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见的学习”的教师心智框架初探
2019-02-12苏杰
摘 要:“可见的学习”,一是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二是让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基于《可见的学习》,提出中学化学教师的四个心智框架:应率先启动变革,并乐于挑战;基本任务是评价教的效应,测评表达反馈;研究重心应是学生的学;应重视师生互动和发展班级中的积极关系。
关键词:可见的学习;心智框架;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8-007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53
“可见的学习”,一是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教师始终知道自己的作用;二是让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学生逐渐成为自己的教师。基于《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提出中学教师的四个心智框架,让更多的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实现“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一、教师应率先启动变革,并樂于挑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牢固树立教师是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这一首要观念,才能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决定做些什么,不做什么,怎样才能对学生有更好的影响力——即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激活者”,起着“活化作用”,降低学习的“活化能”,让学生尽快成为“活化分子”发生学习,发生深度学习。
二、教师研究的重心应是学生的学
教师要将自己放置在学生的位置去看学习,去观察学习任务和学习困难,清晰地知道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更有针对性地给予恰当的反馈和支持。教师要做的是“引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看见学习是否有效,如何改进。教师采取的基本策略可以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通过问题群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深入思考结论背后的推理过程、结果产生的途径、方法和问题的来源等,对话句型为“为什么……”“怎么……”“还可以怎么……”以及“你是怎样想到的”。如此,促进学生看得见自己的学习,找到思维障碍,尽快解决问题,培养“高阶思维”。
三、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教的效应,准确表达反馈
目前的笔试是一种效率较高、较为公平客观的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试评价也正向着考查信息搜集与加工、解决问题能力等方向发展。教师应改变局限的应试教育思维,应秉持增值评价理念,学习考试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重点关注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学科素养的评价。在设计学习任务、检测作业等学科活动时,都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尽量使评价的指标和反馈达到“可见”,即让教师能看到教的如何,也能让学生看到学习的程度是否达标。以了解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了影响吗,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如何促进这样的良性影响……充分挖掘考试评价中蕴藏的教育教学信息,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找到师生的不足,尽快改进教与学的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
还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等进行个性化教学,准确定位每位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知识水平。并进行数据追踪等分析方法,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学习过程,建立系统的学习档案。还可运用认知诊断方法与技术来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利用各种手段让每位学生都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获得进步,让教师都看到学生基于自我比较取得的进步,从而提高教师的信心,不断改进教学的动力。
四、教师应重视师生互动,发展班级中的积极关系
教师应营造真实的教学情景,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触动学生情感发展区,从而感受到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悟学科的“精彩”。教师还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有利于师生和生生积极关系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爱,感受到被关注、被信任、被尊重,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充实感、合作感和成就感,才会更加投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教师营造积极关系的法宝之一。
综上所述,基于“可见的学习”的中学教师心智框架为:教师应率先启动变革,并乐于挑战;教师的研究重心应是学生的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评价教的效应,准确表达反馈;教师应重视师生互动和发展班级中的积极关系。
教师只有认同自己拥有改变学习的学的变革力,主动地去迎接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的挑战;将教的任务确定为不仅是学科知识和方法,更是评价教的效应,通过各种测评方式科学反馈教的效应;教学中,重点放在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关系,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学好。若教师们都能认同这样的心智框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并积极实施自己的影响力,则“可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乃是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约翰·哈蒂著,彭正梅,邓莉,高原译.可见的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金莺莲.可见的学习——杰出教学的精髓所在[J].上海教育,2014 (19).
[3]伍绍杨.可见的学习:未完成的故事[J].基础教育,2015(5).
[4]彭正梅.寻求教学的圣杯——论哈蒂“可见的学习”及教育学的实证倾向,教育发展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苏杰(1974.10— ),女,汉族,河南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XK278《基于“可见的学习”的普高化学教学策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