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复兴号一起飞翔
2019-02-11张贵锋黄承登王彬
张贵锋 黄承登 王彬
2019年2月4日清晨,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立春,翩然而至。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司机陈承仪,进入了复兴号动车组驾驶室。
驾驶室里的陈承仪,与生活中的他判若两人:坚毅严肃的面容取代了无处不在的和蔼笑容,锐利专注的眼神替换了生活中的温和与闲适,行云流水的操纵、干净利落的动作、铿锵有力的呼唤应答,以及挺拔威武的身躯,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心下叹服:不愧是海西第一闸!
复兴号驶离福州火车站,随后越跑越快,速度持续飙升:200,250,260直至300公里/时。哗!复兴号像一名威风凛凛的将领,用强劲有力的双手轻而易举就翻开了大地的封面。太美了!广袤无边的土地上,大片大片的绿色绵延不绝;广阔无垠的天空中,大朵大朵的云彩从容行走;远处,大江大河披上了一层悦目的霞光。
在辽阔的宇宙中,各种生物都有各自的追求。而陈承仪,这个驾驶复兴号贴地飞行的人,这个党的十九大代表、拥有“最美铁路人”称号的高铁司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与梦想?他是怎样从险些被淘汰的边缘逆袭成为高铁“首席试飞员”“海西第一闸”的?
我想当一名火车司机
“加油!加油!陈承仪加油啊!”
陈承仪的爱人张瑜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的傍晚,福州东站一条废弃的铁路线上,陈承仪和几个男孩子在钢轨上比赛骑自行车,这是那个年代铁路大院的少年们乐此不疲的游戏。
轨面只有四五厘米宽、原本是跑火车的钢轨,仿佛抗拒这些少年在自己躯体上骑自行车,黑着脸,不动声色地让他们纷纷掉下道来。只剩下陈承仪还在骑行,比赛成了他一个人的表演。每次眼瞅着要掉下去了,他的身子灵巧地轻微扭动,总能找回重心和平衡,又稳又快地继续骑行。
来到钢轨尽头了,陈承仪意犹未尽,带有表演性质的双手捏闸、刹车,静止不动了好一会儿才轻快地跳下车。小伙伴们一阵欢呼:“又是陈承仪赢了,这家伙真厉害!”
这时,一列蒸汽机车轰隆轰隆从远处驶过,脚下大地轻颤,巨大的红色车轮快速而从容地转动,滚滚浓烟与美丽夕阳、绚烂晚霞构成的画卷蔚为壮观。陈承仪站在高处,两手拢着嘴巴,像是对全世界发表宣言似的喊道:“长大了,我要开——火——车!跑得最快最快的火车!”
夕阳余晖映照下,陈承仪的两只眼睛好像在燃烧。同样在燃烧的还有张瑜的脸和怦怦跳动的心。
张瑜想不到,自己后来会经过7年爱情长跑成为陈承仪的伴侣;小伙伴们和陈承仪自己都想不到,他真的开上了火车,而且是跑得最快最快的火车。
大海扬波,靠的是地球自转、潮汐和飓风;15岁的少年陈承仪,早早就立志“长大了要开跑得最快最快的火车”,他心海里的波涛,是靠什么力量激荡起来的呢?
陈承仪的父母都是铁路员工。家就在东站铁路职工宿舍楼六楼,可以俯瞰整个站场。他的童年,是在看火车、追火车中度过的。
福州机务段有位叫陈国安的老司机、老先进。日本侵华战争期间,16岁的他和附近村庄的十多个同龄人,被日本兵抓到杭州的闸口,在刺刀威逼下给日本火车司机当学徒工,挨打、挨骂、挨饿是家常便饭。
在一位绰号“小豌豆”的地下党引导下,陈国安千方百计学习驾驶技术。他梦想着,梦想着有一天能“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开火车!”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57年4月12日,鹰厦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陈国安驾驶着第一趟火车徐徐开出厦门站,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火车司机生涯。老人家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培养成优秀的火车司机,其中小儿子陈斌后来成了陈承仪的师傅。
茶余饭后,陈承仪经常和小伙伴们聚拢在陈国安老人身边,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每次尾声,老人都要用力地挥动右臂:“当一名火车司机,光荣!”
