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陆维钊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
2019-02-12倪旭前
⊙ 倪旭前
陆维钊(1889—1980)先生是我国现当代书法大家,也是现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陆维钊先生对现当代书坛的意义和影响,从某种程度而言,书法教育成就比其书法创作更为突出。陆维钊在现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方面的地位和贡献,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书法教育方面,陆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体系的奠基人。”[1]“他为筹建创办我国第一个书法专业,筚路蓝缕,在前后二十年岁月中,从制订培养目标,到具体课程安排与上课等一系列工作,绞尽脑汁,备受艰辛,成绩卓著。”[2]数十年来,尽管人们对于这位书法大家的人生、诗文、书画及其教育活动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和阐述,但要从深层次系统地分析研究陆维钊先生,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深入。本文尝试就陆维钊先生在高等书法教育中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陆维钊重视书法文化本位思想的表现
在近两千年的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书学思想,暂且称之为书法的文化本位思想和书法的艺术本位思想。书法的文化本位思想,可以理解为将书法纳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书法相关的文化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力求使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背后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理、思想和文化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诗书”的陶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气质就会存在。书法家有了“诗书”的陶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气质也会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反映出来。从这一层面讲,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可以看作是书法家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与展示。有关书法的文化本位问题,汉末辞赋家赵壹(约122—196)已经涉及。赵壹在《非草书》一文中从政治、思想、社会、道德等多个人文角度审视和评价草书艺术,文中肯定了草书大家杜度、崔瑗、张芝等“皆有超俗绝世之才”[3],但他强调这种气质禀赋是以学养积累为前提的,是“博学馀暇,游手于斯”[4]的结果,而非一味浸淫末技。赵壹可以说是典型的书法文化本位主义者。清代李瑞清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5]沈尹默在《书法论》中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事。”[6]如此等等,都属这层思想。另一种书学思想,书法的艺术本位思想,可以看作是从书法艺术本体出发,顺应书法艺术本体发展规律,重视书法艺术样式固有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审美特性,强调表达书法形态美的本身。有关这个层面的探讨,较早涉及的有东汉崔瑗(78—143)的《草书势》(见录于《晋书·卫恒传》)一文,文中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草书的“几微要妙,临时从宜”[7],盛赞草书“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8]的艺术特征,他看到了草书“势”(形态)之美,提出草书“纯俭之变,岂必古式”[9]的观点,与赵壹《非草书》形成对照。东汉蔡邕(132—192)在《笔论》中提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10]后世有关重视书法艺术本体的论述极多,兹不赘述。但有一点必须指出:书法的文化本位和艺术本位这两种书学思想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其实是相融相通的,无非是看待的角度不一样而已。陆维钊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主持高等书法教学过程中,对书法的文化本位和艺术本位都有涉及,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更强调书法的文化本位。陆先生“始终把人品和学问放在第一位”[11],“在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上,把文化修养放在第一位。认识中华文化才能真正从本质上认识中国书法;文化修养是书法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水准决定了书法作品主题内涵的深度与广度”。[12]他一再强调书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可以说是陆先生高等书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在陆先生给浙江美术学院的书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规划和教学过程中以及个人终极理想的表述中,有不少具体的表现。
表现之一:在学科归属、入学考试、课程设置等方面
1963年,陆维钊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筹建书法刻印科时,对首届书法篆刻本科生金鉴才说:“书法在过去只是文人们业余搞搞的,它同文学的关系比美术更密切,应该说办在中文系就更合适一些。”[13]而当时该本科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评分百分比:书法40%,语文40%,刻印15%,国画5%。专业课考试时间:书法、语文、印画各半天”。[14]当时的国画系书法刻印教研组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分别是“文字学:沙孟海;书法:朱家济、陆维钊、方介堪;刻印:诸乐三、沙孟海、方介堪;古汉语:朱家济;习作批改:朱家济、章祖安”。[15]该教研组的语文课程负责执行人即是陆维钊本人。在1964年2月的教学计划中,对语文的具体计划有“(1)拟订四、五年级诗词题跋课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四月)。(2)会同章祖安先生拟订二、三年级文学课的计划和大纲(四月)。(3)进行文学课和诗词题跋课的期中检查(五月)。(4)总结文学课和诗词题跋课的经验教训(六月)”。[16]这些都显示了语文作为书法文化相关的“书外工夫”在这个学科中的重要性。1979年暑假,陆维钊先生为浙江美术学院第二届书法硕士研究生手订的《教学纲要》(章祖安先生拟)中包括了文字学问题、说文解字问题、书法与政治问题、书法与人品问题、书法的价值问题、书法的商品化问题、书法与古典语文问题、国学鸟瞰问题、中国文学史问题、散文问题、韵文问题、题画诗词问题、写作实践问题、文艺理论问题、日文问题、中国文化史问题、中外交流问题等,要求学生“能用古诗词和古文辞题画,或有自作古诗词古文辞之能力”。[17]陆维钊与潘天寿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都曾对学生提道:“不求诗、书、画三绝,但须诗、书、画、印四全。”[18]当时的国画系学生除选读四书五经之外,还必须每周作文一篇,古文辞与语体文隔周轮换。陆维钊先生这样重视这些书法艺术本体之外所涉及的文化课题,正反映了他的书法文化本位教育思想。
