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探析

2019-02-11许旺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人才

许旺君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当代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更侧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文章通过阐述地方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意义,分析地方文化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及意义,并在地方文化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提出高校思政人才的培养途径相关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地方文化建设;有效融合;需求分析

现如今高校在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其在发展的必要性方面,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种高校人才类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单一的高校人才模式来建设,仅仅可以对短期工作效益良好的提升,长期工作会陷入到较大的困境,造成的损失和漏洞较多。相对而言,高校学生在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更加容易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在效益创造上,可以取得更好的巩固效果。第二,二者共同进行,能够达到相互弥补的目标,在受众群体上,做出科学的锁定,并且在高校人才的具体功能,或者是不同地方企业的对象打造上,都可以按照综合性的目标来完成,整体上获得的成绩,会更加显著。

一、地方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影响及意义

(一)地方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作为新时期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高校教学培养的目标和系统教学体系囊括了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其是否合理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基于地方文化建设发展的高校教学也离不开校内实践课程的推行和重视,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学需要在应用型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地方文化建设需求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从地方文化建设出发进行根本上的转型与发展。其可以给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一个巩固和完善的过程,让教学计划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并且学生通过展开想象,运用地方文化建设可以将想象变为现实,运用在生活和学习实际中则可以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二)提供高校思政教学一定的转型、拓展基础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往往没有将地方文化建设的思想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而还是沿袭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刻板生硬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校缺乏对学生运用地方文化建设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的指导,这也使得现代化的高校教学难以得到有效的创新。在我国普遍的新时期学校中,现代化的专业教学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和转型,但是由于没有实现较好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教学结构单一、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问题,整体较难形成结构的升级与发展,不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们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新时期高校的思政教育研究现状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及服务于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管理人才的高校教育,怎样利用地方文化建设资源让学生将学习融入到创造过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思政教育体系的专业人才需求是逐渐增加的,并且高校教育也将思政教育的培养与发展进行了有效的探究,取得了部分明显的成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漏洞,具体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校内的思政教育定位不够明确,对于传统校内实训和资源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社会脱节的;其次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对学生创新和实训的理念培养不足。

(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需求

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思政教育培养的目标和系统教学体系囊括了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其是否合理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而因为思政教育是以地方文化建设为基础,对专业技术和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侧重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合与设计开发,整体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改革是从地方文化建设资源入手的,通过改善学生与地方文化建设资源之间的关系,更为及时的进行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培养具备行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高校教学建设中地方文化建设创新人才教学的设计与开发

(一)支持高校教学地方文化建设的发展

地方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思维。高校教学的地方文化建设建设应当从国家的层面开始工作,在经济、社会、环境与政策的多重保障下进行快速高效的发展,并且让整个社会都认识到地方文化建设教育的价值,给予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更为舒适的空间,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并补充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不足的知识。从而可以引导现代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其外部发展创设更为良好的环境。

(二)调整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战略

21世纪是思政教育发展重要的时期,社会也应当对这样一个战略进行高度的重视,并将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技术在生产与管理、发展中的优势,将思政教育作为调整发展的平台,并且运用现代化的高校思政教学进行社会与企业价值的再提升,从而弥补企业和社会发展、创新中的不足与缺陷,寻求在新时期教育转型与创新和自我调整的途经。

(三)打好现代化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基础

对高校教学的地方文化建设教学理念而言,整个体系缺乏切实可行的保障,并且需要在确保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在完善和健全社会对高校教学体系平台之后才能够更为充分的让社会经济更多的重视到现代化的思政教育中,从而创造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与现代化的思政教育网络工程体系。同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综合实力体现,现代化的高校教学体系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領军者,

(四)培养现代化思政教育体系的专业人才

时代的发展要靠人才的推动,现代化高校教学体系的发展也是如此,人才建设作为思政教育体系的关键,在工程人才数量缺失与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人才建设更是成为了阻碍高校教学体系发展的瓶颈。在新时期应当转变思政教育“应试教育”的理念,将人才的专业性与通用性融合发展,增强对思政教育知识的系统教学、强化实践,这样才能够让高校教学人才的发展更受到重视,并且让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地方文化建设对于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而将人才发展放在思政教育的整体建设,创造出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通用型人才队伍。

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一)改变传统思维

以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高校人才在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在自身的体系上不断完善,坚持在传统思维上良好的改善,从而确保每一项工作的进行,都可以具备足够的依据。第一,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项目,必须科学的设定。例如,广播高校人才是大家所熟知的高校人才,但是在覆盖范围上有限,而且无法对年轻群体良好的满足。但是,高校学生的地方文化建设相互以后,则可以在自身的覆盖范围上更好的扩大,并且制定更多的本地节目内容,促使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于自身的功能,做出有效的完善,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传播、地方信息播报等,提供更多的保障。第二,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必须循序渐进的落实。第三,传统思维的改变,还需要对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开展对比分析,按照地方文化建设的模式来寻找下一步工作的路径,减少极端问题的发展。

(二)积极开拓新路径

就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本身而言,对于地区的综合建设、进步,的确能够产生很多的帮助,可是也要考虑到将来可能会遭遇到的挑战,高校人才本身存在的争议性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新路径的开拓过程中,应保持足够的谨慎,这样可以促使将来的工作实施,按照更加专业的操作来转变。利用地方文化建设成熟的软件和工具,地区的高校人才可以打造自己的“地方文化建设”体系。

(三)建立地方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在上述几个方面投入较多的努力,还必须在人才团队的建设力度上,做出良好的巩固,这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坚持对岗位做出重新设定,在各个部门的需求下,进行人才的有效招揽,由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任务,从正确的角度来完成,减少各类问题的反复发生。

五、结语

我国在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各方面的工作安排,能够选用正确的理念、方法来完成,学生留本地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未来应继续对高校学生的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持续性的优化,搜集较多的数据和信息,在地方文化建设流程与方向上不断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璐.思政课引入地方文化以提高吸引力研究[J].智库时代,2019(36):131-132.

[2] 刘勇,张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3):191-192+210.

[3] 程莉莉.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9,17(01):142-146.

[4] 芦智龙.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02):239-240.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人才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