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2019-02-13刘少华
刘少华
(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文水 032100)
关帝山林区是山西省面积最大、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有林区。该林区经营总面积27.70 万hm2,活立木蓄积1 500 万m3,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森林资源的主体为天然林,面积约15 万hm2。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灾害中影响区域最广、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我国每年遭受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森林面积可达上亿亩。关帝山林区每年也有一定面积的森林资源遭受到影响,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有虫不成灾、损失不严重的水平,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两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林分密度、林种等,人为因素包括造林结构不合理、防治力度不够、跨区域购买苗木等。
1.1 自然因素
气候是影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重要原因,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大大提高虫卵及成虫的越冬率。例如冬季气温较高、气候干燥且少雪,就为越冬害虫提供了便利的生存条件,翌年春季害虫基数会大量增加,引发大范围虫害;夏季雨水较大,气候湿润,不及时排水,可能导致苗木根部因病菌快速繁殖而出现烂根等现象。林分密度、林木种类也是影响有害生物发生的重要因子,林分密度过大,植株之间对光照和营养物质竞争激烈,可能造成有的植株生长势衰落,降低了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更容易被病虫害感染;林木种类决定了虫害发生的种类,例如油松经常发生的虫害有油松毛虫、松针小卷蛾、松尺蠖等,落叶松常见虫害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毛虫、举肢蛾等,不同树种之间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尽相同。
1.2 人为因素
近年来,各地植树造林树种较为单一,大大降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辅相克的关系,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加之,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植树造林方面,对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注不够,技术手段落后,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跨区域购买苗木可能会引进新的病虫害,造成病虫害跨区域大面积传播,加大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例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害虫,目前已经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等多个省(市、区)出现,防治压力日益渐增。
2 林业有害生物分类
通过多年观察记载,关帝山林区曾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含植物种)有近50 种,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分别是食叶害虫、枝干害虫、枝梢害虫、种实害虫及非昆虫类有害生物。
2.1 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是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最多的一类,关帝山林区记载有24 种。食叶害虫通过啃食树木叶片或吸食叶片汁液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时可将一定区域内的叶片全部啃食干净,造成大片树木死亡。近年来,关帝山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少雪、平均气温逐年上升,虫卵及成虫越冬存活率也随之增加,食叶害虫进入到周期性高发期。常见食叶害虫,有油松毛虫、靖远松叶蜂、松针小卷蛾、松尺蠖、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松大蚜、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叶蜂、落叶松双肩尺蠖、落叶松尺蠖、落叶松腮肩扁叶蜂、举肢蛾、侧柏松毛虫、杨叶甲、舞毒蛾、杨二尾舟蛾、毛赤杨长翅卷蛾、卷叶蛾等等,主要受害树种包括油松、华北落叶松、辽东栎、山杨、白桦、侧柏以及多种经济林树种。
2.2 枝干害虫
关帝山林区枝干害虫种类较少,历史记载有红脂大小蠹、白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杨干象、枯叶蛾等,其中红脂大小蠹主要为害树种为油松,也是为害面积最广、防治最为困难的林业有害生物。1999 年关帝山地区曾大面积爆发,给区域内森林资源带来巨大损失;其他枝干害虫主要为害对象为不同种类的杨树。枝干害虫通常隐藏在植株皮层内部或者根部,防治难度比较大。
2.3 枝梢害虫
枝梢害虫主要有纵坑切梢小蠹、松梢螟、夏梢卷叶蛾、松瘿小卷蛾、松枯梢病种类,主要为害对象为油松和华北落叶松,其中以纵坑切梢小蠹分布最为广泛,关帝山林区均有分布。该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防治困难,目前尚未成灾,但由于该害虫传播性强、防治效果不明显,极易爆发成灾,需要重点防范。
2.4 种实害虫
种实害虫主要为害树木的种子和果实,区域内历史记载有松实小卷蛾、油松球果小卷蛾、一点实小卷蛾、云杉球果小卷蛾、落叶松实小卷蛾、落叶松球果种蝇、落叶松广肩种子小蜂等种类,受害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等。害虫通过啃食植株的果实,造成植株种子发育不良,结实率大大降低。
2.5 非昆虫类有害生物
非昆虫类有害生物包括草兔、各种害鼠类等,主要为害树木表皮、根部或嫩叶,从而造成植株幼苗死亡,严重影响了新生造林区域苗木的成活率。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1 营林措施
营林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问题,不会出现其他副作用。首先,通过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来提高苗木自身的抵抗力;其次,控制营林密度,合理密植,为苗木生长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增强苗木的生长势,从而提高抗虫害能力;最后,应采用针阔混交的造林方式,营造混交林,以此来降低林业有害生物大面积爆发的概率。关帝山林区常见的针阔混交林有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杨桦混交林等。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3 种方式。以油松毛虫为例,通过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降低油松毛虫的虫口数量,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油松毛虫幼虫是大山雀的主要食物之一,通过悬挂人工鸟巢,招引大山雀、灰喜鹊等鸟类,达到以鸟治虫的目的;在油松毛虫发生地喷洒白僵菌,灭杀效果良好,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应用方便、成本低,不会对鸟类、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可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对病虫害的防治具有持久性;缺点是防治效果缓慢,对突发性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差,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3.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例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通过黑光灯来诱杀油松毛虫、松针小卷蛾、落叶松鞘蛾等。物理防治的优点是简便有效、成本低、对生态环境危害小,但有些物理防治方法较为原始,效率较低,只能作为辅助措施或应急手段。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实现灭杀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在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使用方便、见效快、应急能力强且不受地域和环境因素影响等优点;缺点是容易造成空气、土壤、水域等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人和野生动物的安全,长期使用还会使林业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落叶松鞘蛾和纵坑切梢小蠹的化学防治为例,落叶松鞘蛾防治可在成虫羽化盛期的早晨或傍晚,用敌马烟剂或林丹烟剂,以每公顷15kg 用量进行烟熏,防治效果良好;纵坑切梢小蠹每年可在小蠹虫转梢期间,使用孔机注射树虫净防治,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