表现之二:在日常教学中强调道德学问
陆维钊先生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强调书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因此十分重视德育。他认为:“要想把字写得好,必先做个好人。”[19]他认为:“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须先求人品。”[20]1980年春,陆维钊先生在医院的病床上,嘱咐五位研究生说:“你们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站立不住。”[21]在临终前,他对几位研究生说:“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了。”[22]
陆维钊先生主张:“要想在书法上有大成就,必须以学问作基础。”[23]他认为:“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写字的技巧训练,技巧熟练只是一个书匠而已,古人有随某大家亦步亦趋者,最终不过是一名‘书奴’,要想把自己训练成一名书家,就得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24]所以,陆先生认为“初学书时就应下定决心,练字与学问齐头并进”[25],甚至要“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26]他认为:“书法作为艺术,对创作者的素养学问的依赖,远较其他艺术为甚。”[27]显而易见,这些要求反映了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
表现之三:陆维钊先生以国学家为人生终极理想
陆维钊先生作为学界一代大家,其诗、文、书、画、印等多方面均有很深造诣。正如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所说:“陆维钊教授一生治学态度严谨求实,他对文学、书法、绘画,乃至音乐、医学,无所不精,而且能融会贯通。他是能综合中国文化艺术精华的可贵的人。”[28]文史出身的陆先生,曾长期执教于各大高校,对历史、地理、哲学、中医、中国音乐及乐器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识见。这些深广的国学造诣,使他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来审视书法和他自己的人生终极理想。毋庸回避,陆先生说过“书法在过去只是文人们业余搞搞的”这样的话,应该是他对书法的一个基本认识。陆维钊晚年也感叹自己拼搏了一生,“想不到最终落得个书法家的下场!”(言下之意本应成为一位经学家)[29]所以在陆维钊先生看来,书法仍是国学中一个地位不高的部分,是文人茶余饭后玩味的雅事而已,他的人生终极目标或者理想仍然是传统的国学家或者说经学家,但因为工作和身份关系,加上岁月不饶人,最后只得做了个书法家,他充满着遗憾地离开了人间。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
二、陆维钊书法文化本位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陆维钊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与传统儒学
陆维钊先生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与书法文化的一个大传统即书法的儒学传统密切相关。儒学文化向来“重大道,轻小术”,“重儒学,轻技艺”。如果把书法视为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它在传统儒学面前也是不可能占主流的。《论语·子张》中,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30]《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31]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称巧习、技能诸事为:“小贱之能,非尊大之职。”[32]唐代孙过庭《书谱》云:“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弈,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33]琴棋书画这些“小道”尽管风雅,但如果专业化长期从事,便会被认为浅显、鄙俗,职位低下。在汉代经学思想大背景下,书、画、琴、棋、天文、历数、阴阳、医术、卜筮这些术道技艺不是不可以学习,而是学习也不能偏离儒学要旨太远,说到底,术道技艺只能是充当辅政的一种手段。即使在经学衰落的汉末,书法开始走向艺术自觉之际,仍然有赵壹这样的传统士人站出来“非草书”,把流行的草书视为“伎艺之细者”,进而认为草书写得好坏无关宏旨,“善既不达于政,而拙亦无损于治”。[34]可见,书法在儒学正统思想观念中的“细末”地位。正因为如此,汉灵帝设置鸿都门学(相当于中国早期官办书法与文学学校),引来了朝廷上下广泛的非议,引起了当时世家大族和儒学士大夫的激烈论争。书法实际上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一直被传统士大夫视为雕虫小技、末技,是文人茶余饭后消遣的形式,似乎只有经学才是大学问,才是学者之根本和正业。这种影响对传统士人是根深蒂固的。
