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导向的警务技能训练研究
2019-02-11周昕虔
摘 要:警务技能作为警察参战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训练必须全面对接实战、无缝融入实战。如何进一步做到“练为战、战中练、战能胜”,使训练具备对抗能力和应变能力高度融合的功能,实现技能与实战多层级的牢固夯实与有机结合,已成为警务技能训练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实战化;导向;警务技能;训练
近年来,全国警务技能训练在创新训练理念、转变训练机制、探索训练新模式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实战化视域下对其进行审视,尚存在诸多不足:训练体系构建的实用性、实战性、实效性以及渐进性、持续性特征存在模糊和疏漏,训练功用上存在短视行为和追求短期效益倾向;课目梯次设计和层次设计不凸显,核心知识结构合理性、针对性、时效性有待增强;精品课程和全局性、前瞻性、应用性课题研究还可拓展;多样化、差别化、精细化、高强度抗压和高科技辅助训练,尤其是合成实战演练的支撑作用还需细化和常态化。
一、“技能化”向“实战化”转变
着眼于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需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强化全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注重训练体系对实战技能提高的整体功用性,围绕实战化主线,聚焦战斗力标准,充分认识训练工作是一个渐进、持续、潜在而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过程,遵循训练规律,稳扎稳打,分步推进,追求训练效果的“螺旋式”上升、曲折性前进和长期性发展,勇于创新,注重实效,全力推动实战化训练模式创新升级,固化推广复制成功样本、做法,明确清晰训练指向,达成训练体系由“粗放型”向“精细型”、“技能化”向“实战化”转变,推进训练计划与实战需求、训练内容与实战标准、训练过程与实战过程对接,建立“教、学、练、战、研”一体的主动型训练体系。
二、以综合实战运用能力为内容进行多维性评价
针对警务技能训练规律,通过训练督导、训练测评、教学座谈、个别访问、部门和院校交叉訓练检查评比等多种手段,建立质量评价制度,设立训练督导制度,构建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多方向、多模式、多层次、极具可行性的“训考分离”整体框架,以训练督导为中心,充分发挥行政督导、技术督导、受训者督导三位一体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训练过程和督导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互动。在考核成绩的统计、审核等方面,注重客观、科学、公正、效率和效益,准确定位,科学分析,防止与避免表面现象的罗列,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把“训”与“学”的真实水平反映出来。
三、深化对接合作,优化成果运用
通过警务技能实战化训练成果的不断优化和固化,杜绝“关起门来搞训练”,把训练课堂“阵地前移”,搬到公安实战一线,将其推广和利用、拓展和深化,全面辐射、延伸、传播出去,突出指导、示范效应,并及时进行训练反馈,形成“实战需求——组织训练——实战检验——改进训练——促进实战”模式和良性循环,实现训练与实战高度融合、训练服务实战无缝衔接,为警务技能训练实战化更具科学性、实践性、指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实践参考。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和调动实战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便利条件,建立战时院校、训练基地与所在地公安机关的无缝对接机制,推进双向协作交流,建立定期交流合作联系机制等。
四、优化教官使用和管理机制
有计划地开展精品课程评选活动,实行优秀教官和精品课程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建立教官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实行教官按需聘任、定期轮岗制度,逐步形成定期从基层一线实战单位选拔、产生优秀骨干担任教官,教官聘任期满返回实战单位机制,形成从“从公安实战中来,到公安实战中去”的教官轮换机制,条线共育,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官课程教学团队,鼓励、支持优秀实战人才加入教官团队,形成多元组合、优势互补、资源互享的“双师型”教官队伍,建立高素质、实战化、专业化的教官队伍,从而保持训练机构与实战部门人员的定期更替、良性循环、紧密联系,使训练工作始终充满新鲜活力和勃勃生机,为教官的“教、学、练、战、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卓.“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误区解析[J].公安教育,2008(9):34-36.
[2] 程志强.李植峰.公安院校推行“战训合一”培训模式的几点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25-26.
[3] 李爱国.对“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目标定位的思考[J].警察实战训练,2010(9):37-38.
[4] 王宝兴.围绕实战聚焦战斗力全力推进基层公安机关实战化训练模式创新升级-基于天津市公安局宝坻分局警务实战化训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公安教育,2015(9):24-29.
基金项目:北京警察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实战化导向的警务技能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9KYB07。
作者简介:周昕虔,北京警察学院警务技战术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