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

2019-02-11李莲杨丽宏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词风文化价值李清照

李莲 杨丽宏

摘 要:李清照的词,是个人命运在历史大背景下串联起来的时代之歌。以天台之别为词风转折点,以靖康之变为词作内容分界点,李清照的词作呈现出前期闺秀闲情与后期悲凉空寂两种形态,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从少年、青年、老年思想境界之变化,感受李清照词作呈现出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转变研究;文化价值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词作大家,其词风格清新绰约不失风骨,哀婉幽怨不失达观,词作善用白描之法,熔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尤其擅长以女性细腻敏感,多愁善感的内心感受来传达个人情思,其“易安体”别开宋词之新风尚,被誉为“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作是其人生在不同经历遭遇的心声诉说,其词风以“天台之变”丈夫赵明诚感情背叛为分界点,前期主要表现的是一位家庭殷实、才华横溢、青春活泼的少女,对春闺清愁、情感美满生活的生动记述,并带点离愁别绪之感;后期主要表现的是个人飘零、家道沦落、朝廷衰败、爱情受挫的独立女性,面对个人价值无法实现,国家前途悲观失望,社会不公受尽凌辱的境遇,表达对个人、家庭、国家的变故之感。可以说,李清照的个人经历离不开历史洪流大背景下的影响,离不开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情感和家庭的剥削,但李清照能夠以女性之身躯,藏强大的个人精神,敢与男尊女卑之封建世俗抗争,为个人追求和国家利益发声,阵阵傲骨,才思卓绝,与同时代社会精英相比,可谓鹤立鸡群,为中华民族女性自立自强,思想卓越之光辉典范。

一、李清照前期词风瑰丽清秀之原因分析

(一)童年家庭优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李清照父亲为李格非,是宋朝高官,学识渊博,善著文章,为苏轼“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为状元王拱辰之孙女,名门家风熏陶,诗书画均为闺中一流。可以说,李清照出身为封建官宦家庭,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加之父母从小的言传身教,让其能够从父亲身上学到儒家思想“济世为民,心系天下”的情怀,从母亲身上学到以女性独到的眼光和才思深得文学和艺术之造诣。加之李清照身处宋朝都城东京汴梁,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聚天下之商贾,货通四海之有无,经济发达带动的是文化的兴盛,让李清照的童年在这气象万千的大都市生活之中,必然会大开眼界,使得思想境界更加宽阔高远。

(二)青年聪慧过人,爱情婚姻幸福美满

李清照经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琴棋书画多才多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加之儒家思想的侵染让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格,道家思想的熏陶让其有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操。在这段时间内李清照的词作中有大量关于闺中生活快乐,轻松的描写,比如《如梦令》中的“怎度,怎度,惊起一滩欧鹭”和《点绛唇》中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大家闺秀的那种含蓄娇羞,青春内敛却内心思潮澎湃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1]。

这期间,李清照遇到了一开始以为完美的夫君——赵明诚。在与赵明诚的前期婚姻生活中,两人不仅在才华上相互欣赏,经常切磋诗词,对咏唱和,尤其是赵明诚对李清照的诗词佩服不已,经常拿出来与好友点评其高妙之处;同时,两人在金石学研究上是志同道合,赵明诚在编纂《金石录》时,经常要借助李清照的博闻强识和独到见解,为其著作起到的绝大的帮助。李清照在这爱情完美转变的婚姻生活的过程中,用情真挚专一,词作朴实无华却包含着对赵明诚的一片痴痴爱恋,从《钗头凤》中的“却道不消魂,绵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句就能即可感受那种茶饭不思,衣带渐宽的刻骨铭心。

二、李清照后期词风寂寥悲愁之原因分析

(一)中年婚姻危机,遭遇丈夫情感背叛

李清照的伟大,体现在思想境界能够脱离于当时世俗文化之束缚,实现男女在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对婚姻生活,要求双方应该保持对等的忠诚和情感付出。显然赵明诚受到封建礼教世俗陋习之影响,违背了对当初婚姻忠贞不渝之誓言,尤其是赵明诚与李清照结束了十年的双宿双飞的婚姻生活,远赴莱州做官纳妾,让李清照一人屏居青州,让李清照有丈夫在感情上的背叛之感,此时李清照的词作便开始抒发自己空寂悲凉,凄惨无助的境遇,比如在《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描述,既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有暗喻夫妻离别之后的苦闷与忧愁[2]。李清照在面对赵明诚的情感危机,有女人天生的焦虑不安和失去心爱的痛心悲凉,成为李清照词风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二)老年家庭衰落,靖康之变国家蒙耻

