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睡恶性”的苏醒

2019-02-11王乾荣

杂文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疑心惨剧杀人

王乾荣

“沉睡恶性”苏醒,有时酿成不可想象的惨剧。警惕啊,人性的弱点!

优秀检察官仓森,突然杀了一位叫珠江的女人。吊诡讽刺的是,上司指定,由仓森指挥侦查自己作案的杀人事件,以配合警方。仓森害怕至极,但觉得作案手段滴水不露,“反正查不出凶手,事件也许会进入迷宫”,强迫自己镇静下来。然而,疑案最终告破。

珠江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娘,跟仓森素昧平生,他为什么杀人家呢?

这是一次人性的异化,一次命运的偶然遭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必然。

大学时代,攻读法律的仓森学业出色,但家境贫困,不能像别的同学那样购买昂贵的法律典籍。他成功偷了一次书。后来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偷书,成了他的习惯———“这是极具魅力的”,但同时,“浊黑的东西在内心聚集、栖居”。“那习性在司法考试及格后持续了两三年,不久当上检察官,随后结婚,便消失了”。

消失不是根除。一次,当妻女去看望岳父时,仓森懒得做饭,在超市食品柜前,“曾经暗淡的阴影突然掠过他的胸膛”,神使鬼差,他竟“无意识”地把未结账的一些食品装进购物袋。他一回头,恰恰碰上也在选购食品的珠江的目光。他感到了寒意,于是调查珠江行踪,严密筹划,在一座公寓里杀死了珠江。

这是日本小林久三的小说《错误的谋杀》的大概情节。

仓森并不想杀人,却剥夺了一条无辜性命。此前的他并不穷凶极恶,突然间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为什么?

这里的直接原因,是害怕;害怕的起因,乃是疑心。而最根本原因,是仓森没有驱逐掉潜藏于心中的“暗鬼”,使得“沉睡的恶性”适时苏醒,且未能及时遏制其膨胀。

他疑心珠江看见了他的偷窃行为。他疑心珠江会举报他。而他的这种行为一旦曝光,对于一个以与犯罪作斗争为天职的检察官来说,身败名裂不说,更不啻于被判了死刑。于是,由疑心而起杀心,由杀心而致杀戮,一场惨剧酿成,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一个优秀检察官毁掉。当他的恶行造成不可收拾后果时,他又企图掩盖真相。

这个仓森,毋庸置疑可恨得很。他的可恨,一是未能根除偷窃积习,一是做坏事而居然杀人灭口,极端败坏了检察官的声誉。但抛开可恨,他还有令人唏嘘的地方。他穷而偷书,是为了学习。后來不偷了,说明他认为这勾当不光彩。他掩盖偷窃行为,主要原因是他觉得一个检察官,千不该万不该去偷东西,况且他并不缺那点买食品的钱。

从仓森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人内心的一点点阴暗,也许潜藏着一场场大祸。而一个平素似乎善良之人,为了掩饰不利于自己的真相,为了名誉地位,可以立刻变得凶残起来。多么可怕!

说到偷书,一些中国名人自传载,他们小时都有这经历。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窃书不算偷”的“雅念”,孔乙己便是此类典型。所以,名人们对于自己的偷书行径津津乐道,不以为然,并且乐意公示出来,叫大家共赏。当然,他们自己这样显摆,也许会被看作雅事,而一旦被人揭发,还是觉得丢脸吧!

丢脸事小,因为无耻之徒,本来就不要脸。偷书事也不大,穷小子后来发达了,趁钱了,自然便不偷了。但如果任“沉睡的恶性”植根内心而至于再度萌发,不加警惕,也必然长出恶果。如今在知识分子中,剽窃、抄袭种种不端和犯法行为,所在多有,不时耳闻。对名人作品肆无忌惮地侵权,不正是“偷书”的延续,或者说另一种意义上的“偷书”吗?事发,盗窃者却极力辩解,实施另一种“杀人”把戏,即精神杀戮,为的是证明别人“诬告”,自己才堪称堂堂正正的“原创者”。在这点上,他们比仓森更为不堪……

猜你喜欢

疑心惨剧杀人
汽车冲进柏林闹事酿惨剧
绑架杀人潜逃24年终落网
不必遏制的“疑心”
不必遏制的“疑心”
最惨关店惨剧!曾超麦当劳,却一年关了877家店,就因为犯了一个错
可怕的杀人风
意大利邮轮触礁酿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