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带状疱疹从风毒蕴表论治体会

2019-02-12盛平卫张喜军朱红英徐小云指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炉甘石荆芥洗剂

盛平卫,张喜军,朱红英,徐小云(指导)

(1.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501;2.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514)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以躯体一侧出现成簇的呈带状分布的丘疱疹,伴皮肤自觉剧烈刺痛或胀痛为临床特征。徐小云是当地名老中医,行医60年,擅治带状疱疹,尤其对本病早期发病的辨证治疗有独特的理论观点,提倡从“风毒蕴表”论治,拟用“疱疹1号方”内服结合“复方炉甘石洗剂”外用治疗,疗效显著。笔者今将早期带状疱疹从风毒蕴表论治论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记载带状疱疹为“外感毒邪,侵入肌肤脉络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受到各种诱发刺激作用所引起,属中医伏邪范畴。李娟[1]等研究表明,在接触带状疱疹史的人群中可发生水痘约15.5%,而在水痘接触史的普通人群中发生水痘的人约71.5%。可见,带状疱疹的传染性小于水痘,在国内也未纳入传染病管理范畴,但必须要承认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与中医外感致病因素中“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相符。故徐老师认为带状疱疹可因患者禀赋不耐,或体内素有伏邪,或过度劳累,或因其他消耗性疾病致正气亏虚,又复感风热毒邪,引发体内湿热之气,循经运行,蕴结肌肤而发。

2 证候分析

躯体一侧皮肤出现丘疱疹,四周皮肤红肿,体表皮肤疼痛以胀痛或抽痛,或两者兼有为多见,发作呈阵发性,舌质淡偏胖,苔薄白根腻,脉浮数。证候分析多因机体禀赋不耐,外感风热毒邪,引发体内湿热之气,蕴于肌肤所致。由于风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皮肤红肿疼痛;外感毒邪与体内湿热之气交结,循经发于皮里膜外,向外影响卫气宣发,故见皮肤疼痛以胀痛或抽痛为主;引发的体内湿热之邪,郁于肌肤之内,无法从腠理正常排出,故皮肤出现丘疱疹。正如《素问·风论》言:“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行走无定时定处,故自觉皮肤疼痛无定处,局部又无明显压痛点,发作无定时。因引发体内湿热之气,故舌质淡偏胖苔薄白根腻。表卫阳邪偏盛,脉气偏盛,鼓动于外,故脉浮而数。

3 治疗方法

疱疹1号方:紫苏叶6~10g,荆芥6g,桑叶15g,炒葛根15g,板蓝根15~30g,蒲公英15~30g,银花藤15~30g,全当归9g,赤芍10g,川芎5g。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行气养血。每日1剂,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1h,用大火煮至沸腾后,改小火续煮20min,煮2次后,将2次的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于饭后1h温服,每次100~150mL。

复方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洗剂(中国江苏常熟市星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32025258)100mL加入自制牛黄散10g[生大黄粉和人工牛黄粉(9∶1)研成细小粉末,过60目筛,混合均匀后置于密封罐中避光备用]。功效清热解毒,收湿止痛。用法:在每次使用前将复方炉甘石洗剂摇匀,每日3~4次,分别涂抹在皮肤红肿及丘疱疹处,洗剂平日要放于通风阴凉处,不可日晒。若有皮肤对炉甘石洗剂过敏者,可改用牛黄散外涂,用适量的绿茶水调成稀薄的糊状涂于患处,每次3~5g,日2次。