陆维钊先生来自国学阵营,早年曾入祖父执教的私塾读书,奠定其一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后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受业于竺可桢、柳诒徴、王瀣、吴梅等先生,虽说是新式学校,但文史专业出身的他,不能不受传统儒学的陶养。陆先生1925年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由吴梅先生介绍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的助教。在1960年暑期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之前,陆先生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校任教,在中国古典文史,尤其是诗词学方面造诣精深,曾协助叶恭绰编纂《全清词钞》,也编撰有《全清词目》,与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合编《中国文学史》。从这些人生经历考察,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与儒学中的书法传统思想应该是有关系的。正因为如此,陆先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整个传统文化大视野下来审视和看待书法文化。正如章祖安先生所说:“像潘天寿、陆维钊这样的文化人,当他们一旦落实到画家、书法家的位置上,就必须有技通于道这样的思想理论支撑,并有极强的承传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使命感。”[35]如果不考察和理解这个思想大传统,有的书法学生便会提出质疑:我来学习书法的,学书法跟诗词文赋有什么关系?跟学国学有什么关系?甚至会觉得陆维钊先生这样强调修身和学问,会忽视书法技法、技能的重要性。正如人们怀疑赵壹《非草书》“忽视艺术本身的特征和低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36]一样。当然,与传统儒学对待书法艺术不同的是,陆先生是受潘天寿院长委托负责筹建高等教育中的国画系书法刻印科的,是把书法艺术当作专业看待的。
(二)陆维钊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与“书如其人”
书法虽为小道,但历来评点书法,皆重书家的人品学识,“书如其人”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与“书如其人”紧密相关。他十分强调书法学生的人格品德和人文修养,他在对研究生教学中一再强调:“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㧑叔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一般人只知道沙孟海先生字写得好,哪里知道他学问深醇,才有这样的成就。‘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37]这方面,可以说陆维钊先生承传了古贤思想。晚唐柳公权有“心正则笔正”[38]的名言。北宋朱长文云:“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39]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40]又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41]清刘熙载《书概》说得更彻底:“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42]陆维钊先生在教学中也与这些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历来凡是成功感人的作品,一定“如其人”,屈原、杜甫的诗,如其人;王羲之、颜真卿的书,亦如其人。王羲之,文人雅士,其书温文尔雅;颜真卿,忠臣义士,其书正气凛然。[43]他对刘江先生说:古人评书,都很注意大节,为国为民的有功之臣,其字必受到人们尊重,反之奸臣贼子,即使字再好也为人所唾弃。如宋代岳飞的字,为人所重;而秦桧字虽尚好而人品不高,耻于人,为世不传。故古人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44]
要求书法家多读书、勤写作、重视人品学养绝不是陆先生的发明,而是两千年来的书法大传统。正如书圣王羲之云:“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45]唐张怀瓘《文字论》云:“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46]又云:“先其天性,后其习学……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47]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48]黄庭坚《山谷文集》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49]清代杨守敬《学书迩言》卷首云:“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50]如此等等。陆维钊先生只是传承了“书如其人”这一书学大传统而已。而且,在陆维钊那个年代,书法仍被视为国学的一个小分支,其地位并不高。陆先生强调书法学生多读书,实属正常。与陆维钊几乎同龄的草书大家林散之(1898—1989)也是这样认为的:“全中国没有深懂书法之人,因为没有读破万卷之人。”
三、陆维钊书法文化本位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陆维钊先生倡导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的价值
从整个书法史来考察,陆维钊先生提倡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是与书法艺术本位思想并列而存在的,都是书法艺术学习和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视阈。在书法理论本体构建中,除了重视书法艺术审美主体与形式自律之外,强调书法艺术的文化品味或者说文化积淀非常必要。在陆维钊先生生活的20世纪60年代,传统儒学并不被重视,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坚持书法的文化本位思想,确立书法的文化品味,尤具积极意义和思想价值。
书法艺术之所以绵延上下几千年,除倚重庄禅思想之外,儒家的人文教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儒家道德至上的思想为书法的审美和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很多书法史研究者只看到儒家的道德训诫和僵化教条,而忽视了原儒精神中的温和、崇高、自由、从容,那种温煦的人性底蕴和深沉的自由精神给书法创作和审美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儒学所追求的核心审美价值与理念诸如厚重、豪壮、高古、雄浑、峻烈、沉郁、苍劲等,在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中,皆有大量的精神体现。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曾经指出,“中和”为书法最高审美理想。他说:“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51]“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52]项穆认为王羲之书法“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53]项穆认为王羲之书法是中和书法的代表:“颜柳得其(指王羲之)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54]书圣王羲之构建的“书统”类似孔子所建的“道统”。[55]书法艺术与传统思想既然联系这么紧密,那么,书法文化本位思想在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中的价值就不一般了。
