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猪瘟的症状与防治方法的研究
2019-02-12李俊燕
李俊燕
(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安阳 455000)
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猪瘟疫病,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沉重的损失。如果病死猪肉通过黑市流向消费者,还会威胁人的健康。在猪瘟防治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猪瘟病状的识别与治疗,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避免猪瘟出现大范围传播,同时为养殖行业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1 猪瘟症状特点
1.1 猪瘟流行特点
猪瘟疾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任何品种、年龄、体重的猪,都可能感染猪瘟疾病。而且这种疾病的传播不受季节影响,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猪瘟。因此,猪瘟疾病具有流行范围广、预防控制难的特点,只有始终保持猪瘟流行控制工作警觉性,才能实现对猪瘟疾病的有效控制。一旦发生猪瘟流行传染现象,会导致母猪繁殖能力受到影响,病猪免疫力下降,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疾病[1]。如果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会造成大范围影响。
1.2 典型与非典型猪瘟特点
猪瘟整体可分为典型与非典型两种。其中,典型猪瘟发病速度快,病猪可能还未表现出病状,就突然死亡。如果病猪感染时间较长,则会出现厌食表现,体温在41~42℃左右,同时可能出现嗜睡症状。病猪眼部的分泌物会明显增加,出现结膜炎、皮肤紫斑等症状,并在四肢和腹部等处,出现米粒大小紫红色出血点。如果公猪患病,会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且尿液恶臭,粪便带血,也可能出现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情况。母猪患病则容易出现流产和死产情况。如果仔猪患病,会出现痉挛和抽搐死亡现象。非典型猪瘟的病程一般在1个月以上,主要症状是厌食、嗜睡、体温忽高忽低等,而且耳部和腹股沟等处易出现皮肤发绀症状。
1.3 病理变化特点
从猪瘟的病理变化特点来看,容易出现器官出血梗死和坏死症状。经过剖检分析,病猪会出现急性败血病变,全身器官、肠道、淋巴结等都会出现出血症状。比如淋巴结易肿大出血,整体呈暗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状。脾脏边缘易出现紫红色梗死和坏死现象。在对猪瘟疾病进行检查时,需要根据其病理变化特点,作出进一步诊断。
2 猪瘟防治方法研究
2.1 执行免疫程序
对于猪瘟疾病防治工作而言,首先要严格执行猪瘟免疫程序。在仔猪出生20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接种,在仔猪出生60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接种[2]。还可以通过对新生猪仔进行超前免疫,即在仔猪没有喂奶前注射疫苗,注射1h再进行喂奶,可防止母猪通过喂奶传播猪瘟。超前注射疫苗的计量一般为1~1.5ml。在45日龄后,再进行一次疫苗注射。种猪需要半年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注射疫苗质量为3ml左右,或是在配种前进行疫苗注射。但是在母猪妊娠期40d内,不应注射疫苗,特别是不能进行大剂量注射,否则疫苗会透过胎盘,增加仔猪隐性感染风险。总体而言,在猪瘟防治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及时、合理的为猪接种疫苗,从而降低猪感染猪瘟的几率。
2.2 做好免疫接种
在进行免疫接种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接种程序,并对其进行规范化操作。避免因疫苗接种操作不当,引发猪瘟传染问题。目前养殖场猪瘟疫苗接种主要是接种组织苗或细胞苗。其中,细胞苗的效果总体要好于组织苗的效果,可优先选择接种细胞苗,比如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细胞。在接种前,对疫苗进行稀释,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种。在25℃以下的温度环境下,稀释疫苗应在2h内用完,在25℃以上条件下,则应在1h内用完。在疫苗注射过程中,完成一次注射必须更换针头,防止通过针头传染疾病。在疫苗的注射及保存过程中,都要避开阳光直射,防止紫外线杀灭免疫细胞活性。在接种疫苗的前后一周内,不应向饲料添加其他药物,特别是抗病毒药物。不同疫病的疫苗接种时间间隔应在7d以上。
2.3 使用药物治疗
在确诊猪瘟疫情后,应快速对疫病猪群进行隔离和诊断。可采取紧急疫苗免疫措施,采用的剂量为正常计量的10倍,并注射基因工程白细胞干扰素。在病猪治疗过程中,则应采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等,控制猪瘟并发疾病或激发疾病。常用的药品包括丁胺卡那霉素和克林霉素等,如果病猪出现高温现象,还要采用退热疗法。在猪瘟治疗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猪用免疫蛋白球,这对于控制其他疾病的感染和传播也具有一定作用。此外,在猪瘟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增进猪免疫力的中草药、维生素制剂等,提升病猪体制,帮助其恢复健康。通过综合采用上述猪瘟防治措施,可实现对猪瘟疫病的有效控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猪瘟疾病症状表现,可以提前识别猪是否患有猪瘟疾病,并对其进行病理学分析,准确确诊。在猪瘟的防治过程中,主要以预防为主,通过严格执行免疫程序规定,并采取正确的免疫接种方法,可有效降低猪瘟发生几率。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方法的使用,控制猪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