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阈下独立学院“三进”工作路径研究

2019-02-11崔艳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三进协同

摘 要: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强调:“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而“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争夺的对象。高校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影响的不仅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辐射到整个社会”。因此,学习宣传并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协同

一、独立学院推进和落实“三进”工作中存在难度

学习宣传并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独立学院这一任务的推进和落实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课程处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主阵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可是在当下的独立学院中,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孤立、分散、封闭”的状态,因此在推进和落实“三进”工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如吴晓璇(2016)认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困惑无所适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漂浮在专业教育之上,在形而上的层面讲道理,远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高李(2016)指出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责更多地由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管理者承担,而专业教师队伍与上述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管理者一样,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可是专业教师这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不足,“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强化专业技术培养目标,忽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而孙建(2014)则认为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大育人目标中,“有文化”这一目标越发被重视和突显,而“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这三个目标被有意无意地弱化或是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这三个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在高校却面临单兵作战的局面。

二、原因分析

首先,独立学院的体制一般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党委地位有所弱化,党建工作比较薄弱,因此思政工作的开展相较于普通本科高校难度较大。而且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着重应用型的课程教学、改革及研究,难免出现“重专业教学,轻思政育人”的现象,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起到社会主义价值引领的作用的思政工作在独立学院可谓面临单兵作战的局面。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相违背。而且大学生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独立学院的各个育人目标相互配合、各个单位之间相互协调、使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在育人目标、育人效果以及育人机制方面存在不协同(吴晓璇 2016);“专业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仅结合自己的工作范围,少有沟通”(高 李 2016);高校思政课被边缘化,而边缘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弱化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张喜顺 2017)。

最后,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受到新(自)媒体信息多元、传播迅速、灵活便捷等特点的影响,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喜好并容易接受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的传播方式。但是吕宁(2018)指出:“教育对象的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高校思政教育课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思政教育工作也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对学生群体的变化反应相对迟钝”。也就是说,在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的生长环境下,教育对象的特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前的教育对象对于纸面或书面的“输入”以及教师课堂上的“传授”能够最大程度接受并消化理解,可是如今的教育对象如前所述,喜好并容易接受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的传播方式,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育对象,高考录取成绩低,学习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都不太好,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薄弱,可是独立学院的思政教育课并没有或者很少考虑到目前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

综上,无论从哪一方面的原因看,都是思政课程缺少了与相关育人目标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同。因此协同育人显得尤为迫切。

三、路径研究

协同理论是协同育人的理论指导,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 1976 年提出来的。协同理论认为“各个非平衡开放系统有序结构的转变为某一个普遍原理所支配”。哈肯提出的的“某一普遍原理”的核心就是指协同效应原理了。曾冬梅 唐纪良(2008)的研究认为,“协同学是以非平衡开放系统的“协同性”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探讨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一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的内在“普适性”规律”。 也就是说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各个系统之间是合作、同步、协调与互补的关系。

大学是由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等就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从协同理论的角度出发,学科、专业以及课程是有机联系的,是合作协调与互补的关系。因此协同育人的目的便是将多种力量汇集成一个总的力量从而形成“1+1>2”的整体效果。那么在独立学院该如何推进协同育人的“三进”工作呢?

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是“进课堂”和“进师生头脑”的前提条件,“进课堂”是方式和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要“进师生头脑”。以下就从前提条件和手段入手,来探讨“进师生头脑”这个最终目的该如何有效实现。

第一,进教材途径:一般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中国现代史纲要》(《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这四门课程,而学界普遍认为当前以上四们课程的教材存在滞后性,为了保证教材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些教材必须要更新或者适时补充。因此学界关于“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到以上四门课程的教材中”的研究非常多,比如杨章钦(2017);吴爱萍(2018);文章不再赘述。但是学界很少涉及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到人文素质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材中的研究,而“在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郑吉春2018)。无论是独立学院的课堂还是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职责。所以郑吉春(2018)指出:“要教育引导各科教师立足教材,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深入发掘蕴含在本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内涵,并融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所以可将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中的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自然科学专业中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并编写教学指南。

第二,进课堂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不仅要进第一课堂,同时也要进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答疑解惑的过程,在宏观上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则是教育大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从容自信”(吴晶2016)。因此,在第一課堂上,我们推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积极发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按照各学科的属性不同,在课堂上可以因势利导,比如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可以重点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而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则可以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但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并非要刻意在专业课堂上强调思政元素或是强行将不相关的内容扯到一起,而是将党性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堂上,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然这需要全体教师达成“课堂教学需全程育人”的一致,更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同配合。专业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前提下,维护学风,失德垂范,在专业课堂上强调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引领。比如我院日语专业的会话课程,在教学中设置了如下3个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爱母校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培养并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意志自由以及言论自由的意识(自由是相对的)。

围绕以上三个目标,设置了如下的教育内容:

(1)爱国--爱祖国爱家乡--会话课程主题设置:都市派还是乡村派?我和节能生活、构建宜居社会;

(2)文明—生态文明---会话课程主题设置:与动植物的对话交流、与动植物共存;

(3)爱国及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自信---会话课程主题设置: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世界遗产、文化传播与文化差异;

(4)自由—意志自由及言论自由---会话课程主题设置:采访调查、解释说明调查内容、口头发言并提问;

(5)友善---协作团结尊重和气---会话课程主题设置:辩论会。

如上,首先切实将“价值引领”融入到日语会话课程中,“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在尊重日语会话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日语会话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突显价值引领功能。其次,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进课堂”的过程中,势必要同时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较强“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第三,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整合思政教师、日语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

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自媒体的发达也使得社会各类信息更加不断增加,因此第一课堂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所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对高校的教育起到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作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通过开办主题讲座、开展主题活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新思想相关内涵直接传达给师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树立“四个自信”;开展各种生动活泼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育人载体,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组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理论学习、典型示范、志愿宣讲、思想汇报、参观调研、评比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充分发挥 “第三课堂”---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与媒介作用。当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阶段是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以及可塑性。因此,要在网络上弘扬正能量,同时新媒体内容要贴近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使新媒体成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重要渠道和阵地。

第三,进师生头脑途径:“进师生头脑”是最终的目的。首先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思政教师队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因此,“要严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让信仰坚定的教师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自信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自信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风范。德高为师,立德才能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高尚的道德风范感染学生。因此,要强化师德考核,使教师成为道德的楷模。”独立学院因办学体制机制原因,专职思政教师队伍的人员规模、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独立学院更要加强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管理,切实提高专业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高度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辅导员员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这支专门的力量在学习上可以是为大学生答疑解惑或是指点迷津的老师,在生活上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关心大学生,可是同样由于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原因,独立学院辅导员一般未足额配备辅导员,且辅导员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流动性比较大,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獨立学院要严格辅导员选聘标准,按照规定配备辅导员;完善激励政策,保障辅导员有足够经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最后,独立学院要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协同。除了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还要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引导,使三者有机融合,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师生头脑。

参考文献

[1] 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03).

[2] 郑吉春.协同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8.

[3] 吴晶.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http:/ /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2016-12-8.

[4] 谢传仓,洪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5] [西德]H·哈肯.张纪岳,郭治安,译.协同学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科研处,1981.

[6] 王殿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若干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7]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8] 吴爱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考——以“概论”课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

[9] 杨章钦.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的运作思路[J].闽江学院学报,2017(06).

[10] 朱玉伟.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8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协同育人视阈下独立学院“三进”工作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840059。

作者简介:崔艳明(1985- ),男,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团委书记,思政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三进协同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三进”推进下功夫 讲话精神进头脑
博弈名谱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