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策研究
2019-02-11黄玉凡
摘 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00后”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策提出了建议:学校应该从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环境、网络安全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变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为有利影响,让“00后”变成网络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被动沉迷其中者。同时社会和家庭也应共同努力,发挥各自在“00后”网络心理行为正确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00 后”;网络心理行为;引导;教育对策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前所未有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尤其是网络对“00后”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当前网络广泛普及的形式下,如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正确引导“00”后青少年的网络心理行为,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预防网络的不良影响,让“00后”把网络变成自己学习、社交、生活的有利工具,而不是被动沉迷丧失掌控权者,让“00后”远离不良网络游戏这个“电子精神鸦片”,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00后”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现状调查
从2018年9月开始,“00后”大学生开始步入大学校园,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伴随着网络长大的“00后”,被称为“数字化原住民”,从小就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和娱乐。他们当前的网络心理行为状况如何?他们能否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此开展了研究。
2019年5月,笔者使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行为调查”问卷,对大连艺术学院2018级本科“00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行为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32份,自愿原则下集体实测,回收有效问卷316份,并随机抽取 20 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00 后”大学生普遍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和娱乐生活;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较长:使用3——6小时占34.8%、6-9小时占12.3%、9小时以上占3.8%;熬夜上网现象严重:每周11点之后熬夜3天者占14.6%、3天以上者占12.3%;在“当你离开网络是否感觉无所适从但一上网就精神抖擞?”这一问题上,16.8%的同学选择了“是”;问题“你是否会一上网就忘记了时间或不进行时间控制?” 32.6%的同学选择了“是”;问题“每天上网结束后是否会后悔浪费时间?” 46.8%的同学选择了“是”;而对于“你认为自己受到的网络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这个问题(多选),63.3%的同学选择“视力和身体健康下降”、22.2%选择“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成绩下降”、10.4选择“人际交往面变窄,不愿与人交流”、3.5%选择“因网络色情和暴力游戏,使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下降”、28.5%选择“自己变得懒惰,不爱动脑思考了”、25.35%选择“网络购物让自己每月消费超支”,只有16.5%的同学选择了“只是利用网络学习和查阅资料,网络对自己是促进作用”,这个比例明显过低,表明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受到的负面影响远超积极作用。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00 后”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需要高校加强引导和教育监管。
二、“00后”青少年的网络心理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策
当前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是必然趋势,虽然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忽视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巨大力量。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探索出有效的教育对策,预防和减少“00 后”青少年网络不良心理行为的产生;扭转形势,变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为有利影响;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00后”因为网络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和高效创新性地进行学习,进而促进“00后”的快乐健康成长成才。
(一)构建智慧教育系统,让网络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
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多媒体,创设丰富的课堂网络信息环境,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积极开展丰富的网络教学、交流和讨论活动,将手机由游戏工具变为学习工具。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在大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应该尽早完成对校园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实现新型智慧教育系统,使得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更加“智慧”和有趣。同时,应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海量且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且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及服务。这样,网络就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参与互动等的工具,同时通过网络数据,教师也更方便于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形成性评价。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因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很多课程不适合网络教学,必须全部或部分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在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呢?如何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呢?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很多同学上课期间喜欢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6.4%的同学选择“手机的诱惑力太大,无法抵制”,21.5%選择“大学生没有高考压力,上课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只是取得毕业证的手段罢了”,29.1%选择“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化,提不起对学科的兴趣”,13%选择“网络世界太丰富了,比现实世界有趣多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主要是被手机网络的娱乐诱惑和的趣味性所吸引;当然还有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问题,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没有目标,对人生没有规划;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还能看到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丰富的课堂活动和有趣的教学互动环节来吸引学生不自觉地放下手机,融入课堂之中。学校也应该大力建设有利于互动的课堂物理环境,如改进教室的布局,以环形的方式布置教室的桌椅,便于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改变之前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对立形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游的机会。
(三)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在数据信息时代,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容易“人云亦云”,缺乏是否辨别能力。“00后”因为人生阅历尚浅,在面对互联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和多元的价值观时,很容易受到误导和蛊惑。在面对网络不良行为、危险行为、甚至时违法行为时,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判断而进行模仿,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比如近年来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害的网络“套路贷”等。因此,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监管力度,提升“00 后”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和网络保护能力,才能趋利避害、物尽其用。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建立网络行为制度规范体系,规定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制定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处分措施等;然后要开展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课堂、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接着要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使自身合法权益免受非法侵害;最后要培养学生骨干成为网络宣传员和网络监督员,使学生骨干成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主力军。大数据时代,高校可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建立“00 后”大学生网络信息档案,收集和分析“00 后”大学生群体的各项网络数据,形成数据画像,为实现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和正向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四)占领网络阵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00 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网络是他们认识世界、联系世界的最重要路径。高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保持话语权和思想引领力,必须适应和利用“00 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阵地。比如,针对“00 后”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应用,如微信、抖音、QQ等,高校要主动在这些阵地开展工作,有意塑造良好的“网络意见领袖”形象,在关键时刻和重要问题上发挥引导、激励和启发作用。网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如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动态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可以通过在校园公众号和教师微信朋友圈发布正能量信息和教育资讯,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国家的“学习强国”网络平台给我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参考。另外,我们要不断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和载体,“00后”大学生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00后”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变化,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新载体、新内容吸引“00后”大學生参与,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学生对网络虚拟情感的过度依赖
我们知道,如果过度迷恋网络将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在生理方面,青少年长时间处于网络虚拟空间,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等。同时还会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直观的健康问题。在心理方面:沉迷网络的青少年,难以抑制上网的冲动,导致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往往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学习兴趣减少,性格变得孤僻、冷漠,缺乏参与意识和时间感。沉迷于人机对话,造成人际交流障碍,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何避免“00后”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行为呢?很多心理学的研究都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需求能够得到适度满足的人,一般不会再寻求其他的满足渠道,因此很少出现网络过度迷恋、网瘾等问题。相反,那些有网瘾倾向的学生或者有其他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因现实世界无法满足其需要才转而寻求能够满足需要的其他可能的途径,比如网络、社会上的不良小团体等。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在现实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尊重和关爱,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体验到成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学生就不会对网络虚拟情感产生过度依赖。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网络心理行为的引导和教育除了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家庭方面:需要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不过度使用手机,平时注重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参加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如一起阅读、旅游、运动健身等。让孩子在亲人的高质量陪伴下,得到亲情的滋养,从而培养健康的人格,主动远离网络沉迷现象。社会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网络公司应该主动担负社会责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游戏公司要吸纳大量青少年心理和教育专家,针对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发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能量游戏,同时要增加游戏防沉迷控制点。从源头上治理是根本,被动限制只能治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心理与行为研究及展望[J].徐碧波,谢涵,林崇德,吴鹏.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5).
[2]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
[3] 吴旭丹.“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9(03).
[4] 郭芳芳.“00 后”大学生的网络认识及利用状况调查[J].科教导刊,2019(04).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立项课题——“00”后青少年网络心理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策研究 (课题批准号:2018dlskyb243)。
作者简介:黄玉凡(1982- ),女,河南汝州人,硕士,大连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