15岁那年,仿佛青春之神一声令下,陈承仪的身体蹭蹭地拔节,身高一年躥升八九厘米,肩膀更宽、脊背更厚、胳膊更粗,整个人犹如从一根细竹竿变成了挺拔的白杨树。
但一个人的成长绝不仅仅是体重从五十公斤升到六十公斤、身高从一米六长到一米七。真正的成长是心灵的、情感的、信仰的、志向的成长。
陈国安老人一遍遍动情地讲述,一次次有力地挥臂:“当一名火车司机,光荣!”这句话一点点沁入心海,化为激情澎湃的涛声,成为陈承仪毕生的梦想,坚如磐石。
陈承仪长大了!
1989年,初中毕业的陈承仪,毫不犹豫报考了广州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专业。
1993年,19岁的陈承仪被分配到福州机务段。那个当初的小跟班、看他跟伙伴们在铁轨上比赛骑自行车时鼓掌加油最卖力的张瑜,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了陈承仪的女朋友。
两个青梅竹马的情侣最喜欢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里有株千年榕树王,传说为宋代著名诗人张伯玉所植。当时栽种的是两棵树苗,年深日久之后,两棵树渐渐长到一起,相互缠绕,合为一体,直至难分彼此。
两个人喜欢极了这棵大榕树。总隐隐觉得,这棵历经千年风雨、见证岁月沧桑的榕树,好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祝福着他们爱情的生长、拔节。
那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甜蜜的日子,风儿柔柔地吹着,树叶轻轻地摇着,心儿怦怦地跳着。他们绕着这棵榕树缓缓地走着,手牵手走过了一圈又一圈,走过了一季又一季。榕树王见证了他们第一次表白的羞怯,第一次牵手的紧张,第一次拥抱的颤栗……
在生活中啜饮爱情美酒的陈承仪,却在追梦路上吞下了一杯失败的苦酒:1999年第一次考司机铩羽而归。回到家里,陈承仪把规章撕个稀巴烂,像根木桩子似的一头栽倒在床上,关在房间两三天都没怎么出门。
张瑜最熟悉陈承仪的脉动,就像地质队员熟悉埋在大地深处的矿藏,像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人精准了解大海的潮汐变化。她知道,自己可以做心上人实现梦想的“摆渡人”。
她约陈承仪来到了榕树下。
微风如夜舞的精灵,轻旋着曼妙的身影,把碧绿、繁茂的树叶抚得沙沙作响。月光如水,铺洒在枝丫间、花丛里、路面上。一小队月光缓缓地、轻柔地透过榕树王的树叶和枝丫间隙,映照在两个人的身上。
陈承仪说:“我要等考上司机再成家!”
“你肯定能考上,我等你。加油,可别让我等太久啊!”
陈承仪把张瑜的话,一字一句吞进肚里,犹如小时候爸爸带他看火车头时,那位叔叔说过的“火车吃进煤就有了动力”,陈承仪动力十足,重拾信心,向着火车司机的梦想发起新一轮冲击。
陈承仪师父黄德明有着老机务人的优秀品质,一颗心像金子铸的那样宝贵,像铁打的那样实在。他瞄准这个徒弟的短板,满世界搜集故障,从易到难、由小到大、车上车下,绞尽脑汁轮番出模拟故障,手把手指导陈承仪如何精准研判、快速排除机车故障。
春去秋来,数不清有多少次,陈承仪深夜打着手电筒在机车上苦练,拆卸配件、查找故障。流了多少汗水,只有心爱的机车最清楚。随着查找、处理故障越来越快、越来越准,陈承仪的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来了。
又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张瑜和陈承仪来到了榕树下。张瑜看着规章提出一个个问题,陈承仪就复读机般一遍遍地回答,直至滚瓜烂熟、准确无误。
时隔近30年,张瑜仍然难掩俏皮与傲娇:“这些规章连我都快背下来了,他要是考不上司机才怪呢。”
拿到驾照那天,陈承仪浑身每个细胞都仿佛在燃烧、在舞蹈、在欢唱。他刷刷刷写下一封火辣辣的情书,连同驾照一起交给了张瑜。
没多久,两人如约结束恋爱长跑,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高铁“首席试飞员”
陈承仪是一个幸福的人?不,他栽了大跟头,失败、懊恼的情绪充满了内心!
