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识别引发森林火灾的雷击火
——以一起雷击火灾的勘查为例

2019-02-12

森林防火 2019年2期
关键词:火场林区勘查

杜 野

(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内蒙古 根河 022363)

在大兴安岭及其余脉、新疆阿尔泰山等地,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频繁发生[1]。雷击造成的森林火灾事故同样会带来森林资源的损失,社会影响大。因此,雷击火的鉴定就成为责任认定、保险理赔及雷击火研究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发生后物证较少,给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查雷击火因,准确地确定雷击火灾事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概况

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部西北坡、额尔古纳河下游,地貌为中、低山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区域内有大小山峰1743 座,平均海拔在800 m 以上。大小河流400余条,动植物种类1300多种。北部原始林区总面积为947 702 hm2,森林覆盖率95.38%[2]。林区内有大量的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等植被以及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可燃物。这里属于中、高纬度地带,气候干旱[3]。每年的5月底6月初,来自贝加尔湖、蒙古国的冷锋气旋在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一带通过的机会较多。它们在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上空凝结而形成冷锋面,由于冷空气温度低以及北部原始林区山峦起伏的地形特点,一些含水量少的局部地区,在冷锋面作用下,就会经常出现雷阵雨和干打雷不下雨的雷暴天气现象[4]。正是因为这里气候干旱,可燃易燃物众多,再加上6月到8月高发的雷击天气,使得这里雷击火频发。

2 火灾的基本情况

2017年7月2 日13 时20 分,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气象观测部门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雷暴天气状况、云地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天气云图资料,预告永安山林业局毛河林场区域将有雷暴天气产生。2017年7月2日19时17 分,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接到内蒙古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防火办电话报称:航站调度科根据飞机寻护发现,永安山林业局毛河林场38林班发生森林火灾。之后,大兴安岭森林武警第一中队调集80名武警官兵,用48个小时将火灾扑灭。火场位于永安山林业局毛河林场38林班,24 号停机坪南侧、13 号停机坪东北侧的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岭,过火面积为90.2 hm2。

3 确定起火点的主要依据

3.1 相关气象资料等搜集与核验

圈定雷击火位置及火情的主要依据有: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气象部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气象站以及全国雷电监测网提供的气象站地面观测记录、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资料;二是雷电在火灾区域发生时的日期及初始和终止时间、雷电移动路径、风向、风速、降水量、云的类型;三是发生雷击火地点的水平距离、方位、气象技术人员的描述以及雷电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等;四是与航站调度科根据飞机寻护发现森林火灾的坐标位置以及对火情发展的航空观察信息。

3.2 火场外部勘查

1)在火灾现场外,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勘查分析,包括火场周围土壤、山脉岩质、地势、起火当时天气温度的高低、风向、可燃植物的干燥程度、山脊的高度、外围观看起火森林情况等等,我们圈定该火场在永安山林业局毛河林场38林班,24号停机坪南侧、13 号停机坪东北侧的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岭。山岭海拔527.5 m,山坡上长有乔木类如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灌木类如椻松,铺地柏等,还广布枯枝落叶、腐殖质,可燃充分。

2)在火场外部勘查中,并未发现道路、车印、脚印、游人出入的痕迹及引火物残体物质等可以形成人为火的条件,从而排除人为火源的可能。

3)在火场外部勘查中,未发现森林周围有任何线路,尤其是电线。因而起火森林中不可能产生通信线路与动力线碰触的现象,相应判断没有短路、漏电等引起火灾的可能。

4)最后,勘察人员对起火森林周围、地下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情况进行勘查。此次火灾的山体不存在滚石与泥炭地,所以排除由滚石与泥炭等产生自燃火灾的可能。

3.3 火场内部勘查

1)进入火场森林内,根据GPS 导航找到森林管护局防火办报案、航站飞机寻护发现火灾的初始坐标位置。以这一位置为基点进行观察,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森林各部位的破坏与碳化的程度、烟灰堆积的程度、草的倒伏方向、树木上方及其他部位烟熏的情况。结合风向分析该森林着火的燃烧先后顺序以及蔓延情况[5],确定这座东西走向的山岭的西南坡为较早的起火位置。

