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
2019-02-12曹立文
曹立文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动物防疫站,湖南安化 413522)
0 引言
畜牧养殖业是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产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肉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对食品质量及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畜牧养殖业的养殖技术、养殖规模、对养殖动物的管理是直接影响国民肉食品安全及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动物养殖情况的参差不齐,部分畜牧养殖场环境恶劣、动物饲养密度大,人员管理松懈,市场交易频繁,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动物疾病的出现,且一旦出现动物疾病,即可迅速蔓延,导致动物交叉传染,严重还会引起动物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畜牧养殖行业应加强对动物疾控的预防及控制,严格按照动物疾控标准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改善养殖动物的居住环境,定期消毒杀菌,加强对动物养殖人员的管理监督,从多个方面减低动物疾病发病率及传染率,提升疾控能力,减少因动物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畜牧养殖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畜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的监督管理,促进了行业的创新变革。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正在经历着由小型分散化养殖到大型规模化养殖的过渡阶段,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向更加规模化、生态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2 畜牧养殖业常见的动物疾病类型
动物疾病的出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果,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发病原因与治疗方法,将会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目前畜牧养殖业常见的动物疾病类型有以下几种[1]:
2.1 传染性疾病
动物传染病是动物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病症质疑,动物传染病可在动物间迅速传染,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批动物发病,且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动物传染病的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进行传播,动物传染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病毒、真菌、细菌都会造成动物传染病,且病程较长,具有潜伏期,难以确定准确发病时间及病因,给动物传染病的治疗造成了较大难度。
不同的动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动物传染病,传染病的种类较多,表现各不相同,给治疗造成了较大难度,目前可证的畜牧养殖业常见的动物传染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划分:
2.1.1 一类传染病
一类传染病是指会对畜牧养殖动物造成严重危害,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出现一类传染病,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现场隔离,及时扑灭病灶,阻断传播。常见的一类畜牧养殖动物一类传染病有口蹄疫、猪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炎、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痒病等。
2.1.2 二类传染病
二类传染病是指一旦传播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一旦出现应立即上报并且迅速采取行动,在感染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对已经感染的动物隔离治疗,同时对易感染的动物紧急接种疫苗;二类传染病既有多种动物共患病,也有只针对某种动物的特性传染病,应区别对待,区别治疗。
2.1.3 三类传染病
三类传染病是指动物的常见多发病,当养殖区域发生三类传染病时,应及时进行防治及消毒净化,以免传染其它动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畜牧养殖动物中,常见的三类传染病有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及一些特定动物传染病,会造成动物肠道感染、腹泻、流行性感冒等病症。
2.2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指寄生虫寄居在动物体内或表皮给养殖动物造成的疾病,一般情况下养殖动物寄生虫病是由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类组成,寄生虫通过吸收寄居动物体内或体表的营养物质和血液而成长,一般通过接触传播。
2.3 普通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普通疾病也会引起动物间的传染,一般的动物疾病分为内科、外科、产科三部分,内科疾病主要是动物内部器官出现的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外科疾病主要是动物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受到伤害引起的疾病或四肢疾病,如骨折、外伤等;产科疾病主要就是畜牧养殖动物的孕期、生产及产后出现的疾病。
3 畜牧养殖业常见的动物疾病产生的原因
3.1 动物自身的原因
很多畜牧养殖动物的疾病,是由于动物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有些动物因为年幼或年老、身体本身患有疾病、受伤或其他情况,导致机体的抵抗力较差,一旦其他动物出现疾病,很容易被传染,造成同样疾病。因此,畜牧养殖户在选择动物品种时,要通过详细检查选择本身身体健康、肢体健壮、精神状态好的动物,对那些年老体弱、或机体较差的动物,可采取隔离饲养的方式,避免交叉传染。
3.2 动物居住环境差引起的疾病
