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驱动未来飞地扶贫
——一个值得借鉴的扶贫思路
2019-02-12程明军侯众杨世荣李杰严东海李元华
程明军,侯众,杨世荣,李杰,严东海,李元华
(1.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炉霍县农牧科技和供销合作局,四川 炉霍 626500)
在全国扶贫攻坚百舸争流、奋楫争先的大背景下,四川省炉霍县紧抓自身产业发展优势,认真分析88个贫困村的资源特点,特别是针对资源贫瘠、土地分散、种植基础落后、产业基础差的贫困村,以特色种植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胆尝试“飞地”产业扶贫新模式,使扶贫工作“飞”出贫困村,集合八方资源,以点带面,努力实现了所有贫困村的共同增收。该扶贫思路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借鉴。
1 借鸡生蛋 突出特色
2016年开始,炉霍县借用“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在斯木镇吉绒、若海两个村流转土地5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建设“飞地”产业扶贫基地,利用该县海拔地势高、光照充足、水源干净无污染、空气清新等优点,集中贫困村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高原生态有机蔬菜种植。
2 聚沙成塔 抱团取暖
全县通过整合扶贫资金、援建资金、周转资金、社会资金,集中力量,以“飞地”扶贫产业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发展。通过整合各类要素,以贫困村集体资产作为参与“飞地”产业扶贫园区建设的股本,使各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2018年筹集资金3000万元,建成100个冬暖式大棚,到2018年底,全覆盖88个贫困村和24个非贫困村,使每个贫困村有2栋冬暖式大棚、年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非贫困村有1栋冬暖式大棚、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未来五年,力争发展大棚1000个,使“飞地”成为炉霍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3 穿针引线 互利共赢
全县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4+”飞地经济模式。政府穿针引线,各方深入洽谈,就投资入股、经营管理、收益分红等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协议,形成制度。贫困村合作社以大棚资产入股,公司以技术、管理等折资入股,村民每人持1股(贫困人口持2股),形成股份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企业按照每年每个棚3万元向合作社保底分红,经营利润企业和合作社按5∶5分成,并提留20%作为村集体资金,剩余部分面向村民按股分红,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
4 科技领先 推动发展
炉霍县“飞地产业”采用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理念,种植番茄、黄瓜、玉米、丝瓜、草莓等农经作物,集合了国内外先进的有机食品种植技术和市场营销手段,较传统种植平均每千克提高收益6~10元,这将对炉霍县的种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样板,逐渐开阔农户的种植视野,解放农户的种植思路,引导帮助当地农民采用新方法、新标准、新技术种植农作物,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积极性,势必推动炉霍县的种植业迈上新的台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炉霍县的“飞地”扶贫新模式能够带给其他贫困地区一些启示,引发更多更好的扶贫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