧生产基地。2002年、2005年,两度评为中国西部博览会“名优农产品”。

1.3 发展成效

1.3.1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全县年养蚕收入持续稳定在2400万元以上,底古村5组2018年养蚕收入289.97万元,户均养蚕收入5.68万元,人均养蚕收入1.39万元。年养蚕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76户、10万元以上的有13户、20万元以上的1户。花山乡红星村2组黎远辉,现有桑园8.8hm2(132亩),2018年养蚕收入38.75万元。养蚕收入已成为县域内沟坝地区蚕农的主要经济支柱,部分养蚕大户成了致富能手。蚕桑生产已成为我县绿水青山的生态产业和金山银山的经济项目。

1.3.2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县蚕业技术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养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观念,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全面实施乡镇干部、村组干部、技术人员的模样示范和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包户生产技术帮教,大力推广“6215”、大棚省力养蚕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力度,切实提高了蚕农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化生产水平,亩桑产叶量、养蚕单产和质量逐年提高。

1.3.3 项目带动作用突出

县委政府充分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大凉山扶贫开发等发展机遇,切实做好了项目的申报、争取、落地和实施。综合统筹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贫整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推进桑园、桑路、桑水的全面优化和改善,大力新建养蚕大棚。特别是2018年产业发展资金、扶贫整合资金在全县投入580万元,2019年省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贫整合资金又在全县投入1120万元。桑树基础进一步巩固,设施设备进一步夯实,实现了蚕桑生产省力降本、提质增效,推动蚕桑生产高质量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蚕桑生产是传统生态产业,又是扶贫产业,如果缺乏政府的强力组织、引导和扶持,将很难持续稳定发展。长期以来我县蚕桑发展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仅靠争取项目资金和蚕茧企业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蚕桑生产发展需要,缺乏连续性,直接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2.2 龙头带动能力不强,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普格县的蚕桑龙头企业只负责蚕茧收烘,产品开发停留在初加工层次,没有后续产品加工,产业链短,产品加工能力不足。2018年到现在,由于茧丝市场疲软,价格低迷,为了维护蚕农利益,稳固蚕桑基础,确保产业良性发展,采取保护价收购政策,造成蚕茧企业亏损180多万元,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无力带动蚕桑产业发展。

2.3 技术服务体系不全、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农业农村局虽然设有蚕桑站,蚕茧公司在乡镇上也设有蚕茧收烘站,但由于体制的原因,缺失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全县只有3人毕业于专业院校),难以维持乡镇村组的技术服务,技术贯彻落实困难,不能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蚕农饲养过程出现蚕病及其他技术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在标准化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大蚕省力饲养、自动上蔟等主体技术推广中,无法提供足够技术支撑,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2.4 蚕桑规模效益不突出

全县单季饲养量在10张以上的大户,只有6户;5-10张农户47户,绝大多数农户在0.5张-2张,基本是零星分散的克克蚕、箔箔茧,“户户有桑、家家养蚕”局面。养蚕对家庭经济收入几乎没有影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模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导致各项技术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养蚕经济效益低下,规模效益不突出,难以树牢产业发展信心。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3.1.1 强化组织领导

从乡村振兴高度把蚕桑产业发展纳入“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配合抓,用抓扶贫的力度、措施和办法抓蚕桑产业,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3.1.2 实行目标管理

把蚕桑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严格考核,激发和调动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2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3.2.1 增大财政投入

把蚕桑产业发展列入财政总盘子进行预算,增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产业优先,基础配套”的原则,积极整合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贫整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重点向蚕桑基地乡镇倾斜,蚕业生产作为生态产业将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持。

3.2.2 提取“蚕业发展资金”

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统筹资金。主要用于蚕桑基地建设、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蚕桑示范园区建设、基地乡镇扶持等,反哺生产环节,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3.2.3 实行以奖代补

对蚕桑基地建设进行奖补,大力支持乡镇、村组和大户发展蚕桑。奖补资金跟随项目走,以奖代补,促进发展。对所有项目补助资金要规范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调动蚕农的积极性,发挥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3 延长产业链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力

我县蚕桑生产龙头企业翔鸿蚕业有限公司,是蚕桑发展、蚕茧收烘及销售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应坚持以“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产业富民”为宗旨,紧紧抓住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蚕桑生产这个主题,以质量为核心,增效为目的,遵循市场规律,不断探索与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蚕农双赢。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鲜茧收购价格保护机制,从育苗栽桑到养蚕产茧、从桑路桑渠到蚕房建设、从桑园管护到病虫害统防、从蚕种到蚕需物资、从小蚕共育到消毒防病,做到了全程投入、环环补助,每年公司投入蚕桑生产的资金达65万元以上;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的服务和带动作用。目前正在引进缫丝厂,积极推广桑枝食用菌、并不断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做好一、二、三产结合,千方百计把企业做优做大,增强带动力。

3.4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健全以蚕茧公司为主体,乡镇蚕桑专干、蚕辅员为骨干,小蚕共育户为基础的四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

3.4.1 建立“共育户联农户”管理模式

通过共育户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统消,生产技术指导,着力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

3.4.2 大力应用最新蚕桑科技成果

试验推广桑蚕:雄蚕品种、芳·绣×白·春、云1和云2等新品种,全面推广6215栽桑新模式。应用蚕业新机具:切桑机、电瓶桑剪、消毒喷粉机、移动蚕盒车、空中滑轨式可变蚕台。狠抓新技术落实,重点开展小蚕集中共育技术、大蚕省力蚕台育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

3.4.3 加大科技合作

积极与省蚕研所、宁南县蚕桑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蚕桑生产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3.5 建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在产业基础较好、产业潜力较大、产业优势明显的基地乡镇、重点村组,按照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集中流转土地建设66.67hm2(1000亩)以上标准配套桑园,注重区域规模与户营规模同步发展,建立规范化蚕桑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培育蚕桑农场、发展现代蚕业”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蚕业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和激发蚕桑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六个蚕桑主产乡镇要大力推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蚕业生产模式,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整合蚕业资源,大力培育养蚕大户,逐步实现大蚕饲养从零星散户向工厂化转变,推动蚕桑生产由零碎化、分散化、传统化向规模集聚、生产集约、技术集成转变。同时项目、资金、技术向养蚕大户倾斜,实现养蚕大户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培育一批桑树规模2hm2(30亩)以上,季养蚕25张、年养蚕100张以上,年养蚕收入20万元以上的现代蚕桑家庭农场。通过3到5年的努力,全县要建成年养蚕收入20万元以上的现代蚕桑家庭农场300户,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蚕业桑园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