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林生态猪养殖技术和防治

2019-02-12陆加代

兽医导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山林猪群猪舍

陆加代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南宁 530212)

山林生态猪养殖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山林具有草地空间、林荫茂盛,猪群在山林中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自由运动和觅食,这有利于满足猪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基本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进而获得高品质、绿色、生态、有机猪肉食品。在山林养殖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管理、疾病风险与食品安全等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山林生态猪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为生态猪科学养殖提供参考。

1 林地的选择和猪场建设

1.1 林地的选择

在生态猪养殖区域内选择无工业、无农业污染的,地势开阔、拥有丰富的野生草本植物、背风向阳干燥、坡度适宜的山坡林地,通常选择自然林地、阔叶林、人工果林,同时要有便利的交通和水电,尽量不选生态复杂、有毒性植物生长和荆棘的原始林,避免洪水泛滥、山体滑坡与雷电富集的场地。养殖区域内自然水源务必要达到养殖饮用水以上的标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不超标。

1.2 猪场的建设

山林生态猪养殖基地四周利用自然地势加装铁丝网隔离,或者四周砌围墙隔离,基地大门设消毒池,规划舍养区、放养区,种猪区、配料区、办公区与处理区。猪舍建设和养殖数量要匹配,母猪分为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舍,同时设置病猪隔离舍,种猪舍设置在养殖场上部,8~10头/m2,保育舍、育成舍舍在中下部,1.5~2头/m2,猪舍之间的间隔>10m,生态猪放养区则位于育成舍旁,方便猪群放栏和归舍。修建净道、污道,其中污道用于粪便的输出,避免净道、污道发生交叉。并根据猪场的需要种植牧草、蓄水池、兽医室等。

2 繁殖培育

猪场用野猪与本地母猪杂交繁殖,本地黑母猪和野公猪杂交繁殖,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适宜山林放养。经过长期保种、繁育和改良,形成了特定的群体,遗传 25~50%野猪血统、本地母猪的血统,具有皮毛全黑、抗逆性强、耐粗饲、瘦肉率高等特点优势,属于同时具有双亲优势的双优后代。

3 放养模式

山林生态猪生长期为 10至12 个月,养殖模式为:40至60 日龄,哺乳阶段,进行纯舍养;1.5 月龄至 6 月龄,断奶后仔猪和保育育成阶段,主要为舍养,同时辅以放养,在本阶段中,猪身体的各项机能都逐步发育完全,因此对于外界的不利因素可以起到较好的抵抗能力;4至6 个月,为纯放养阶段,将猪群进行完全放养,让其自由觅食和饮水,以玉米和草为主食,通过山林放养,促进猪群运动,而改善猪肉的品质。

猪群本身具有群居性和游动性的特点,因此猪放养时容易受到野外美食的诱惑出现不归舍的情况,因此在放养前需要进行训练,让猪群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在生产中,适宜将3 月龄内,重量为10kg至15kg的小猪开始放养训练。首先安排专人对其饲养和管理,定点、定时和定量的饲喂,在饲喂时,先对猪群采取一种声音信号,例如吹哨子、击铜锣等,然后再进行猪群的饲喂,饲喂讲求“少量多餐”的原则,在每一次饲喂前都先给出信号,猪群在经过1个月左右的训练后便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再经过2个月的训练,在猪体重达到30kg至40kg时只给出一次信号,猪群便在条件反射作用下归舍,饮水、补饲、休息、过夜。

放养时先在猪圈附近进行放养,然后逐渐地扩大放养范围,同时对猪群适当补饲,采取“早上放出山林,让猪群自由活动和采食;傍晚换回猪舍”;早晚补饲象草,控制猪体重每月增重范围10kg左右,出栏猪的体重控制在120kg左右,养出的猪肉安全、绿色、肉质佳、野味浓。