4 病案举例

侯某,男,56岁,2017年5月12日初诊。4天前突然出现右侧胁肋部皮肤抽胀痛,呈阵发性发作,日渐加剧,夜间时常因皮肤抽胀痛发作而惊醒,于昨天右侧胁肋部相继出现红色丘疱疹,触之疼痛,大便日行1次,但较以往偏硬,小便正常,夜间睡眠因皮肤疼痛而受影响。患者近日工作繁忙,自觉疲劳乏力,胃纳较前减少。否认有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否认有扭伤史,无其他慢性疾病史。查体示右侧季胁及背部见丘疱疹,颗粒密集,色红,疱疹大小不等,呈带状沿前后正中线分布,局部皮肤肿胀明显,轻按之痛加剧,局部未扪及肿块,腹软无深压痛,舌质淡偏胖,苔薄白根腻,脉浮数。诊断为蛇串疮(中医),带状疱疹(西医)。辨证分型:风毒蕴表证。治疗:①内服:疱疹1号方加味:荆芥6g,桑叶15g,紫苏叶6g,葛根15g,蒲公英30g,板蓝根30g,银花藤15g,川楝子9g,延胡索10g,大青叶15g,川芎5g,赤芍10g,全当归9g,路路通15g,柴胡6g,白僵蚕10g。7剂,水煎,日1剂;②外治:复方炉甘石洗剂,外涂在皮肤红肿及丘疱疹处,每日3~4次。③注意事项:禁止自行将水疱挑破,禁忌食用辛辣海鲜之品,患处尽量减少负重及运动。1周后复诊,自觉右侧胁肋部皮肤抽胀疼痛减轻明显,丘疱疹结痂,部分痂已脱落,露出干燥肌肤,皮肤红肿明显减轻,轻触之疼痛已不明显,舌红苔薄,脉浮数。予原方去大青叶,减板蓝根15g、蒲公英15g,续服7剂,外涂复方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3个月后电话回访,二诊后皮肤疱疹均已愈合,疼痛完全缓解,故未来复诊,至今未见复发。

按:体虚复外感风热毒邪,无以御邪外出,蕴结体表肌肤而发,故见右侧胁肋部皮肤疼痛,热毒之邪郁结肌肤,风邪又擅行走,故见皮肤疼痛以胀痛、抽痛为主。风热毒邪自皮肤排毒透出,故见局部丘疱疹,色红;舌红苔薄,脉浮数均为风热毒邪蕴于表证之象。以疱疹1号方加味治疗。方中炒葛根、桑叶、紫苏叶、荆芥疏风清热、解表透疹,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银花藤清解体表之热毒,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僵蚕、路路通活血通络以止痛,赤芍、当归、川芎行气活血以止痛。因病位在季胁部,属肝经运行部位,以柴胡为引经药,引药入病所。诸药合用,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之功效,使体表风热之邪得解,体内湿热之毒得消。直径小于1cm的水疱切忌自行挑破,避免皮肤继发感染而坏死,外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清热解毒,收涩水疱,止痛止痒,加速皮肤红肿消退及疱疹结痂愈合。初诊时疼痛剧烈,皮肤无法触碰,若单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无法将蕴结于皮肤的风热毒邪散出,结合舌苔脉象,符合风毒蕴表辨证,故用疱疹1号方以疏风解表,清解热毒。

5 总 结

带状疱疹因其疱疹排列宛如蛇形为特征,故中医称“蛇串疮”,具有早期皮肤疼痛剧烈伴见簇集水疱,后期易遗留体表皮肤神经痛等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后,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神经性、自限性皮肤病,好发于任何年龄,尤以中老年多见,且此病常好发于春秋季节[2]。粟春生[3]将早期(急性期)带状疱疹发病时间限定在1~7天内,此过程中皮损发展程度可达到顶峰,最后9%~34%可演变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症。徐老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实践,认为本病发病早期大多是由于外感风热毒邪,引发体内湿热伏气,蕴结肌肤而发。自拟疱疹1号方结合复方炉甘石洗剂予以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疱疹1号方方中以荆芥、紫苏叶、桑叶、炒葛根为君药,荆芥、紫苏叶具有疏风解表,透疹消疮之效。《本草汇言》中记载“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桑叶祛风解表,清热凉血;葛根解肌透疹,《本草纲目》云:“散郁火。”四药配合,清解郁结于体表的风热毒邪,使病邪从皮肤毛孔透出。忍冬藤、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三味药都是治疗皮肤疮疡肿毒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者都有抗菌杀病毒作用。选用忍冬藤而非金银花,是因忍冬藤具有清热解毒、通经络之效,既可消除经络的风热之邪,又可疏通瘀阻的经络而起到止痛作用。当归养血和血,《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别录》谓其“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川芎祛风行气、活血止痛,三者共为使药。《本草正》云“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芍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本草汇言》云“川芎,……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若产科、眼科、疮肿科,此为要药”。全方既解外感风热毒邪,又清体内湿热之气;兼用行气活血药疏通瘀滞的皮肤经络,在疱疹治愈的同时,皮肤疼痛感也随之缓解,如此达到不留后遗症的目的。

猜你喜欢

炉甘石荆芥洗剂
贵州赫章矿物药炉甘石质量分析及炮制工艺研究
小宝宝莫用复方炉甘石洗剂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炉甘石洗剂可用于下列五种皮肤病的治疗
炉甘石洗剂:夏季“万能药”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萨布如木病洗剂中苦参的含量测定
乔利·布朗与干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