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海若干地名用字问题探讨
2019-02-11陈小珍刘美娟周文德
陈 小 珍 刘 美 娟 周 文 德
(1.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四川外国语大学 地名研究中心,重庆 400031 )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符号,代代口耳相传。作为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专有名词,其字义相对比较稳定,但字音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地域的阻隔、不同地区的交流而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当口耳相传的方音转写为汉字时,有时会出现音字不符的现象。“就地名中的语言文字问题而言,最复杂也最值得注意的是用字问题。”[1]本文以福建龙海市白水镇地名用字为调查对象,探讨若干地名用字的正确写法。
一、白水镇地名概况
白水镇背靠玳瑁山脉,东接浮宫镇,西连东泗乡,南邻漳浦县,北与东园镇隔溪相望,距漳州市区约36千米,离厦门岛内约45千米,交通十分便捷。旧称白水营、碧溪,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人文古迹、风景名胜众多。
根据1980年《龙海县标准地名录》[2]74-76,白水镇辖16个大队,80个自然村(其中一个是后来的居民委员会);1993年《龙海县志》[3]26载白水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15个村民委员会,84个自然村;现在白水镇辖1个居委会,15个村,84个自然村。从1980年以来,白水镇之下的行政单位只是叫法不同,数目和名称并没有变化,一直都是1个居委会(即白水居委会),15个村。但自然村无论是数量,还是叫法都有较明显的变化,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
从表中可以看到白水镇1991年的自然村名和1980年的自然村名相差不大,但现在的自然村名与前面两次普查的地名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自然村数量较之以前有所增删,但总体变化不大,可见几十年来白水镇居民生活安定、人口稳定;另一方面村名用字有所改变,呈雅化、从简的倾向。从现在自然村名与前面两次地名的普查情况的对比来看,新的地名普查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除了村委会与自然村名之外,还有一些自然实体名称,例如山名 :大寨、三台尾、石古尾、蛟龙寨、后背山、猪哥寨、陈仓岭、西凤岭、牛岗岭、老鼠墓、猪公寨、鸡啼岭、鹰山、鹰仔岭、小尖、烘炉山、东坑岭、西坑岭、中崙寨;地名 :十八洞、洪田等等。
二、若干地名用字探析
1.磁窑与瓷窑
[hui2io2]是白水镇郊边村辖下一个自然村(上面表格所列自然村是大的自然村,小的自然村没录进去,[hui2io2]属于郊边村辖下郊边自然村下面的一个小自然村,身份证上有显示),因昔有瓷窑而得名,但现在一般写作“磁窑”。本地方言里,“磁”指磁铁,读[zu2];“瓷”指瓷器,音[hui2]。从语音的角度来说,这里的[hui2io2]应该写作“瓷窑”。
又白水镇辖下磁美行政村中有一个自然村,《龙海县标准地名录》与《龙海县志》及现在官方用字皆作“磁灶”,但根据其读音[hui2zau5]也应为“瓷灶”,意即古时用以烧制陶瓷之灶。
“瓷”,《康熙字典》云 :“《说文》瓦器也。《类篇》陶器坚致者。”[4]749即“瓷”曾有两个义项,一个指瓦器,是普通的陶器;一个指坚固细密的陶器,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瓷器。
“磁”,《康熙字典》云 :“《说文》石名。可以引针。”[4]834又“《韵会》州名。古邯郸地,隋置礠州,唐改惠州,寻复为磁。《前汉·艺文志》作慈。”[4]834即“磁”字也有两个义项,一个是磁铁义,一个用于地名。
