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疾病中医诊治思路探讨
2019-02-12刘所奎任伟英
刘所奎,任伟英,宇 凌
(山东省东明县畜牧业服务中心,山东 东明 274500)
目前很多文章的方解及症状描述多照搬中医原文,而原文又多书写人病之症却少对禽病之症的分析研判,故临床极难参考应用或给后学者以误导,再加上部分从业者在用西医的用药思路使用中(兽)药导致临床疗效欠佳、生产损失较大,同时也影响了中(兽)医药在畜禽疫病防控中的使用。本文通过肉鸡流行病的中医防治思路探讨促进中医经典理论与肉鸡疾病防治的结合以供参考。
1 弄清饲养管理过程、明白疾病的来龙去脉是防治疾病的关键
近几年,随着肉鸡饲养规模的不断加大,集约化程度提高,肉鸡生长速度不断加快,产肉能力增加,饲料转化率提高,料肉比不断下降。但随着肉鸡生长速度的加快,肉鸡的抗病力却在下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环境条件由于天气变化或人为失误而不能达标,肉鸡极易发生疾病。因此,在肉鸡疾病诊断时,一定要认真研究肉鸡在发病之前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养殖环境条件和防疫用药及天气变化,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才能采取正确的预防治疗等处理措施。
肉鸡特别是快大型白羽肉鸡,生长速度快,40日龄即可达到约5 kg,其身体生产负担非常大,使机体的免疫力、抗病力相对减弱,同时机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过度繁殖,打破原来的机体免疫平衡,导致疾病发生。肉鸡管理中若育雏温度偏低,除了易患感冒外,还很容易导致约10~20日龄的肉鸡肾脏疾病,喷雾免疫或天气突然降温或通风过大等皆是此类疾病的病因,这就是中医讲的内虚体质寒中少阴。饲料霉菌毒素超标易导致肉鸡腺、肌胃炎,属热毒夹湿内侵,蕴结肺胃。育雏高温低湿易至呼吸道类疾病,证属温燥。长夏之高温高湿季节易患中暑和脾湿不化的拉稀。诸如此类情况众多,弄清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失误,既方便预判疫病,又给预防治疗指明了方向,必要时可结合中医五运六气、病因十九条与家禽疾病解剖作些研究判断[1-2]。应找出环境条件不能达标的时间点,并判断与本次疫病的关系。
2 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考方式诊断疾病
肉鸡特别是白羽肉鸡疾病越来越多,混合感染增加,临床上多种西药的使用导致机体代谢负担大,动物机体遭受药物毒害免疫能力下降,疾病更难控制,再加上近几年为了食品安全对药物残留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西医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兽)药的合理使用不良残留少,毒副作用低的特点正好弥补上述不足。关于肉鸡伏邪的讨论和咳喘病可谓比较复杂,下面分别讨论。
2.1 结合古中医观点谈肉鸡伏邪
关于“伏邪”,西医强调传染病的潜伏期。而古中医“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因白羽肉鸡生长期很短,共约40日龄,其伏在何时而伏,未见文章论述[1]。“天人(畜)合一”说可以解释为,人(畜)生于天地间,其成形与未成形皆处于天地间,定受其深远影响而与天地相合。还有一种现象,即一旦种禽发病,其子代死亡率高,易疾病,也很复杂,西医讲疾病病原的垂直传播,但据化验室检测情况看,病种禽产的蛋不一定检测出与病种禽相对应的病原,有的患病弱雏鸡根本检测不到致病微生物。这个病理情况用相关资料报道的病种禽产的蛋其营养化学成分与正常蛋有差异解释非常合适,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天人(畜)合一”思想。
2.2 结合古中医对“咳”的观点谈肉鸡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各脏腑器官受邪都会引起咳。“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侧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这解释了白羽肉鸡育雏期间温度偏低加饮食冷水患咳症,而饮食温水的鸡群状态良好的原因。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1]。”这在白羽肉鸡中表现尤其突出。生产实践中仔细观察,大群鸡不动时静态不咳不喘,但轻轻驱之,鸡则行动困难且频频而咳。临床解剖脾脏的病变,验证了古中医《内经》之观点。
3 用中医思路治疗肉鸡疾病
3.1 呼吸系统疫病
