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政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02-11马宏霞
摘 要:文章以高等教育改革新的政策为基础,深化对大学生“金课”建设、教学理念、教师考核、人才培养的认识,提出以“实”为本,让“金课”落地有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可靠的考核指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课堂教育新途径,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政;教育改革;建议;“金课”
自2018年6月至今,一年多时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几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事。2018 年 6 月 21 日,教育部召开了改革開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2018 年 9 月 10 日中央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之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重要的会议和文件,必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
一、以“实”为本,让“金课”落地有声
2018年6月21日,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要想打造“金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最基本的是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因为,教师与学生永远是教学最主要的两个要素。由于人都是有惰性的,不付出或者少付出能得到想要得到的,那么大部分人或许就不付出了。试想一门课老师不用心教,只想着如何给学生送分,学生不用心学,只想着如何向老师要分,在师生之间形成的不良好默契下,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阶段没有形成学习的压力,学习动力。所以,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目前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国家的标准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于2018年刚刚修订完成,如何让有意义的知识学起来更有兴趣,如何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打造成“金课”,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让学生学有所获。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现在的教学形式不应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应有很强的互动性。而“互动”的效果也分几个层次——显层、表层、潜层,显层是教师通过问“对不对?应不应该?是不是?”进行简单互动,这种互动跟没互动差不多。表层是学生有情感和内容的交流,潜层是学生不惧权威,能提出问题,师生之间能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由于学情不同,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互动策略也应不一样。总而言之,正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所说,一流的课要有一流的投入,包括一流的时间、一流的精力、一流的情感,否则就建不成“金课”。所以,教师应加大投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活”,通过多兴案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印象深刻。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地位的弊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转换,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作为一名专业课的教育,也紧跟学院、学院的教学改革步伐,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自学+课堂提问+课堂辩论+案例分析+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教师角度讲,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及不同成长经历,致使师生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七零后的老师遇到到零零后学生,双方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自然拥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时难以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内心需求。同时,如果专业课的老师每年都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课目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教师就需要紧跟时代脉络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工作量大也会影响沟通效果;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缺乏与老师进行沟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并不积极进行思考和回答,课后布置的自主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任务,也是应付了事。
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是由师生共同努力来实现的。从教师的角度,要合理规划时间,加大沟通力度,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隔阂和代沟。教师可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了解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价值追求以及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然后,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通过积极正能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从学生角度,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自己缺乏主体意识和角色认同感,就会导致理念落实不到位。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改革授课方式将主体意识引入课程内容里;管理层面可以允许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如,学生参与评估工作、参与课程设置的论证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学生通过参与教学管理也会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
三、构建可靠的考核指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考核和评价是每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因为它关系到教师薪酬、晋升以及同事的认可。从考核方法上看,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基于工作内容分析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将学校管理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及每位老师上,目标分解后形成的标准;第三种方法是按工作流程来设计绩效考核。第一种较为常见,就是根据岗位、层级和职责进行绩考核指标设计。
教师系列一般从教学、科研完成量和学年度考核两方面进行考核。前者由于考核指标可量化,易操作。后者往往通过学生教师互评、督导评教、学生评教以及各级各类人员听课评价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测评,考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种。此法简单易操作,但是由于考核指标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致考评可信度低。如,学生评教涉及教师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素质、授课内容难易及趣味性、授课风格生动与否、能否对教师正确评价、是否能接受并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外貌、性格特色等诸多复杂因素。督导评教也涉及督导专业性、对考评对象授课风格的偏好及接受程度、与其他督导的宽严程度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评价客观和公正。所以只有实现指标的精细化和权重设置科学化,才能提升教师绩效评价的说服力,才能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四、拓展课堂教育新途径,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立德树人”仍然是主要的教学任务。
所谓“立德”就是要树立社会公德之心、职业道德之心及个人美德之心。“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而完成这一根本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外来文化的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上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功利意识和权利观念也不断强化。如,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迟到、逃课、旷课、考试舞弊、沉溺于网络等现象在不少学生身上存在。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时,也会出现目标意识差,缺乏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状况。另外,大学是大学生思想方式、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的关键时期,但有些学生始终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四年学业完成,还存在基本人文常识缺失、文字表达能力差、专业知识浅显、社会责任感缺失、对职业与人生缺乏规划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素质、健全完善的考核体系、创设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等等。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课堂教育也是实现“立德育人”最重要的手段。课堂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民族等方面的事情,激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用心搜集相关素材和元素,结合学科特点,抓好课堂教育的思想渗透,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借助视频、案例等素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托有效教学内容体系,力争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娟.“金课”导向下的慕课建设使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07).
[2] 胡瑞年.新時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J].决策与信息,2019(06).
作者简介:马宏霞(1976-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