虽然李清照受到丈夫的冷落与情感伤害,但是她对丈夫的爱从来没有变心。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失去了抛头露面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但是她立志帮助丈夫完成《金石录》,从而借助丈夫之力来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才华。然而,这一切在“靖康之变”的耻辱中,使得个人和家庭在这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中遭遇巨大变故,丈夫赵明诚南渡第二年离世,其煌煌巨著《金石录》在居家南渡的路途中遗失殆尽。陡然之间,李清照从完整的家庭与宏伟的事业中成为飘零沦落江湖客,这是以男权为主的封建体制给李清照带来的悲剧,让李清照悲愤地在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李清照对宋朝文官武将上下懦弱无能,不能保家卫国,一心只想南渡逃命的讽刺。从此李清照孤苦伶仃,独自生活,但仍旧心怀天下,对爱情有着渴望与追求,然而在与张汝舟的第二次婚姻中,不幸的是张汝舟的动机不纯,只是沽名钓誉之举,其人品行为与李清照的思想境界有着天壤之别,虽然李清照果断地结束了与张汝舟的夫妻关系,然而这段经历的耻辱和社会舆论的歧视,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打击,至此孤苦无依,与青灯明月为伴,空寂孑然,渡过了余生。所以,老年李清照经历了夫妻离别,事业因战乱消亡等坎坷挫折之后,在词作中有对赵明诚的思念,对自身悲惨经历的无助茫然,对人世炎凉的沉默孤傲,于是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内心独白,有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沉忧思。

三、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体现出的人文意义分析

(一)前后词风变化能够彰显其思想境界之伟大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从官宦家庭优越的生活中到近20年幸福的婚姻家庭,再到以“靖康之變”为转折的家道中落,夫妻生离死别,自己在金兵的一次次南侵中辗转逃亡,漂泊不定。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人世的苦难流离,让她前后期的诗词在思想境界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前期诗词作品沿袭了传统婉约词中表现闺中少女情思之内容,而后期则将个人悲惨经历与国破家亡相结合,通过对凄风苦雨等融情于景的直白描绘,来体现李清照深深的故园之思和当下时局的悲观与失望[4]。比如在《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包含个人与整个民族的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李清照在内的所有大宋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哀[3]。故而,李清照以女性的角度,展现出对民族的关切,对同胞的悲悯,对时局的深深失望,正是其词作悲中带泪,却不失沉郁力量的风骨体现。

(二)前后期词风变化能够体现其人格魅力之崇高

在三从四德思想浓厚的宋朝,李清照能够前后两次对爱情寻觅追求,可以说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是对传统世俗的勇敢挑战。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常以简单明了的口语融入内容,通过白描的方式来直接明了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对赵明诚的相思之情阐述的淋漓尽致。这说明李清照在生活中、文学创作中都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开拓创新的女子,有着“学诗漫有惊人句”的自信,有着“临高阁”、“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超凡脱俗之境界和曲高和寡之高远。这是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的驱使,让李清照在后期的词作中常常把个人悲苦与家国别恨联系一起,尤其是在“愁”字的描述中,常有举重若轻,振聋发聩之感,比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凄婉中却有一股力量感,这便是李清照后期婉约词风带有沉郁顿挫之特点的体现。

四、结语

李清照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价值。李清照的个人经历与时代紧密结合,可以说是大宋由盛转衰的见证者,而词风的前后期转变恰好可以进行佐证。在研究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她超越时代的思想认知,虽未成为婉约派中的代表人物,却在精神力量的强大方面,让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可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跨越时空的艺术美——浅析李清照之词[J].吉林教育,2018(5):49-50.

[2] 雷晶晶.论李清照后期词的情感内涵[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 25(4):56-61.

[3] 罗妮娜.浅析李清照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105.

[4] 张海媛.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J].北方文学:中, 2015(1):78-79.

作者简介:李莲(1971.09- ),女,汉族,云南保山人,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词风文化价值李清照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