2)以这一位置为基本点,根据这个山坡树木生长情况、地貌情况、该地区雷击规律以及雷击火特点,找出被雷击起火的几处大概率位置作为重点排查对象。然后,火因勘查人员以较早起火位置为基础,用1 km为半径成外螺旋由内向外的方式进行排查[6]。排查时做到非重点对象合理排查,重点对象细致排查。最终,我们认为距离岭顶15 m 处的一棵由北向南倒向的松树疑似被雷击过,暂定为38 号林班内的“雷击树”,GPS 定点为北纬52°51′43.3″,东经121°22′52.7″。

3.4 动态勘查

1)通过对火灾中心现场的疑似雷击木进行动态勘察及分析,将雷击木变形情况,破碎雷击木散落方向、抛出物的分布情况,雷击木的倾倒方向和形式等情况进行记录。

2)对直观可见的雷击受损情况(如雷击木、起火点及火蔓延方向等),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进行拍照及摄像,提取物证,并同时做好现场勘查笔录。

3)勘察过程中发现的物证,在不破坏的原则下,进行挖掘、翻动、拆卸、收集,详细观察、研究现场的有关物体关键部位的颜色、裂纹、融化、灰烬等现象。如果是直击雷成灾,大多数是可以寻找到雷击点。

最终,通过火灾中心现场的动态勘查,发现雷击树高700 cm、胸径38 cm,雷击树距根部3 m处被斜向下劈断,断面长2 m、宽15 cm。雷击树树皮脱落,树根部被烧成炭化状并见有大量白灰。在两棵雷击树树根周围地面上见有多块被击落的未完全燃烧的树皮、炭化木屑。地面上的枯草已过火。燃烧痕迹从树根部向四周延伸。在距雷击树南侧50 cm处地面上见有一长1 m、直径3 cm燃烧后炭化倒木。在现场发现的雷击木及被击落的未完全燃烧的树皮、炭化木屑等物证中,可见断面以及雷击脱落树皮新鲜,断面颜色变深且光滑,边缘可见碳焦状裂纹,可确定为近期雷击所致。实践证明,相关的雷击木实物不难找到。在找到这些实物的同时,要对其实物的燃烧程度进行观察。如果其实物只被烤焦,没有产生火焰,就可以收集这类资料进行分析,然后确认火势蔓延方向及起火点。

4 结果讨论和结论

4.1 火因的排他性

1)火灾现场地处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交通不便。现场勘查证实未发现道路、车印、脚印、游人出入的痕迹及引火物残体物质等可以造成人为火的条件,故排除人为火源的可能。

2)现场周围未发现有任何线路,尤其是电线,起火森林中不可能产生通信线路与动力线碰触的现象,因此判断没有短路、漏电等引起火灾的可能。

3)现场山体不存在滚石与泥炭地,所以排除由滚石与泥炭等情况产生自燃火的可能。

4)现场起火位置没有可聚光物体,如玻璃瓶,塑料瓶罐及碎片。

4.2 气象资料证据

根据气象站以及闪电监测定位系统对该地区火灾发生前雷暴天气的地面观测记录、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闪电监测定位资料,以及卫星对火灾发生后该区域的火情检测数据,结合火因勘查人员的现场勘查结果,确定火灾为雷击原因引起。

4.3 现场勘查证据

勘查发现,在两棵雷击树树根周围地面上见有多块被击落的未完全燃烧的树皮、炭化木屑,地面上的枯草已过火,燃烧痕迹从树根部向四周延伸。在现场发现的物证中,断面及雷击脱落树皮新鲜,断面颜色变深且光滑,边缘可见碳焦状裂纹,于是确定为近期雷击产生的火源。

4.4 火场易燃物证据

永安山林业局毛河林场38 林班的火灾现场覆盖大量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椻松,铺地柏以及枯枝落叶、腐殖质等可燃物,再加上该地区连续20天以上无有效降水,出现重度干旱,可燃物含水量极低,使得火灾现场的可燃物高度易燃。

综合以上依据,可以认定此起火灾发生的原因是2017年7月2日13时20分点的雷暴天气。雷暴形成的闪电接触地面具有燃烧条件的松树产生雷击火源,引燃附近干燥可燃物引起火灾。这一案例表明,由于森林雷击火的特殊性,认定需要结合气象资料、现场环境以及对雷击规律与特点的综合分析,形成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合理证据链。

猜你喜欢

火场林区勘查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柳林区块煤层气直井排采技术分析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