(二)陆维钊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与书法创新
关于陆维钊先生的书法创新问题,朱关田先生曾经回忆说:“陆维钊先生主持美院书法教学的时候,当时的风气是主张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还不主张一味创新。陆先生、沙先生他们这一辈人物,在书法教育中,尤其着重强调基础课程,更是注重扎实功夫,以传承为主。继承传统、打好基础,也强调文史知识的培养。学院教学应该回归传统,重视文史,不可盲目推崇创新。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随便提创新的,尤其是基础阶段书法篆刻这样的传统艺术,是不允许随意脱离教学大纲的。书法的创新谈何容易,它是一个很高阶段的事情,若能创新,就是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了。”[56]
但是陆维钊先生也并不是一味排斥书法创新。他也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书法个性,真正做到“书如其人”。他曾对学生俞建华说:“你们写字不要像京戏里的白胡子老生一样,故作苍老之态。年轻人嘛,不要怕写得漂亮。(大意)”[57]陆先生要求学生在尊重传统功底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陆维钊先生说:“临摹是手段,是方法,是初学者不可缺少的基本课,但临摹不是目的”[58],“变法与创造才是学书的目的。”[59]因此他强调“要走别人未走或少走的路去探寻”。[60]他曾先后对周昌谷说:“根据你的情况可去学《三公山》”[61],对孙正和说:“你刻印可以去走楷书入印一路,这是别人未走过的路,困难多,但也容易走出来”[62],对刘江说:“学行楷,不一定走二王的路子,你可选李北海的。”[63]他还教导学生“在创作上要有个性、激情”,这也是他自己毕生创作的指导思想。他在晚年自出机杼,独创一种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亦篆亦隶的书体,人称“陆氏蜾扁新体”,写来笔势开展,气魄雄伟,苍劲而又飘逸,圆浑而又灵动,深得林散之、日本青山杉雨等专家的赞赏,可谓闻名于海内外。朱关田先生曾说:“陆维钊先生之所以有异于古人处,在于篆、隶间用,篆格隶笔,或隶体篆写,运用稔熟的篆、隶功夫,随意而行,不甚拘守旧时的写法与常用的间架结体,浑厚雄强,独张一军。”[64]俞建华先生说:“陆维钊先生以一位文史专家的身份进入书法领域,其文化内涵的深厚,首先为书法的表现,具有高华而自由的境界。加上他擅中国画,为他的书艺提供了极有个性的美的张扬。我想这正是传统书法走向现代的一个标本。”[65]
(三)陆维钊先生提倡书法文化本位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借鉴意义
从汉代赵壹强调士人应当“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到宋代黄庭坚“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再到清代李瑞清“但成乎技,不足贵矣”,再到陆维钊“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这一书法文化本位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其实它的要旨至今仍没有过时,对当代书坛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美术学院以原书法系主任祝遂之教授为代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贯彻“固本培源、扩大规模、坚持特色、再创辉煌”的办学方针[66],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近年来倡导“文化书法”[67],如此等等,这些举措的思想可以说是陆维钊先生所提倡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的一个延续。当下,弘扬陆维钊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1.增加当代书坛作品的文化内涵,形成陆维钊时代的书法厚重感
陆维钊先生曾对章祖安先生说:“四十学书,五十学印,六十画画,”[68]“四十岁前只是读书做学问。”[69]其目的就是要增加书法创作的文化积淀,使作品具有文化内涵。这点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法家既缺乏中国诗文、哲学等传统文化修养支撑,又做不到真正宁静地、忘我地创作作品,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地过度创作那些具有展厅效应的作品、参赛作品、拍卖交易作品、应酬作品等,作品品位不高,形式主义泛滥,没能形成陆维钊时代那种书法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提倡陆维钊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至少可以部分改变这种创作倾向。
2.通过传统文化打通式培养,形成陆维钊时代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当代书坛,不少中青年书法家只重视书画技法,只重视其书法艺术本体的语言表现,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就是“唯手熟尔”,只要技法,不需要学问。这种过度依赖技法,先天文化品位缺失,创作后劲也显得不足,文化品味很难得到保证。在技法至上的观念中,书法家容易流行跟风,有时上行下效,有时东施效颦,形成某种流派书风后,大家创作风格几乎一模一样,很难区分由谁创作。长久以往,书坛容易形成风格规模趋同的局面。难以形成陆维钊时代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如果提倡陆维钊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通过针对书法家的传统文化打通式培养,便可以改变这种创作弊端。
3.加强书法家的文化意识,培养陆维钊时代的书法大家
时代在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信息交流渐趋方便,博物馆古代书画原作也不断开放,大众书画审美水平和眼力都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却很难出现真正的书法大师。为什么呢?我想跟陆维钊书法文化本位思想的没落存在一定的关系。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书法大家往往是诗、书、画、印“四全”人才,甚至在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是造诣精深的。而当代就完全不同了,艺术门类分工越来越细,大家精研一项的多,书法家们也容易急功近利,不能真正追本溯源,触类旁通,因此,很少出现陆维钊先生要求的诗、书、画、印“四全”人才,而书匠则不断涌现。只有提倡陆维钊的书法文化本位思想,加强书法家的文化修养意识,才能不辜负我们所处的时代,培养出陆维钊时代的书法大家。
注释:
[1]章祖安.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陆维钊[J].中华书画家,2010(12).
