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法分析
2019-02-12赖云生
赖云生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河池 546400)
伴随着养殖业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小养殖场数量逐渐增多。但就目前来看,中小养殖场因管理不当容易出现严重动物疾病,导致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方法的研究,从而使中小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取得科学化发展。
1 中小养殖场动物疾病的防控现状
由于管理不当,中小养殖场时常发生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普通疾病,给养殖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动物传染病多由病毒、真菌、细菌及微生物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如禽流感、猪瘟等,会通过空气、土壤等物质传播。而寄生虫病多在春秋时节发生,如原虫、蠕虫等,将导致动物发育缓慢,严重时会造成动物死亡。另外,动物也会患上四肢病、消化疾病、呼吸道疾病等普通疾病,病因较为复杂,需要采取有效方式治疗。面对种类繁多的动物疾病,中小养殖场缺乏足够疾病防控能力,难以进行疾病威胁的有效应对,导致养殖效率不高,动物患病致死率较高,不利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养殖场还应加强科学化养殖技术的引进,以便实现动物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2 中小养殖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2.1 建设规范养殖场地
中小养殖户受成本、环境保护、土地等因素限制,多数采用密集型养殖方式,将给动物疾病防控带来较大困难。结合动物疾病防控需求,还应做好养殖场地的合理选择和规范建设,以便从根源上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控。在实践工作中,养殖场应建设在远离近水源区、居民区和向阳区域的位置,并且需要与其它养殖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疾病相互传染。而密集养殖场缺少明显界限,将导致各养殖场内的蛇虫鼠蚁等动物四处游走,造成养殖场传染动物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在建设养殖场时,应在周围进行围墙的设置,并尽可能拉大不同养殖场地的中间距离,达到降低动物疾病传播率和发生率的目标。此外,养殖户也应当结合自身养殖能力确定养殖规模,确保养殖场管理工作能够保质保量的开展。
2.2 加强清洁消毒管理
养殖场滋生细菌是导致动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还应通过加强养殖场清洁消毒管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养殖户应做到及时清扫、冲洗动物圈舍,并做好养殖场周围的清洁工作,确保养殖场卫生条件良好,内部空气流通。针对禽畜,需要加强驱虫管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针对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位置,需要定期消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中小养殖场也需要完成消毒室、消毒池的建设,以免老鼠等各种传染动物进入圈舍。在动物喂养方面,需要保证饲料卫生清洁,禁止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食物,并适当进行营养物质的添加,促使动物抵抗力得到增强。在日常管理中,养殖户还应市场征询动物卫生监督员的意见,在科学指导下开展清洁消毒工作,实现动物的科学化养殖。
2.3 及时实施科学免疫
动物疾病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所以需要通过及时实施科学免疫实现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在实践工作中,中小养殖户应当聘请相关兽医人员对养殖场动物实施免疫,确保疫苗使用剂量和注射程序得到科学把握。在免疫前,应当对动物注射部位进行清理和消毒,禁止出现打飞针的情况。在动物疫苗存放时,还应避免阳光照射,并确保药剂开瓶后2h内使用完,超出时间应直接丢弃。此外,应严格遵照免疫工作制度进行疫苗注射,避免动物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在养殖场爆发动物传染病时,需要根据疾病种类及时对健康动物实施免疫,以免疾病进一步传播。
2.4 重视患病动物处理
在养殖场动物感染疾病后,需要实现综合防治,确保动物疾病得到及时控制。通过及时处理患病动物,可以避免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降低疾病传播率和致死率。针对患病动物,需要立即隔离,然后对患病动物进行病症诊断。通过加强消毒和治疗管理,能够使疾病传染源得到切除,从而避免疾病蔓延。在注射针剂时,需要由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加强药物控制,通过科学配比保证疾病防治效果。针对病死畜禽,需要建立无害化填埋井实施科学无害化处理,应禁止随意丢弃,以免造成疾病大规模蔓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中小养殖场应采用焚烧掩埋方式进行病死动物处理,掩埋应避免过深,以免给地下水资源带来污染。
3 结论
作为中小养殖场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动物疾病防控意识,更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手段实现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加强对动物疾病的认识,实现养殖场地的合理选择,加强日常消毒清洁管理,从根源上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通过不断丰富养殖知识,定期实施科学免疫,同时给予患病动物及时治疗和隔离处理,能够使动物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继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