由此可见,“瓷”与“磁”原本意义井然有别。为什么两者会混用呢?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云 :“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河南磁州窑最多,故相沿名之,如银称朱提,墨称隃麋。”[5]223谢肇淛所称河南磁州,在明代属河南彰德府,今属河北邯郸市。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磁州窑所产瓷器名气大,品类多,质地好,所以当时不少地方称“瓷器”为“磁器”。在“国学宝典(http://www.gxbd.com/)”上进行检索,“磁器”于165种书中出现464次,“瓷器”于138种书中出现405次,“磁器”的使用频率及范围皆超过“瓷器”,明清以来尤盛。
其实,把“瓷器”作“磁器”早在北宋初年李昉等所撰《太平广记》中就有记载 :“遂闻至南廊,有阁子门,不启键,乃推门而入。即闻轰然,若扑破磁器……迟明,验其南房内,则茶床之上,一白磁器,已坠地破矣。”[6]31-32文中所言“白磁器”显然是白色的瓷器。
闽语韵书《渡江十五音》喜母馗韵中有“磁”无“瓷”,“磁”释义“瓦器总名”[7]39,根据上面《说文》所释,这里当是误“瓷”为“磁”;而曾母慈韵下则两字并收 :磁,释义“石可引针”[7]210;瓷,释义“陶器坚致”[7]210。简言之,《渡江十五音》中“瓷”有两个读音,用国际音标表示分别是①[hui2],瓦器总名;②[zu2],陶器坚致;“磁”则只有一个读音[zu2],意为“石可引针”。“磁”的音义与白水方言相符,但在白水方言里,“瓷”只有[hui2]的读音,见于瓷碗、瓷仔砖等词。《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收录了“瓷碗”“瓷槌”“瓷土”“瓷窑”“瓷器店”等,其中“瓷”的注音也皆为[hui2]。
综上可知,白水方言中“瓷”与“磁”的意义和读音迥然有别,两者的混写显然是受到当时“瓷器”改写为“磁器”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里,淘汰了“磁器”一词,而以“瓷器”为正体。因此,新的地名普查和地名用字规范时,我们建议把白水镇的“磁窑”还原“瓷窑”,把磁美村的“磁灶”改为“瓷灶”,以使他们音字相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闽南地区还有两个与此相同的地名,一个是漳州东山县杏陈镇的磁窑村,“宋时此地盛产瓷器,方言瓷器称‘磁’,故名。”[8]2128;一个是晋江市的磁灶镇,“南朝起开窑设灶制陶瓷,故名”[8]2098。这两个地名的情况应该与白水镇的“磁窑”与“磁灶”一样。
2.山美与山尾
[suã1bue3],非本地的闽南人一听,会自然而然地写作“山尾”,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官方用字是“山美”。
“美”与“尾”常见于闽南地名用字,如白水镇所属县级市里,带“美”的镇名有角美,村名有山美、磁美、美山、石美、东美、坂美、斗美等;带“尾”的村名则有埭尾、埔尾等。白水方言中,白读常见音为[bue3],带“美”的地名有两个常见读音,一个是文读[bi3],一个是白读[bue3]。例如 :
[bi3] :磁美、美山、斗美
[bue3] :山美、石美、东美、坂美
根据《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美”文读[bi3],白读[be3]、[bue3]<漳>,其中一个义项是“用于地名(原来作‘尾’)”[9]356,音读[be3](这里的[be3]是厦门方音,漳州方音为[bue3])。“美”的[bue3]音应该只出现于地名,因为“美”与“尾”音近,“美”比“尾”文雅,所以把地名中的“尾”改为“美”。