2009年,陈承仪凭借优异成绩拿到了期待已久的職业生涯第三本驾照——动车组驾照,并跻身温(温州)福(福州)铁路联调联试第一梯队。进入第一梯队的6名司机属于精英中的精英,号称“六大金刚”。
普速时代的火车司机,随着时代的潮流迈入高铁时代,他们渴望成为八闽大地上有史以来“跑得最快的人”,体验风驰电掣地飞一般的感觉。
空气中,处处涌动着创新、探索、超越的“负离子”。
先是余键摸索出了贴限运行的操纵模式,成为响当当的NO.1,后来庄文辉经过对贴限运行操纵模式的优化,成功超越余键,没多久庄文辉又被更强的队友超越。陈承仪不仅没有当过NO.1,在一次重要的联调联试任务中,还因为过度紧张、发挥不佳差点被淘汰出第一梯队!
五个老大哥给他打气:“咱们开动车的,就得像动车组一样,只挂前进挡,再难的坎儿也要卯足劲儿闯过去!”
陈斌他们手把手教陈承仪:衣服要穿小一号的,稍紧一点,肩膀就显得端正;坐的时候尾椎骨用力、下沉;呼唤应答要有力度、有气势;不管谁在身边添乘,都要“目中无人”,眼里只有钢轨、接触网和仪表、手柄,脑子里只想着作业标准……
陈承仪觉得自己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喷吐着水花,跟大家一起向上翻腾、向前涌流。伙伴们的鼓励和无私帮助,让他有了新的梦想:挂上“前进挡”,从“边缘人”逆袭成为最厉害的高铁“试飞员”!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练起来,练起来!
没多久,心理素质不过硬、容易紧张的短板不见了踪影。无论是值乘试验动车采集数据,还是参加业务技能竞赛、执行专特运任务,他都能做到高度专注、我行我“速”“目中无人”。
冬去春来,动车所门口原本被飓风吹断的那株三角梅,又顽强地生发出翠绿的新叶。在队友的帮助下,陈承仪驾驶动车渐入佳境。他成功地留在了“六大金刚”这个光荣的团队。
参与高铁新线联调联试的司机有个好听的名字:高铁“试飞员”。这个新线开通前临时设置的“岗位”,重要性非同一般,水平一般的司机绝对干不了。每一种车型司机室的构造,手柄、开关、ATP监控、IDU显示屏等,位置、功用、参数、操作方法都不一样;对于每一种车型上万个与操纵相关的记忆点,线路上每一个坡度的变化和每一处曲线的不同,都必须了然于胸。除此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车感”。
“车感”对于动车司机来说是标配,一如花朵散发芳香,作家拥有语感,勇士身背利剑。
“他有天赋,对速度的感觉比别人好得多!”与陈承仪同一批取得动车组司机驾照的施立新,对陈承仪的操纵水平有自己的认识。很多人好奇地问“车感”是怎么来的,陈承仪淡淡一笑后回答:“一个字,练!如果‘车感不够灵敏,就说明还要继续练!”
温福线开通不久,车间管理人员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开汽车上下班的动车司机,“车感”相对较好。曾经是“六大金刚”领军人的余键也觉得:手动挡汽车开久了,驾驶动车确实更容易找到“车感”。
开动车跟开汽车还有关系?陈承仪想到自己以前考汽车驾照时,教练告诉他:半坡停车的时候,看到雨刷对准某个参照物,车轮基本上就会在规定的位置。
这个方法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动车上?能否通过看雨刷对到站台上的某个参照物,来判断出车头在什么位置?后来他经过实践,欣喜地发现确实蛮有效果的。
买车,买手动挡的!在妻子支持下,陈承仪毫不犹豫,买了部手动挡汽车。
“起步不能有太强的推背感,停车不能有明显的顿挫感。”开了两个多月汽车后,陈承仪找到了一些门道:动车和汽车操纵方法不同,但原理有相通的地方。
凭借把“汽车当成动车开”的勤学苦练,陈承仪的“车感”越来越好,犹如打开了堤坝的一个“缺口”,操纵技术大幅度提高。
在贴限运行方面,余键曾被公认为全段动车司机水平最高的人。但是在一次联调联试中,他发现陈承仪超过自己了:能做到贴限5公里运行已经是高手,而陈承仪的允许速度和实际速度值却始终保持不超过3公里的变化!
余键对陈承仪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他毫不吝啬地拍拍陈承仪的肩膀表示祝贺:“兄弟,在贴限运行这个项目没有人敢跟你比,你是NO.1!”
