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康养背景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2019-02-11曾豪冯姝彬帅菲马秀袁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

曾豪 冯姝彬 帅菲 马秀 袁媛

摘 要:自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发展生态旅游,随着其不断发展,产生了各方面的问题。文章以攀枝花市格萨拉旅游区为研究主体,结合攀枝花市“阳光康养”背景,研究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阳光康养;格萨拉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017年数据,我国消费者国内旅游消费总额不断增加,并于2017年突破45 000亿元,国内游客出行2017年突破5 000百万人次;2017年国内游客旅游共消费45 660.8亿元,人均消费突破900元,我国居民对旅游需求日渐增加。在此背景下,攀枝花市提出了新型的生态旅游模式“康养旅游”。文章以格萨拉旅游区为例进行研究,以期了解“生态旅游”发展需求,对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对整个攀枝花地区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一些理论知识,也对国内其他生态旅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因素。

一、格萨拉旅游区发展概况

(一)资源优势

格萨拉旅游区位于四川攀枝花市鹽边县西北部,是黄金旅游线路攀枝花至泸沽湖的必经之地,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核心景区在海拔1600米-3400米的高原地带,距攀枝花市119公里,泸沽湖99公里,因此格萨拉生态旅游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另外格萨拉旅游区由原始森林、高山草甸、万亩杜鹃、天然园林、天坑地漏、绿石林、红土地和彝家风情等组成。最值得一提是这里的万亩杜鹃已经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中国最大的野生杜鹃花基地”,每年5月花开,惊艳无比。该地发展生态旅游主要就是依靠其自然风光的优势,当地的气候条件更适合夏季避暑康养,凉爽湿润,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格萨拉旅游区所在的格萨拉乡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初步形成以“烟、畜、果、药”为主的特色农业体系。当地的烤烟、水果和中草药都是在完全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下种植的,其畜养的家畜、家禽也均是放养,肉质紧致瘦肉多肥肉少,其肉吃起来味道更香,口感更好。当地特色农业体系和独特的特色饮食文化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无语伦比的美食盛宴。

格萨拉乡是彝族集聚区,当地的旅游产品也主要以彝族风情为主。当地的工艺品均是手工制作,充分展现了彝族原滋原味的民族风情。彝族的民族服装、饰品配饰等,更是精美别致,做工精湛,是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在旅游过程中,“购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旅游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买一些当地的特产来留作纪念或者送给亲戚朋友。这些商品开发出来既体现了独特的彝族风格,满足了游客旅游购物的心理需求,也能使景区盈利不菲,可谓一举两得。

(二)政策优势

攀枝花市于2013年颁布了关于印发《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攀枝花市政府提出依托攀枝花市阳光康养资源,将康养旅游作为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促进攀枝花市由工业资源型城市转为康养旅游城市。2018年下发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建设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有效推进“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树立全国康养旅游发展新标杆,按照“一心一带三区”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以东区、仁和区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阳光康养旅游支撑服务中心,加快完善城市康养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攀枝花这里打造康养旅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为格萨拉的康养旅游文化提供一些借鉴,格萨拉还可以依靠攀枝花市的康养发展提升其影响力,为其做出宣传。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是“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对于推进盐边北部全域旅游发展,助推绿色崛起,助推全市“康养胜地”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格萨拉旅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设施不完善

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现如今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其通达性、可进入性较差。攀枝花地区处于四川省最南部,限制其发展一大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而格萨拉旅游区海拔高,地势险峻,要建设攀盐高速公路难度大,耗时长,短时间内难以建成,所以这就成了格萨拉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景区间连接性弱

格萨拉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大劣势就是盐边南、中、北部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没有形成整体联动,目前南部片区红格镇以温泉及阳光养生为主题的农家乐发展良好,但是自从二滩库区网箱拆除后,未启动规划,打造二滩景区仍处于停滞状态。格萨拉旅游区与红格温泉、二滩景区等周边旅游景点连接不紧密,无法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三)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具有一定纪念价值。格萨拉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有些仅仅是作为自己日常服装,具有纪念价值的特色漆器、刺绣、配饰等都还未完全开发成为旅游产品。除了景区大型的活动外,许多有特色的表演和美食等也没有开发出来,无法体现当地民族特色。

旅游产品的包装质量差。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是实现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实施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正如上一点所提到的,产品开发不够完善,许多产品基本没有包装,这对于特色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不利于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