[2]刘江.中国书法教育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4.
[3][4]赵壹.非草书[G]//陈思.书苑菁华.宋刻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又,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
[5]李瑞清.清道人论书嘉言录[M].北京:中华书局,1939:140.
[6]沈尹默.书法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7][8][9]卫恒.四体书势[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6-17.
[10]蔡邕.笔论[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11]章祖安.缅怀国美书法教育体系奠基人陆维钊先生—从两份先生手书的资料谈起[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70.
[12][13]金鉴才.首届书法专业教育追忆[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18-223.
[14]书法刻印招生小组会议(1964年6月25日)[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3.
[15][16]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刻印教研组工作计划(1964年2月)[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83-85.
[17]章祖安.缅怀国美书法教育体系奠基人陆维钊先生—从两份先生手书的资料谈起[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70-172.
[18]章祖安.学印自述[C]//祝遂之.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8.
[19][20]刘江.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4.又,倪旭前.回忆陆维钊先生—刘江访谈录[J].西泠印社,2013(3):79-86.
[21][22][23][24][25][26][27]刘江.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4-165.
[28]倪旭前.回忆陆维钊先生—刘江访谈录[J].西泠印社,2013(3):79-86.
[29]章祖安.学印自述[C]//祝遂之.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0.
[3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8.
[31]礼记·乐记[G]//礼记.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
[32]王充.论衡·量知篇[M].卷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55.
[33]孙过庭.书谱[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5.
[34]赵壹.非草书[G]//陈思.书苑菁华.宋刻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又,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
[35]章祖安.学印自述[C]//祝遂之.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0.
[36]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安徽:黄山书社,1990:15.
[37]刘江.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9.
[38]柳公权传[G]//旧唐书.卷165.北京:中华书局,1975:4310.
[39]朱长文.续书断[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17-318.
[40][41]项穆.书法雅言[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影印本.又,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11-538.
[42]刘熙载.艺概·书概[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81.
[43]刘江.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4.
[44]倪旭前.回忆陆维钊先生—刘江访谈录[J].西泠印社,2013(3):79-86.
[45]王羲之.书论[G]//朱长文.墨池编.参见文渊阁·四库全书.
[46][47]张怀瓘.文字论[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46.
[48]苏轼.苏轼诗集[M].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235.
[49]黄庭坚.山谷文集[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87.
[50]杨守敬.学书迩言[G]//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712.
[51][52][53][54][55]项穆.书法雅言[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影印本.又,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11-538.
[56]倪旭前.朱关田访谈录—〈陆维钊研究〉访谈之一[J].书法,2013(7):112-114.
[57]俞建华.平生得益三句话墨海助吾一棹风—回忆陆维钊先生的三点教诲[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3.
[58][59][60][61][62][63]刘江.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64.
[64]倪旭前.朱关田访谈录—〈陆维钊研究〉访谈之一[J].书法,2013(7):112-114.
[65]倪旭前.回忆陆维钊先生—俞建华访谈录[J].平湖陆维钊研究院院刊:陆维钊研究,2015(4).
[66]祝遂之先生访谈录[C]//祝遂之.高等书法教育四十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1.
[67]参见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书法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文化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书法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书法文化精神》(韩国新星出版社2003年版)等一系列专著。
[68][69]章祖安.学印自述[C]//祝遂之.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