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路径
2019-02-11陈秀梅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指出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育者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导路径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路径。
关键词:新兴媒介;意识形态;创新探索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大学阶段是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的关键阶段,高校教育者应当结合现在的社会形势,创新工作思维,科学利用新媒体资源,最终实现有效探索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导路径的目的。
一、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的“主战场”,成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媒介,现实社会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酵并吸引大众目光,其中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度明显偏高。由于大学生的认知和接收转化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易受纷外界干扰,特别是作为舆论加速器的互联网世界,使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多元化和碎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导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教育部规定的基础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进行通识教育;二是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如各学院定期召开的班团例会、每月主题班会学习、以及共青团系列活动等。但是,当前媒介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仅从这两方面开展思想意识的教育工作根本无法达到现代社会背景的要求,高校教育者应当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创新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以“快”取胜。在十九大会议召开当日,各高校教育者纷纷通过观看视频直播的方式进行同步学习,直播结束后朋友圈也即刻完成了对《十九大报告》的全部内容推送;在《宪法修正案(2018版)》最初修订时,一些法学专家和法学爱好者就凭借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其中出现的修订亮点作出释义、评价。大众可通过这些新兴媒介及时获取前沿讯息,了解国情国策。
新媒体以“利”示人。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便利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信息获取的多种途径,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束缚,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加强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意识形态话题内容的积极参与者。如每年登上新浪微博头条的高考系列热门话题—— “高考作文”、“高考理综、文综试题”、微信公众号的“鸡汤推送”等。
新媒体以“广”博众。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获取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心理发展需求。如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时事资讯、身边故事等,以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大学生易接受的思想内容,拓宽了大学生的思维视野,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相契合。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虽然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但这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消极影响的,需要高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外媒意识形态植入,造成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淡漠。许多外媒利用网络宣传着外国的文化风俗,有意识地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学生模仿西方人“过洋节”,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代接轨的方式,而过中国传统节日就是俗套落伍的象征。情人节的玫瑰花脱销、万圣节欢乐谷的一票难求、圣诞节送苹果的花式玩法等,都是大学生翘首以盼的“洋节”内容。这样的“追赶潮流”正是新媒体环境下外媒势力对我国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一种思想瓦解,不利于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多元化共享平台,使得大学生迷失于网络世界。新媒体承载了丰富的信息资讯,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但是新媒体环境下涌现的信息错综复杂,当前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尚未成熟,易受负面情绪影响,加之网络思想意识形态引导缺乏统一的信息择取标准和知识引导体系,令大学生在应用新媒体社交时常常迷失自我。所以,教育者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引导,避免信息处理碎片化和实时资讯被片面解读等现实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效路径
(一)宣传核心思想,创新育人理念
高校教育者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建设,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们观看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积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在课堂教育之外,积极加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易班。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现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的Web2.0应用,为在校师生提供定制化的一站式服务。并且,平台必须以个人实名制的方式登录,保证了网络信息终端交互的安全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
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软件设施,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全体教育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要意,完善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切实提高个人政治站位。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强教育者的“互联网思维”,组织相关培训学习,建立擅用新兴媒介进行引导工作的思想意识,熟练掌握对新兴媒介的运用,将 “显性引导”和“隐性引导”、“整体性引导”和“个性化引导”相结合,并按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导教育学生。
(三)综合发展规律,构建引导体系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素质教育,综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容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利用新兴媒介,分年级分层次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引导,确保各阶段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引导工作的衔接性。一年级大学生对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人格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所以首先要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增强其辨识信息的能力,使他們能够准确过滤掉某些不良讯息,获悉对自己有益的思想内容。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个较成熟的思想认知体系,教育者要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善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减少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思想意识。三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工作等诸多选择问题,精神压力相对较大、易焦虑,教育者要适时关心、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在逆境中善待自己,不轻易在论坛、贴吧中迷失自我。四年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已有较清晰的定位,基本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教育者对其做出适当引导,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文明离校,感恩母校。
(四)善用新兴媒介,搭建交流平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教育者要利用新兴媒介搭建良性互动交流平台,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课内外双轨制的思想意识形态引导体系。
第一,开通微博、微信等相关资讯公众号,推送每日时事热点新闻,不定期更新与大学生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议以班级为单位推送各位思政教师及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课堂”、“思政研究专栏”,根据各阶段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并要求学生及时反馈。教育者根据学生提交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再深入沟通,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和交流反馈机制,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第二,除了上述利用自媒体推送思政要闻外,还可征集各学院本年度突出的师生事迹,定期推送“身边人身边事”专栏,争取做到“月月有模范,年年出人才”。各学院可分类别、分层次组织大学生定期浏览和学习这些事迹材料,积极利用新媒介广泛宣传这些近在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使他们明白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懂得利用自己的青年角色,拼搏奋斗,勇敢追梦,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王珂.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8(01):73-77.
[2] 包姝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7(12):199-202.
[3] 方慧,李晗.淺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J].现代交际,2018(07):41-42.
[4] 祁丽,张东升.以“中国梦”引领医学院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8(04):143-144.
作者简介:陈秀梅(1992- ),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助教,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处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