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四德”教育途径探析

2019-02-11许红星李晓堂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四德途径高职院校

许红星 李晓堂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四德”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章从“四德”教育的概念厘定及其相互关系着手,尝试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在“四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四德”教育;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技能人才的需要,我们应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教育和培养。

一、“四德”教育的概念厘定及相互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四德”教育旨在鼓励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触,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渐使“四德”产生内化于心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最终目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

“四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有机整体。“四德”教育是给予大学生德育重要的理论指引,使学生认同主流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道德基本认知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身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四德”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校层面:“四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决定了高等职院校不仅是对学生开展职业训练的场所,而是应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众多高职院校的“四德”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十分乐观,突出表现在“四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在课程设置内容单一、教师队伍配备不足、教学的方式方法及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创新不够等方面。

高职院校学校层面开展学生“四德”教育不完善的地方体现在:德育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以思政课取代德育课程的情况。在“四德”教育队伍配备上存在很大的缺口,如在招聘专业教师环节,众多的高职院校引进的人才首先考虑到的是相关专业教师,德育教师招聘比例较少。在传统重智育、技能培养,轻德育思想的情况下,教师素养有待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方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侧重于倾向道德知识的灌输,因此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现实情况,导致课程学生不喜欢、效果差。

(二)家庭教育层面:“四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家庭、学校、社会、自我是“四德”教育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四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影响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学习终极目的考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就会是康庄大道。而对于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等基本道德准则却较少提及,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此外,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呈现处两极化倾向,出现了所谓的以“虎妈”为代表的严厉教育和以“猫爸”为代表的温柔教育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双方都有各自的依据。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严重弱化了“四德”教育的规范作用,出现学生办事不够果断,缺乏自主性,自私自利倾向较为严重等问题。

(三)社会层面:不良的社会氛围对“四德”教育存在负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只要社会氛围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人们的“四德”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但是,近年来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不断冲击下,我国的社会道德形态呈现出复杂化趋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阅历尚浅,由此决定了社会不良因素极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国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与进步,但是不利影响也大量存在。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价值内涵,与多元文化相适应的是存着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多元文化影响下可以使他们开拓知识视野。但是,由于学生辨别能力较弱,无法对各种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从而使他们在“四德”选择方面会做出不正确的判断,由此导致他们行为上与主流价值观念存在偏差。

(四)个人层面:自我教育缺乏持久性

自我教育更多的是从受教育者个人的自觉自省出发,在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逐渐将自身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本领和能力,规范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这种方式,逐渐对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并通过自身的消化将其内化为认同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从而调控自身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目前,高职学生群体中自我教育意识欠缺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主动探索的精神。對于这些学生来说,“四德”教育仅停留认识阶段,不能将其内化为道德认知,更无法在社会生活以其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最终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职学生“四德”教育解决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四德教育过程中阵地作用,不断完善“四德”教育培养体系

学校在“四德”教育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完善四德教育的培养体系建设,这是实现高职院校“四德”教育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的“四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完整 “四德”教育课程,并将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课程建设应具有系统性,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其次,高职院校“四德”教育的内容上既要全面,也突出重点,要将服务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四德”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四德”教育内容。再次,创新“四德”教育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四德”教育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强势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四德”教育师资队伍。

(二)发挥家庭教育对高职学生“四德”教育的养成作用,搭建家校沟通平台

学生的“四德”教育形成与发展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父母等家庭成员要清醒的认识到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其在学生“四德”养成过程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家长在整个家庭教育阶段既要有认真负责态度,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握好度,避免走向极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要从思想上改变智育比德育更为重要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个正确的方向上来。家庭教育也要学校教育紧密配合,搭建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平台,及时将学生的表现与学校进行信息互通,从而形成“四德”教育的合力。

(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四德”教育的自我教育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四德”教育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面不可或缺之外,學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四德”教育最终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学生能否对“四德”教育的内容、规范理解与认同。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四德”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四德”规范,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具备自我教育的强烈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为此,“四德”教育首先应该使广大的学生认识到“四德”对其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其次,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 “四德”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提高其遵守“四德”的自觉性。最后,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采用学生能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能够对学生“四德”教育方面的积极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形成“四德”教育的推动力,从而强化其遵守四德的行为。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为“四德” 教育的开展提供外在环境保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改变自己。社会环境往往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讲,在意志、道德观念等很多方面存在不成熟性,极易受到社会大的环境的影响。为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良好的“四德”意识,遵守“四德”规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社会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四德”内容,使“四德”深入人心。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的力量,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宣传,弘扬社会主旋律,形成学习榜样行为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最后,建立与“四德”教育相配套制度。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加强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四德教育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重要举措。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四德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创新培养培育机制,是进一步落实四德教育工作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参考文献

[1] 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3] 程立涛,曾繁敏.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4] 周原冰.共产主义道德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征[J].教育研究,2005(12).

[6] 孙梦阳.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8).

基金项目: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研究”(编号:SZ2018A008);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体系构建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zdzz17005);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创新强校工程”科研项目“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探索与实践”(编号:2017GWTSCX04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科研培育项目“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背景下的书院制建设研究”(ZY201722)。

作者简介:许红星(1980.08- ),男,汉族,陕西咸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党建研究等;李晓堂(1978.06-),女,辽宁海城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四德途径高职院校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四德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四德
第五师八十一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 凝聚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