2010年,在南昌局技能比武大赛中,陈承仪凭借精湛的操纵技术、稳定的发挥,尤其是令人惊艳的贴限运行技术,斩获第一。
2017年6月,是中国高铁事业新的里程碑: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首发。2017年12月28日,陈承仪值乘福建省内首趟复兴号御风而行。3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新年贺词时说道:“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这句话犹如一团火,让陈承仪和小伙伴的激情熊熊燃烧。“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既然开上了最好的动车,就要做最好的司机!”这句话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
由于复兴号动车组采用的是新型ATP,接班司机在制动试验时,在限速40公里/时的调车模式下开车,容易影响动车组运行。经过摸索,他们把调车模式改为隔离模式做试验,如此一来,不退出隔离模式,车就开不出去,消除了调车模式下盲目开车的隐患。
经过不断摸索,他们还发现并消除了先合电源与先恢复隔离开关如果顺序颠倒会影响动车开行的安全隐患;提出复兴号牵引和制动过程中防止滑行的操纵方法……
难关一个个被攻克,风险一个个被化解。追梦路上,陈承仪从险些出局的“边缘人”、跟跑者,逐步成长为领跑者。2018年之前,他全程参加了福建管内所有高铁新线联调联试,所承担的动车组试验运行中的数据采集都是一次通过,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首席试飞员”,也是福州机务段为数不多的全面掌握6种系列车型、9种不同编组动车组的全能型动车组司机之一。
对于强者,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挫折则是前进之梯。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挫折,这是命运的挤压、锻打,也是自身整合、蜕变的黄金机会。就像一块铁,只有历经无数次的高温烧制、锤炼、淬火,才能百炼成钢。陈承仪在遇到险些被淘汰出局的挫折时,展现了一名強者应有的姿态:短暂的沮丧过后,他很快就在队友的帮助下重新绷紧意志力的弹簧,在锻打、淬火中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也成就了自我。
这样的人,是一名强者,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练就“海西第一闸”
时间拉回到2012年。
精湛的技术、踏实的作风、优异的业绩,让陈承仪进入重点培养对象的行列。那一年,他被提拔为指导司机。
指导司机,说白了就是火车司机“头子”,主要负责机车添乘,指导和督促司机认真执标、检查机车保养等工作。指导司机是兵头将尾,也是铁路管理干部锻炼、成长、进步的重要一环。
回到家里,他把人事命令随手递给张瑜,张瑜惊喜地喊:“哇,小鱼儿你要跃龙门啦。今晚出去吃大餐,庆祝!”陈承仪像被霜打了似的:“你们娘儿俩去吧。我不舒服!”
张瑜惊讶地发现,陈承仪真的“不舒服”了:饭量打折厉害,没吃几口就把碗一推;自诩“塔头路第一煮夫”的他状况频出,炒个菜要么半生不熟,要么忘记放盐,有一回倒是没忘记放盐,但炒出来的菜比盐还咸;讲起话来带着火药味,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跑到阳台上抽烟能抽成个“烟囱”。
“鱼儿啊鱼儿,你们自由自在多舒服。我这条小鱼儿离开动车,就等于你们离开了水,难受啊!”好几次深夜睡不着,陈承仪对着鱼缸里的鱼儿喃喃自语。
张瑜和儿子联手作出了诊断,他这是“不动症”:不开动车的典型症状。正如陈承仪自己所说:“一两个礼拜没开动车,关节就像生了锈,浑身上下不舒服。”
半年后,拗不过陈承仪的软磨硬泡,车间破例让他回去继续开动车。在党员大会上,他向车间党支部立下了“军令状”:“我保证把动车操纵技术摸得更透、更精,做到开最好的车当最好的司机!”
似骏马回到辽阔的草原,像雄鹰扑进蓝天的怀抱,阔别动车短短6个月的陈承仪,开心得像个孩子。驾驶室里,一切都是那样亲切、那样熟稔。他贪婪地深吸一口气,血液更活跃地涌流,神经仿若弓弦般绷紧。随着汽笛扯开嗓子嘹亮的一声欢叫,动车组跑起来啦!飞起来啦!“不动症患者”陈承仪半年以来从未这样神清气爽过。
要想把动车操纵技术摸得更透、更精,实现“开最好的动车当最好的司机”的承诺,应该从哪里入手?陈承仪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成为对标“精准王”,让旅客上下车更省力、更从容!
停车对标的误差值规定是1米,陈承仪对自己下了“狠手”:误差值不得超过50厘米!
