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19-02-11申田田
摘 要:我国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经济,民族复兴。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农民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十九大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但是现在在建设乡风文明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攀比之风兴起,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单一等,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文明乡风,成为当下农村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对策
一、乡风文明的内涵
“乡风”是乡村人们在田园中长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同于城市的风气、风俗等,是乡村精神风貌的展现,包括家风,民风,乡风等方面。“文明”与文化相关联,与“野蛮”相对,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精神领域的成绩。乡风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因此有文明和不文明之分。“乡风文明”即文明乡风,是要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软实力不断提高,也要乡村科教文卫事业等硬件不断发展,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风文明不仅可以表现出农民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乡村良好的社会风气。表面上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内心是“记得住乡愁”。
二、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拜金主义盛行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随着收入增长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婚丧嫁娶方面,拜金主义盛行,表现为攀比消费,人情消费。婚嫁方面,首先在农村形成了一种“无房无车”不嫁的现象,女方的要求越来越多,房子不仅要有还必须是在城市里买的,住房和私家车已经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但是仅靠农民微薄的收入是支付不起的,许多农民一生,甚至要父子两代一起为房为车奔波,还要借钱才能够勉强过关。其次结婚彩礼方面,彩礼已经丧失原有的意义,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局面,由几万上升到十几万,女方家庭认为只有彩礼多,对方才会重视自家女儿,很多家庭因为筹集彩礼由富变穷,债台高筑,而且有很多家庭因付不起彩礼逼迫情侣分手,也有许多新婚夫妇因此产生隔阂。再次,礼金方面表现为面子消费,人们随礼不考虑自己实际状况,向别人看齐,数额也在不断增大,由20元变为50元、100元、500元甚至更多。丧事方面,大操大办,丧事原本意义上是为了告慰死者,但是现在办丧事已经表现为活人的竞争,攀比现象严重,办的越大越能表现出子女孝顺,生者就越有面子和地位。因此在婚丧嫁娶中的炫耀消费只能加重农民的负担,要想形成良好的乡风,就不能盲目攀比,人们的消费观念必须改变。
(二)道德观念滑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入地推进,人们的利益观念逐渐强化,一些不良思想腐蚀着人们的大脑,集中表现在对物质生活领域的追求日益增强,无法对社会进步主流进行清晰而深入的认识,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和偏离。”[1]传统的社会道德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优秀的品德在以往的农民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但是精神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有了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观念,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丧失了乐于帮助,诚实,宽容的品德,甚至不惜代价走上犯罪道路;邻里关系紧张,之前远亲不如近邻的状态已经逐渐淡化;孩子在一些家长教育下开始变得自私,以维护法律权益为由丧失乐于助人的品德,譬如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等行为;妇女们也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城市里成熟男人的金钱吸引了她们;还有一些家庭中孝道观念滑落,家庭中老人权威性下降,虐待老人的现象也常有发生,导致家庭矛盾增加。
(三)村容村貌杂乱
村容村貌状况是农村牧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2]由于农村条件有限,垃圾情况复杂,不仅有生活垃圾,还有牲畜和家禽粪便,田地农作物垃圾,建筑垃圾等等,在农村对投放垃圾管理较少,无定点垃圾箱,村民们也没有养成不随便丢垃圾的好习惯。因此,现在农村垃圾遍地,污水随便排放现象司空见惯;还有一部分群众,人与牲畜在一个院子里,牲畜垃圾导致蚊虫滋生,人们疾病增加;还有一些村庄的道路规划不合理,一些道路出现破损;还有村民家庭门口路边杂草从生,村容环境差;迁往城市住的家庭,一些房子成为危房,残垣断壁,无人问津;偏远山区农村道路硬化率低,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还有村内墙体乱摸乱花现象依然未减少,村内墙体有待美化。
(四)生活方式落后
虽然改革开放使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生活品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村民开始把土地承包出去,经营种植业,养殖业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由于这些产业的经营需要成本,农民资本有限,也缺乏风险意识,因此产业利润并不是特别乐观。生产决定消费,没有高水平的生产,就没有高质量的消费,消费方式也不会改变,因为没有多余的资本来进行消费。娱乐方式也比较单调,农闲及空余时间,村民们靠打牌与打麻将,看电视度过。绝大部分村民没有外出旅游过,相当数量的村民也没有锻炼身体的意识,认为做家务,上地干活就是锻炼身体。看书看报的休闲方式几乎没有,在农村,除了自家孩子的课本,几乎找不出任何一本书,即使有,质量也不高。
三、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应对措施
(一)转变农村产业结构,拓寬村民收入渠道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9亿,农业人口有7亿。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我国农业成产力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呈现低技术,低标准,粗放型,因此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几乎没有,可见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渠道狭窄,是造成农村村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在此现状下,我们应该依据市场的要求,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发挥农村资源强势,发展食品加工等行业;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来带动餐饮,服务行业,不仅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增加村民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增长不仅可以使村民有参加多种多样的娱乐休闲方式的资金,也可为本地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培育新型农民,提高村民思想文化素质水平
建设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农民。[3]在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可以联系农业专业人员通过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等相关内容培训,使农民提高专业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村委会要实事求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要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入眼,还要如心,更要入行。部分干部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在村委会内,不看新闻电视的农民群众无从了解相关内容,更被提入心入行。
(三)开展多种方式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因地制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4]。良好的乡风文明需要靠文化活动来体现。第一,要打造好乡风文明主阵地。利用村内闲散资源,将空余的房屋或者场地,建设成村民活动中心,例如图书馆,电影放映室,健身场所等等。让农民群众得以有休闲娱乐的场所。第二,要发挥基层文化人的作用,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定期组织活动到各村巡演,发挥农村精神文明的力量。要把文化人的作用与当地民俗,风俗相结合,在传统节日或重要节日组织活动,让农村的精神文明迸发出活力,既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第三,政府可以组织如好妯娌,好媳妇好公婆等一些评选活动,给人们提供榜样,鼓励人们向善、爱家、爱国,让孝道,善心等优秀品质重返人心。
(四)开展村容村貌治理活动,改善村内环境
村容村貌是建设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整治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时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 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尊重民意的原则,共同打造美丽幸福家园。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舆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村民们宣传村容村貌政治活动的必要性,让群众理解村容村貌治理工作,并自愿发挥自己的力量。
发挥群众主体地位。一方面要进行民主决策,在制定村容村貌整治措施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作用,听取他们的心声,因为整治村容村貌的目的就是让村民们生活的环境更好,因此必须从农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这样可以保证制定的对策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增强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在执行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动性,不至于使政策流于形式,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影响。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是包括经济、政治、精神、生态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目前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就,在精神文化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因此建设乡风文明势在必行。梁漱溟先生说过,乡村建设并不是那痛医哪,建设乡风文明必须从整体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依靠政府,村委会以及农民群众共同发力,争取早日攻破乡风文明建设的难题,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德志,成超.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4):54
[2] 閆美龙.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考[D].吉林:吉林大学,2008(3):21.
[3] 朱令.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8(8):26.
[4] 杨维.美丽文明村居建设背景下乡风文明的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19(2):192.
作者简介:申田田(1993.03-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