品牌意识不强,现在各大景区纷纷推出独具特色、具有长远效应的旅游品牌,但当前格萨拉旅游区推出的能被大众所熟知的旅游品牌少之甚少;旅游产品不成系统,宣传不到位,格萨拉旅游区近年来才逐渐推出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举办了山地徒步大会、索玛花节等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活动,也引进剧组拍摄了《传说》等10余部影视剧,但宣传的力度依旧不够,大多数人对格萨拉旅游区还是不了解。

三、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本次研究以格萨拉旅游区为例,其主要依托充沛的阳光、冬暖夏凉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成为其强劲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康养人群进入格萨拉旅游区的时间和成本偏高,严重制约了格萨拉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格萨拉要树立全域发展旅游观念和创新思想,统一编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在生态旅游社会保障、发展资金、医疗保险、旅游用地、旅游管理和服务、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政策和模式创新,尽快出台有关促进生态旅游的行业标准,并尽可能的在各种行业给生态旅游提供政策保障,引导生态旅游产业朝着产业化及多元化方向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社会和政府投资严重不足,使得格萨拉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缺少游客服务中心和固定停车场以及排污设施,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影响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服务配套设施功能不全,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缺少整洁的住宿环境、干净的洗漱环境、卫生的饮食环境,服务内容不够丰富,还不足以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格萨拉旅游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建设。

(三)建立健全格萨拉旅游区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

一是旅游区讲解员的招聘、培训,更新旅游区解说词;二是编辑旅游区游览指南及系列宣传资料、音像制品、出版物,融入阳光康养、森林康养、索玛花文化、生态文化、地质科普、民族风情、文明旅游等内容,展示生态景区旅游文化特色;三是旅游区安全生产规范的一系列制度,迎复检的系列软件资料、图片的完善、收集、归档;四是改造旅游区医务室和警务室、邮电服务、停车场、自驾游露营地服务制度化管理;五是继续按照“山上是主景区、山间山下是产业、农旅文旅融合”的思路,发展旅游产业与周边农业特色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融洽好旅游区与当地村社、群众的关系,发揮旅游区带动效应,共建“文明、安全、生态、和谐”旅游区。

(四)加大旅游区投入,加快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游客体验度

其中最重要的交通是旅游区及盐边北部旅游发展的首要制约“瓶颈”,全区无高速公路经过,旅游区的通达性、可进入性较差,再加上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急需搭建,基础设施建设缺资金,项目建设滞后,旅游文化的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体验性不强,对游客没有吸引力。故应当加大旅游区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再丰富软件设施。

(五)加大宣传营销,积极引进旅行社,实现游客量逐年增加

格萨拉生态旅游发展环境、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各县区、乡镇和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格萨拉乡村旅游开发,基本上是农民自发,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相邻的行业之间协作性不强,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旅游部门业务指导还不够有力,乡村旅游宣传滞后、市场拓展乏力。

要强化营销,提高格萨拉乡康养旅游品牌影响力。攀枝花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特色是旅游新村的立村之本,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放大现有特色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培育新的地域特色品牌;注重保留乡土风貌特色。所以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格萨拉旅游区独特的自然风光魅力及浓厚的彝族文化魅力,充分利用格萨拉独有的索玛花节,在旅游黄金期即将到来的机遇,瞄准目标市场,大力开展以“索玛花”为主题的宣传营销活动,增强格萨拉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

(六)开发针对性康养旅游产品

康养旅游消费者主要有七大诉求: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修复保健、生活方式和康养文化的体验。格萨拉旅游区要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舒适的气候以及充满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针对各种旅游诉求,始终贯彻“以康养为中心”的理念,打造相应主题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并开发适应当今主流趋势的休闲体验式康养旅游特色产品。

(七)要创新管理,提高格萨拉旅游新村管理水平

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积极引进培养格萨拉乡村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推广企业托管、“协会管家”、自主经营等符合攀枝花旅游新村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户户争先进、人人奔小康的良性竞争格局。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康养护理知识又熟悉旅游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及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结合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彪,谢灯明,蔡江莹.新业态视角下海南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南海学刊,2018,4(03):82-89.

[2] 霍岳飞.地理区位视角下的太行山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99-102.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S201911360016)。

作者简介:曾豪(1996- ),男,汉族,在读本科生,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
世界七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睡进风景里 不损坏土地 一顶帐篷写就生态旅游故事
旅游业增长最快的板块 生态旅游:真绿还是漂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