4 营养补充

山林生态猪放养期间,猪群自由活动、觅食和饮水,以玉米和牧草为主食,并每天补饲象草、瓜苗、红薯叶等新鲜青绿植物。日粮配方:仔猪:50%玉米+25%米糠+10%豆粕+5%麦麸+5%牧草+5%鱼粉;育成阶段:45%玉米+30%米糠+15%麦麸+10%牧草;食盐量0.35%。由于猪为单胃动物,对于粗纤维的利用较低,因此需要将牧草、麦麸等粗纤维日粮经过安全发酵后给予猪饲喂,便于更好的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并且适口性更佳。补喂时间选择在每天放栏前和归栏后,各补喂一次,给予该阶段猪群正常日粮的 70~80%为宜,在满足猪基本生长需要的同时,又能刺激猪群在野外觅食的渴望。在放养区建立固定的投喂地点、时间和口令,适当补充青绿植物。

5 山林生态猪养殖日常管理

5.1 制定科学的生产与放养计划

如南方地区,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放养季节最好选择3至10月份,而冬季和雨季则减少放养的时间。

5.2 分块设置放养区,并进行轮牧

考虑山林资源与承载能力,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通常为10~15头/667m2,每块放养分块单元为2hm2内。为了避免对林地造成污染和破坏,需要每30d左右进行一次轮牧,根据植被的情况给予必要的休牧期。

5.3 分群和并窝要合理,适时出栏

通常将同系的3至5窝,体重比较接近的猪合并到一个放养群中,尽可能避免不同杂交系的猪群出现混放;体重在120kg左右及时出栏。

5.4 加强猪群的观察

傍晚,猪群归舍后,要由专人对猪的头数进行清点,并查看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和粪便情况,发现有病猪时要及时进行隔离,对于未归舍的猪务必及时找回。

5.5 做好驱蚊和寄生虫的预防

山林放养环境为野外,因此猪群很容易遭受蚊虫的叮咬,感染螨虫、蛔虫和弓形虫等,因此在饲喂时需要添加必要的驱虫药物,并对猪舍和活动区及时清理,生长环境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干燥。

5.6 粪污清理

山林放养区域是猪群的活动区域也是猪群采食的区域,因此要对区域当中的污水、粪便及时地清理,避免对猪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保证可持续生产的关键环节。

5.7 中毒与外伤管理

猪对于有毒的食物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也存在个别猪误食有毒植物出现中毒的情况,如荨麻误食后导致的呕吐、呼吸困难、沉郁现象等,因此必须要将放养区域内的有毒植物及时清除,同时针对性地进行解毒。山林尖石、荆棘或者猪之间的抢食行为都可能导致个别猪出现受伤,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清理伤口,并涂抹药物。

6 疾病防治

6.1 腹泻防治

仔猪腹泻如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做好病毒性疫病的基础免疫和监测净化,针对我国流行的,以及当地比较常见的疫病做好重点的监测和免疫,如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的基础免疫,对于种猪要根据情况进行猪流行性腹泻、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细小病毒和轮状病毒的免疫。

6.2 细菌性疾病防治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如猪丹毒、大肠杆菌病、喘气病、链球菌、猪肺疫等疾病,可以采用疫苗或者药物选择性防治治疗。定期对猪舍和放养区域进行消毒,消灭环境当中的细菌,其中中药为首选药物,慎用或者不使用抗生素。

6.3 寄生虫防治

山林放养猪体表的寄生虫主要有猪虱、疥螨、蚊、蜱、蝇等,体内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和弓形虫等,易引起寄生虫性腹泻、寄生虫性皮肤病等,因此要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如环境要保持干燥和卫生,对于广谱驱虫药要慎用或者不用。

7 风险监控

7.1 疫病的监测

制定并实施猪群疫病的监测与净化方案,对猪血清定期采集进行免疫抗体监测,若猪群免疫不合格的必须及时给予补充免疫;针对猪群,尤其是种猪还需要进行病原学的检测,剔除带毒猪群。

7.2 质量监控措施

建立猪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把关,禁止使用国家违禁的药物。在需要使用兽药时,必须有购买和使用记录,并且严格按照兽药休药期规定,按照生态、无公害猪肉标准定期进行猪肉兽药残留检测。

7.3 粪污处理和监控

对山林放养环境的饮用水和土壤重金属残留进行检测,掌握山林的自净消化能力;对于猪粪要按照规定和粪污监测结果对放养猪群放养计划及时地进行调整及时调整放养计。

猜你喜欢

山林猪群猪舍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城市山林
如果相爱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守护老山林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