从一米到50厘米,难度超乎想象。
要破解最棘手的难题,古老的处方是: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容易的。陈承仪采用的就是“纯手工”的笨办法:把每个客运站的停车标距离出站信号的距离是多少米,都从监控装置上一一抄录下来,再一一印在脑海中。
接下来,他把每个车站、每次停车对标的数据组合、当时的操作技巧等,按6种车型分门别类记录在司机手帐上,建立大数据库,从中找到不同车型、不同站场、不同线路状况的最佳、最优对标操纵技巧。
在陈承仪的“第二驾驶室”——书房里,笔者看到了摞起来足有半米多高的120本手帐。岁月一年年的浸染、主人一次次的翻阅,让它们大多有些皱皱巴巴。这120本手帐总共6000页,如果把每一页连接起来,长度达600米,相当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那么高——这是共产党员、复兴号高铁司机陈承仪用心血和汗水筑就的宏伟大厦。
翻开手帐,里面密密麻麻记满各种出乘预想、各种总结分析和各种数据。一瞬间,沉甸甸的震撼和敬佩扑面而来,我分明从这120本手帐里读到了一句话:“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这是“播种”试验。激情的犁铧一次次深耕,陈承仪把速度、距离、制动的种子组合起来,一把把撒在土壤里,只有正确的3粒种子才能紧抱在一起,结出对标精准的果实;一组组数据又像微尘,陈承仪把它们聚集起来,一遍一遍地试、一闸一闸地练,用心排列、组合,熔成合金,将其锻造成“金蔷薇”。
120本手帐上,一行一行的对标数据足有上万组,看上去犹如一营一营的士兵整装待发。头顶路徽的铁路人陈承仪,就率领着这上万组数据,组成一支雄壮而又浩荡的队伍,向停车精准对标的高地锲而不舍地冲击着。
小小的书房,是他的第二驾驶室,是他的工坊、竞技场。手帐上的这一组数据退下阵来就换另一组,某一组数据得手后就继续向纵深挺进以求扩大战果。墙上挂钟的分针秒针轻手轻脚地走着,时针每前进一步便“当”一声响,犹如给冲击路上的陈承仪提个醒。
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夏到秋冬;从书房到动车驾驶室,又从动车驾驶室到书房。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进攻,陈承仪逐渐占据上风。
100秒、80秒、70秒,直至在列车进站阶段的60秒钟内,陈承仪精准研判距离、制动力与速度配比关系的用时越来越短;50厘米、40厘米、39厘米、25厘米……对标误差一点点缩小,“对手”向这个进攻越来越勇猛、越来越厉害的复兴号动车司机交出了更多、更丰厚的战利品。终于,对标误差值稳稳地控制在了20厘米以内。
“干杯!”那一次,爱人忙前忙后做了一桌子好菜,全家庆祝陈承仪对标误差值首次冲进20厘米。平时滴酒不沾的他喝下一小杯红葡萄酒,也尝到了信心的金色美酒。
能不能实现对标分毫不差?他挥动铁拳,健步如飞,乘胜追击!终于,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对标零误差,实——现——了!
那一天,是一道幸福的分水岭。他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对标零误差越来越频繁地实现,状态最好的一次,停靠10个车站,居然有9次对标实现了零误差。这个成绩有多牛?陈承仪的一位专业篮球运动员朋友给出了答案:相當于我们专业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三分球连续十投九中。
这个纪录迄今没有人能打破,“海西第一闸”的称号不胫而走,越叫越响亮。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2009年至今,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锤炼终成钢,陈承仪的职业生涯取得了一串响当当、亮闪闪的业绩:安全驾驶动车组1.38万趟、总里程386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96圈,运送旅客超过1100万人次。
2017年,陈承仪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是2280名党代表中唯一的高铁司机;他和其他4位优秀铁路职工走进国新办举行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在中宣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举办的10名“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上,他们的故事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千家万户,他们的泪水和欢笑、执着和付出,感染了无数国人……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高铁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厉害,比我优秀的动车组司机也一定会越来越多!”最后一天的采访结束时,45岁的陈承仪站在一丛火红的三角梅前驻足说道。蓝天上,一只鸟儿飞过,他的眼神追逐着鸟儿,那种意气风发、渴望飞翔的感觉,仍似一个朝气蓬勃、以梦为马的青年。就像一滴水,不管有多曲折,汇入大海,融入潮流,和千千万万滴水,终将让潮汐更加壮阔美丽。
在这伟大的时代,在波澜壮阔的高铁事业发展大潮中,和复兴号一起飞翔,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