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经》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019-02-12杨景森穆俊霞
杨景森,穆俊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自成书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成为中医教育的重要教科书。《内经》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医疗实用价值,其理论体系完善,治则治法行之有效,医学模式先进超前[1]。然而《内经》文字古奥,理论艰涩,令学生望而生畏,给《内经》的授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难以讲好,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主导、教学主体、课程设置等4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重视学生对原著的学习
中医的优势在思维,《内经》就是一部囊括中医思维的法书。然而其中蕴含的天人相应、观象明理、整体观念、变易思维等思维认知方式,与现代人从小接触的社会形态、语言文字、科学理念等认知方式相差巨大[2]。学生如果按照现代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内经》的义理,必然会导致对《内经》的认知困难以及思维方式的错位。所以继承中医临床辨证的思维,学习古人的辨证思路,唯有研读《内经》原著,别无他途。
然而在当下安排的教学内容上,课堂脱离《内经》原著的现象却比较严重。在课堂上,学生只学习《内经》的节选部分,这样做固然着力使中医理论体系规范化、通俗化,但是却远非中医理论的全貌。导致学生对《内经》的理解片面,浅入浅出,对整体结构的把控以及玄妙幽微部分却无从体悟和发掘,因此无法形成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
更可怕的是,人皆有“先入者为主”的思维惯性,但凡一开始接触这些已系统化、规范化、通俗化的理论成品,学生会理所应当地将其作为公理,反过来衡量《内经》理论,可谓是本末倒置。许多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学的是今人的理论,用的是古人的验方,不会主动运用中医思维去解决临床问题。甚至在当今临床中,一些中医专家用后世演绎的理论去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自然矛盾重重,临床疗效不佳。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内经》原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内经》原著上下功夫。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书通读理解原文,对整部《内经》有宏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想古人之所想,才能继承中医学一脉相承的、原汁原味的理论思想。
2 教师对《内经》要有敬畏之心,明确导读的职责
《内经》有“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的特点,历代注释、解说《内经》的学者,受其自身知识结构及思维的限制,在认识、体悟上都很难达到或超越《内经》的境界。我们教师就更应该对《内经》怀有敬畏之心,不能盲目地对学生灌输《内经》的理论和认识,应放低姿态,以一名导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经典,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1 介绍正确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要使授课真正体现出导读的性质,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读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加强记忆背诵经典的段落;然后以《内经》的经典注家作为参考,临床医案为佐证,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向性地分析和掌握医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另外,教师要客观地预估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对那些暂时不能理解的问题,随着我们对中医知识的积累以及临床阅历的加深会逐渐解决,使学生树立学好《内经》的信心。
2.2 给学生普及《内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内经》包含了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老师可利用课堂或业余时间,举办与《内经》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解《内经》的成书年代及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内经》与《难经》《太素》等多部经典的联系以及历代医家对《内经》注释的学术思想等。通过介绍这些与《内经》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在研读原著的同时,既深入《内经》的学术境界,又不完全拘泥于经典本身,真正提高对《内经》的领悟,开拓思维。
3 让学生“主动学,主动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当今的中医教育模式下,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部分总是在不停地被动接受现成的理论,这样学生兴趣自然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内经》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建议让学生“主动学,主动讲”。
3.1 主动学
建议课堂上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特点是将学习设置在围绕某一专题或者具体病例的临床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协作来解决问题[4]。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自发、自主地探究知识,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学生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学生因此可以得到充分重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自信心和兴趣会大大增强。学生自然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不断求知的良性循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主动讲
讲过课的人都有体会,每讲一遍,我们对所讲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扎实。建议给学生布置讲课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开动思路,查找资料以拓宽视野;同时对学生形成“压迫”,克服年轻人自律性差的问题。这样“引导加压迫”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用开拓的思维去学习《内经》,而且可以提高对《内经》的理解和理论扎实程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内经》教学当中,建议采用学生自学讲授、互动讨论、老师指导三步法进行。通过学生分组来分配讲课任务,让每一组学生各自承担部分章节任务,不限制思路,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前15 min派代表上台讲解,之后学生之间互动讨论,最后15~20 min由老师做点评指导,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老师将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与结课考核直接挂钩。以此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是医学生最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
4 延长《内经》教学课程时数,让《内经》考核贯穿中医高校教学始终
《内经》是唯一能贯通中医各科的学科,对《内经》的理解和掌握,是衡量学生中医理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如果能全面深入研读《内经》,达到熟而能解,融会贯通的地步,便可对中医理论寻流讨源、察标求本,进而融会各门学科,使所学的中医理论得到升华、提高。目前《内经》72学时的教学实践显然是不够的,教学期间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领悟、消化、吸收《内经》原著。
我提倡“诵读-研习-实践”三步曲的连贯性教学法[5]。大学一年级,开设《内经》诵读课,要求学生读准经典音韵,感受经典的古韵,提升中医人的行为素养,如此以来,学生从篇名排序到基本内容会在头脑中形成框架。二年级,开设《内经》文义理解课程,学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产生兴趣,并且随着研习深入,逐渐能体会出经典的语意。在经历了《内经》原文的理论培养之后,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医临床课,学生要跟随老师临证实践,深入细化对经典的体悟。现代中医教育一直在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一些院校已经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都有机会跟随导师门诊实践。
另外,《内经》考核应成为中医院校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并且贯穿整个中医高校教学的始终。建议在每学期末安排中医经典考核,并且增加以《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课程在期末考核中的分数比重,督促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回看经典,不断扎实中医理论功底。只有学生的中医基本功足够扎实,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中医科学研究或者临床实践的方向,而不至于剑走偏锋,从而达到中医成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