闽南地区带“尾”的地名雅化为“美”的,也不少见。同是龙海市白水镇,如上文表格所示,井园村的“园尾后”雅化为“园美后”,下田村的“下尾”雅化为“霞美”。又如龙海市角美镇的“角美”,因历史上先后为同安、龙溪、海澄三县边界地带,故称角尾,后雅化称为今名;“东美”,徐光天开基于江东桥东部小港尾,称东尾,后雅化为今名。漳浦县“霞美”镇,在绥安东南15千米,旧镇港西岸,处溪流下游末端,名下尾,后雅化为今名;赤岭畲族乡的“杨美”,原名羊尾,后雅化为今名。东山县“康美”镇处于通往内海的水坑下游,名坑尾,后雅称今名。华安县沙建镇的“建美”,处沙建对岸下方,名建尾,后以方言谐音雅化为今名。云霄县陈岱镇的“礁美”,处东山港海边,多礁,称礁尾,后雅化为今名。除此之外,厦门集美区集美镇的“鼎美”,处文圃山(鼎山)麓,名鼎尾,后雅化为今名;同安区的莲花镇的“美埔”,古名尾埔,后雅化改今名。泉州鲤城区的“浔美”,原名浔尾,后雅化为今名;晋江市西滨镇的“南霞美”,村处西滨埭南侧末尾,称南下尾,后雅化为今名;南安市“溪美”镇,处兰溪、西溪汇合处末端,古称溪仔尾,简称溪尾,后雅化为今名;南安市“康美”镇,古有坑尾桥,以桥名雅化为村名,后几经改变成为镇名;南安市英都镇的“霞美”,因处凤冠山下,原名下尾,后雅化为今名;德化县龙浔镇的“宝美”,俗名草埔尾,后雅化为今名。三明市大田县的“湖美”乡,地处田洋尾端,称洋尾,后雅化为“仁美”,1952年与“湖上”合并建乡,各取1字得今名。地名中的“尾”雅化为“美”可以说是闽南地区的一个特色,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
龙海市白水镇的[suã1bue3]村位于大帽山尾端,本是依山托名“山尾”,后谐音雅称“山美”。“山美”之名,虽稍减当初命名之本意,但改变不大,也寄寓了人们对家乡山水的美好感受,再加之全国地名雅化现象较为普遍,“山美”之名也沿用甚久,继续使用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dai6he4],1980年《龙海县标准地名录》写作“大下”,1993年《龙海县志》写成“大霞”,现在官方用字是“大下”,但民间“大下”与“大霞”两种书写形式并存。现代汉语里,“霞”与“下”仅有声调的差异,中古音中,“下”为匣母马韵或禡韵字,“霞”属匣母麻韵,它们也只是声调不同。闽南方言里,“下”有一个白读音是[he4]、“霞”有一个白读音是[he2],两者的差异也仅在声调。
[dai6he4]村位于大帽山下,最早应该是依山托名,叫做“大下”,后来谐音改作“大霞”,可能是因为“大霞”的地名比“大下”更加文雅美观。地名中由“下”雅化为“霞”的例子并不少见。如龙海市九湖镇“林下”雅化为“霖霞”,南靖县奎洋镇“下峰”雅化为“霞峰”,漳浦县霞美镇“霞美”系“下尾”之雅化等等。也有个别地名“霞”谐音改为“下”的,如“霞瑶”改为“下瑶”,“霞河”改为“下河”。这很可能是出于“从简”的心理,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下河”显然比“霞河”更容易写、容易记。
就“大霞”由“大下”雅化而成来看,“大霞”与原本“大帽山下”之意相差太远,“大下”又因笔画简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建议还是统一采用“大下”之名为好。
4.内人口与内垄口
[lai4la2kau3]是白水镇郊边村所辖一个自然村。有“内人口”和“内垄口”两种写法。其中“内垄口”是官方用字,但“内人口”更广为人知、大量使用。
就意义而言,白水方言的“人”与普通话一样,指“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10]1061,“垄”在白水方言里则指田垄。[lai4la2kau3]这个自然村四面环山,村庄坐落于山坳处,由其他自然村进来,先到[lai4la2kau3],然后往前进就是一片片田垄,所以从意义上来说“内垄口”更符合村庄的地理特点。内人口应该是内垄口的同音假借,“人”因笔画简单、常见常用而为教育程度不高的村庄居民所青睐。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认为应该规范“内垄口”的写法,逐渐摒弃“内人口”这一同音假借形式。
5.崎分、崎汾、崎坋与崎岎
