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2019-02-12
院东/内蒙古化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海龙/内蒙古化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犊牛腹泻是牛生产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能引起腹泻的原因较复杂,临床表现、发病程度也不一样,如不能较好的预防,一旦发病,不易经临床诊断进行确诊,治疗不当往往带来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与症状
1.病毒性
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该病毒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患病和带毒的动物(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是主要传染源,各年龄的牛均易感,6~18月龄牛最多。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胎盘感染。病牛排恶臭、水样粪便,可见粘液、纤维素性絮片和血液。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特征性病理变化是食道黏膜可见形状大小不等与直线排列的糜烂灶。
2)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可感染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牛多发生于1周龄内的初生犊牛,人、患病和隐性感染的动物是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病牛排出黄白及绿色水样便,可见粘液、便血,病程长者明显脱水。
3)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可引起成年牛冬痢和犊牛冠状病毒性腹泻。病牛排乳黄色水样粪便,随病程的发展严重脱水。
2.细菌性
1)大肠杆菌。该细菌引起的犊牛大肠杆菌病多见于出生10d内的犊牛,除了通过消化道感染外,还可通过子宫内和脐带感染。发病犊牛粪便呈黄色粥样,后期为灰白色水样,可见凝乳块、凝血、泡沫,酸臭味,病程长者可见肺炎、关节炎。
2)沙门氏菌。该细菌引起的牛沙门氏菌病多见于出生30~40d以后的犊牛,可通过消化道、交配和人工授精感染,另外,子宫内也有可能感染。鼠类也可传播本病。病牛排灰黄色稀粪,可见粘液和血丝,病程长者可能出现腕和跗关节肿大、支气管炎、肺炎。
3.寄生虫性
1)隐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真球虫病目、隐孢科的隐孢属,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牛隐孢子虫病多发生于犊牛,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发病犊牛排含有大量纤维素的稀便,有时可见血液。
2)球虫。感染力最强的是邱氏艾美耳球虫、牛艾美耳球虫和奥博艾美耳球虫。以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多发生在放牧期间。发病犊牛排血便,血液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增多,后期粪便呈黑色。
3)牛新蛔虫。弓首科的牛新蛔虫寄生在初生犊牛(黄牛和水牛)的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子宫内感染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的感染途径,现在也有报道哺乳母牛的乳汁中可存在幼虫。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2周龄到4月龄的犊牛小肠中可检出成虫,成年牛体内未见有成虫检出的情况。发病犊牛排含有多量粘液和血液的稀便,具有特殊臭味。
4.营养性与饲养管理性。母牛饲养不良,尤其是妊娠后期,导致产出的犊牛发育不良,抗病能力差;在不全价饲养的情况下,初乳中缺乏充足的必需物质,或初乳分泌较晚或时间短。
在临床上,营养性和饲养管理性因素主要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犊牛初期排粥样稀便,以后可见水样深黄色粪便,有时可呈黄色或粥样暗绿色。粪便带有酸臭味,可见小气泡、未消化的乳块或饲料碎片,腹泻病程交长者可见皮肤弹性下降、眼球凹陷等脱水现象;中毒性消化不良还可见明显的神经症状。
二、诊断
各种原因犊牛腹泻的发病症状较为相近,甚至出现混感或继发感染现象,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在临床上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等进行初步诊断,结合治疗性诊断、寄生虫检查等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如果方法得当效果明显。如单纯性消化不良病例,治疗及时、正确,一般预后良好;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腹泻如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对有些病例的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方可找到病因,张康、张凯等在《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分析》中对发病犊牛病料进行PCR检测、细菌分离鉴定,显示该奶牛场犊牛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引起。
三、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牛饲喂全价饲料,适当补给胡萝卜、维生素、微量元素,保证胎儿发育,提高初乳质量。分娩前清洁母牛,尤其是乳房,避免初生犊牛经吮乳感染病原,可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感染。
新生犊牛尽早吃食初乳,人工喂养时应采取科学、有规律的饲喂方法和制度。保证犊牛舍适宜的饲养条件,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避免因温度、湿度、污染等引起犊牛腹泻。
2.疫病防治。针对易发、常发疫病按制定的免疫接种、给药计划进行预防。平时应进行疫病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进行处理。如对引种牛或牛群进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检疫,不引进或淘汰阳性牛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