畜牧养殖动物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身体健康,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管理,参差不齐,部分小的分散经营的个体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狭窄的空间内饲养了众多动物,动物缺乏充足的活动空间,养殖密度高,环境差,这样的居住条件很容易助长病毒的滋生,且一旦发生动物生病,可迅速蔓延至其他动物身上,造成动物集体性的生病。除了卫生状况外,动物居住环境采光不够、阴暗潮湿、通风不足、水源污染等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引起动物的各种疾病[2]。
3.3 人为因素引起的疾病
人为因素也是引起动物疾病的因素之一,部分养殖户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养殖技术,专业水平较差,缺乏基本的动物疾病防治知识,导致动物出现疾病时不会斩断、用药不当、治疗不及时,甚至用错药品、用错剂量导致动物中毒甚至死亡。另外,部分养殖户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在动物养殖中的投入不足,没有给动物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动物的饮食也无法做到科学饲养,导致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育不良或其他疾病,影响动物的健康生长。再次,饲养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对动物缺乏细致照料,对生病的动物置之不理,动物疾病引起交叉传染,最终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4 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的防控措施
4.1 科学选址、合理建设
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从养殖场的选择就已经开始了,在为养殖场选址时,要以科学细致的现场勘测选择适合动物生长的环境,一般来说畜牧养殖动物的生长环境以地势高的地方为佳,这样可以保证养殖场地的通风及干燥,同时,养殖场附近应具有纯净、充足的水源,确保动物的日常饮水健康,另外,养殖场的选择应注意远离人群及居住区,以免对周边人民的生活造成影响[3]。
在养殖场的建设施工工作中,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养殖场内的分区、排水、设备应规划充分,养殖场内应保证充足光照、通风、排污及取暖,保障动物居住环境的舒适及卫生。
4.2 科学饲养、定期检疫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动物出现疾病是在所难免的情况,但是大部分的常规疾病是可以通过定期的检疫和科学的喂养有效避免的,因此定期检疫的工作在畜牧养殖中必不可少,畜牧养殖户应定期对养殖动物进行疾病检疫,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疫机制,定期注射疫苗,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由于动物的疾病大多具有潜伏性,初期不易发现,因而要求养殖场工作人员应加强日常对动物的管理及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争取在发病初期扑灭病情[4]。
对于因季节或温度可能引起的动物疾病,提前准备应对措施,早发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在提倡工作中做好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最动物居住的场所定期进行消毒,维护养殖场所的干净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
4.3 提升饲养人员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
饲养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饲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状况,因此,要加强对饲养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喂养知识的培养,真正做到科学饲养。饲养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本着认真细致的职业精神,对养殖动物进行合理的照顾,为饲养动物提供科学配比的饮食及安全无污染的水源,合理喂养保障动物健康,对动物居住的环境,及时清洁消毒,对动物的排泄物,及时清理避免造成污染;另外,加强对动物饲养及疾病控制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的动物疾病处理能力,一旦出现动物疾病问题,能够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做出及时处理,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5]。
4.4 疾病发生的处理
如果畜牧养殖场出现动物疾病的现象,应及时进行处理,将患病动物与其他动物进行隔离,疾病情况严重时封锁养殖场所,对患病动物根据病情及时提供治疗,严格遵守兽医的医嘱,合理用药并及时记录,对需要停药或交叉用药的动物,做好记录避免用错药物,用药剂量严格按照医生要求,做好生病动物的护理工作,对染病动物的居住场地,及时彻底进行消毒工作,将疫情及时上报相关防疫部门,对未生病动物,加强管理,加强检查,避免出现因疾病潜伏期未及时发现而延误病情的情况。
4.5 科学宣传、定期培训
对动物疾病的恐慌容易造成民众对肉食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因此相关部门应做好动物疾病防控的宣传工作,引导大众用科学的眼光合理看待动物出现的疾病,避免过度恐慌,引发的畜牧业供需失衡;同时,对畜牧养殖业的业户、饲养人员,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提升饲养人员对动物疾病防控的相关知识,提高饲养人员对动物疾病的处理能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养殖业户及畜牧养殖场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对养殖现场的环境、卫生、动物饮食、水源、药品及饲养员的职业技能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现象予以处理,并要求整改,确保畜牧养殖行业的规范性[6]。
5 结语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在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中,应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养殖动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一旦出现疾病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加强疾病预防、定期免疫,以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监督,对一些规模小、密度大、养殖方法不科学的养殖场地,要求整改,对相关饲养人员组织学习培训,加强动物饲养及疾病防控的相关知识,促进畜牧养殖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