肉鸡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见部位有喉头、气管、支气管、肺、气囊,近几年比较多见的有支气管堵塞,肺内积黏液重则有痰凝块,气囊炎重则有干酪物形成,气囊炎的出现一般由前胸气囊逐渐向后发展。对气囊炎兽医临床上西医思路往往诊断为混合感染,化验室也的确曾经多次检测到H9流感和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的混感,但西药治疗往往不太理想。据中(兽)医的三焦膜原学说,禽的气囊正属三焦。“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1]。”这也正是肉鸡呼吸道久病气囊炎解剖腹满而实际不食而亡的病因之解释,即“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1]。”禽病临床实践中上述干酪物有黄色、淡黄色、白色之别,其寒热之性正合中医的舌诊据舌质、舌苔辨寒热之法。这些干酪物从病位、病机都与《灵枢·百病始生》讲的积块病相类似,“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募即膜假借之用),膜原就是半表半里,病邪在此“息之成积”,从发病过程看,鸡较长时间的久咳和受凉拉稀很容易形成气囊炎,这是“气上逆则六府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同时经文“积之始生,得寒乃生”也指出了积块病寒邪之病性。当然,寒邪在机体内因体质之不同,也可入里化热,这就有了黄色干酪物。
上述寒热病性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但凡干酪物呈黄色的发病鸡群组方时用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配金银花、板蓝根、生甘草、青皮或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皆收良效,两方差别在前方用于支气管堵塞效果不明显而后方用于支气管堵塞效果更好,而前方治疗干酪物呈白色的发病鸡群效果不佳,但改用温散、活血、行气、化痰之方效果又很好,若用麻杏石甘汤则需调小石膏用量。肉鸡养殖生产中,治疗重症个体没有经济价值,但古中医治未病理论用于疾病预防则意义重大。
久咳和受凉拉稀后形成的气囊炎从疾病发展过程看,也反应了病邪由脏腑里症向三焦半表半里的传化过程,这也和鸡痘的治疗思路透邪外出相吻合,用药不是一味的苦寒清热解毒。
3.2 心肾系统疫病
中医的望、闻、问、切理论,应用于禽病诊断,应有所发展创新。医者可问病人,但无法问病鸡,此时可问饲养员间接了解情况。一般热病气分、血分证阶段,心脏、血管跳动的剧烈、振幅较大,呈现阳亢之证,据此可以判断治疗用药的方向应或清气分之热或凉血解毒;而鸡肾病严重的症候,通过解剖可见肾脏的病变,轻症可用手捧感知心脏、血管的跳动无力,比较安静,“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正好相符合。
心肾同属少阴,兽医临床见到的解剖症状有:心脏内膜肌肉条状出血轻重不等,但一般较轻,心脏整体外观肌肉紧瘦,有偏小的感觉。肾脏从前期的肾色淡、肾色局部淡局部红或局部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到中期的肾色发红轻微出血,开始出现尿酸盐沉积,再发展到后期的典型的花斑肾,花斑肾期一些有明显的肾出血,有的出血不明显仅有白色尿酸盐突出。临床出血多的死亡更严重。经西医检测有肾传支和禽流感的区别。但用中(兽)医思路治疗不用辨别病毒的区别,中医病机相同,可采取异病同治。此属少阴受寒,其具体过程或寒邪外感内传少阴,或寒邪少阴直中,一般发病讯急,死亡率极高。此类肾病发病日龄越早,死亡率越高。若治疗不得其法,8~18日龄发病,可能因大群丧失经济价值而致全群淘汰,损失惨重,18~28日龄发病,严重的鸡群死亡率达50%,30日龄后发病的鸡群死亡率较少,但严重影响采食量和料肉比,最终大群平均体重较小,经济效益很差。有西医采取的通肾办法,典型的花斑肾病例,2 d内死亡率降低,但随后死亡不断增加,日久继发大肠杆菌,整体养殖过程不具有经济效益。此治法若遇肾出血的病例,药物入口,大群死亡率随即急剧增加,此种西医治法用中医的观点看,病本在少阴虚寒而又攻下,岂有不雪上加霜之理,第一种情况前2 d之所以有减少死亡的现象是因为对于肾脏严重堵塞的个体而言起到了治标不治本而同时又损伤其元气的作用,这些个体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相继死去。管理上应加强保温,营养上降低蛋白含量,中药滋养肾脾气血双补,兼顾杂证。药物采用四逆汤配合八珍汤加肉桂,管理得当,一般3 d明显减少死亡,大群采食量增加,精神好转,6 d大群停止死亡,随后正常管理即可。分析,前3 d之所以死亡率不降低,是大群鸡有一部分因病情严重绝食。
4 小 结
中(兽)医理论博大精深,但缺乏古中医经典禽病专著拿来现成使用。“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动物机体体质千差万别,生产管理水平又高低不等,特别是禽病临床由于生产特点又多需要对群体投药,故兽医人员应结合肉鸡的生理特点、管理在宗于《内经》《伤寒》精心研读借鉴并创新以辨清疾病的同时,还要考虑大群的整体特点,同时加强养殖管理方可在实际治疗中收到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