能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员工共同认知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理念在文化层次上的体现,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汾,根据《康熙字典》[4](p609),大概有下面几个义项 :①水名;②地名,在襄城;③县名;④郡名;⑤与“纷”同,汾沄;⑥温汾,水转貌。《汉语大字典》[11]659的义项基本与此同。
岎,《康熙字典》[4]308和《汉语大字典》[11]321都列两个义项 :①岎崯,山势高峻貌;②同“岔”。
坋,《康熙字典》[4]225和《汉语大字典》[11]178-179皆引用《说文》释义 :“塵也。一曰大防。”大防即大堤。
6.羡仔园与檨仔园
7.陈仓岭、陈创岭与陈苍岭
[tan2ts′liã3]座落于漳浦县与龙海市的交界处,曾是隆教、漳浦佛昙、马坪、前亭、赤岭等镇通往漳州州治所在地的官道,也是士子游学赶考、官员走马上任、商贩外出经商、军士调防拒敌、百姓走亲访友都得经过的一座山岭。目前主要有陈仓岭、陈苍岭两种写法,相传该道是一个叫陈仓(苍)的商人开辟的,后人为纪念他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另有传说该道是姓陈的人铺的,所以叫陈创岭,即陈姓创建的一条道路,后因书写简便写作陈仓岭,后面又因同音替代,有了陈苍岭的写法。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很难考证哪种说法最接近于事实。1980年《龙海县标准地名录》写作“陈仓岭”,我们认为可以以此为准,统一规范[tan2ts′1liã3]的写法。
8.沟边与郊边
虽然“郊边”这个名称沿用已久,当地几乎没有人会写错,但一个名字就是一部历史。重提“沟边”这个名称,除了与历史书籍接轨外,也是为了记住先祖的过去,记住村庄的历史。地名普查时,对于已经被遗忘的旧地名,我们觉得也是有必要标注的。
9.佳人寨、胶囊寨与蛟龙寨
这些烽火台要么已经找不到痕迹,要么已成为残垣断壁,有关原名的历史基本都是传说,很难找到相关记载。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之前,还是沿用《龙海县标准地名录》所定“蛟龙寨”的名称,以此统一规范该寨名。
10.下屿与下示、刺屿与刺示
[e3si4]和[ts′i4si4]分别是白水镇下田村、山边村辖下一个自然村。原来分别写作“下屿”与“刺屿”,现在方言谐音写作“下示”“刺示”。
“屿”,《汉语大字典》[11]337收录了两个义项 :①小岛。②平地小山。“示”读“shì”音时,《汉语大字典》[11]997收录了很多义项 :①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休咎祸福;②泛指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③告诉,告知;④教导;⑤公文,告示;⑥对别人来信的敬称;⑦通“施”;⑧通“视”。
[e3si4]和[ts′i4si4]的名称由来,无论是从典籍还是当地村民口中都很难考证。但“屿”作为地名用字在漳厦地区极为普遍,例如漳州龙海市海澄镇的屿上、港尾镇的浯屿;云霄县的峛屿镇;漳浦县的狮屿、霞屿等等。又如厦门市鼓浪屿区,海沧区的东屿、嵩屿等等。比较有名的是厦门“鼓浪屿”,既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屿”这个地名用字与漳厦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靠海多岛屿的地理特点。虽然“示”比“屿”笔画简单,但将带“屿”的地名改为“示”,仍应慎重,要有理有据。
三、结语
在对福建龙海白水镇地名用字的调研中,我们对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
1.有些地名经由漫长的岁月流逝,几经改变,虽然逐渐规范化,但目前的官方用字是否是最佳选择还有待斟酌。比如将带“屿”的地名改为“示”。
2.虽然有些地名用字已经由官方固定下来,但受方言读音、村民文化水平及从简心理的影响,民间多种字形混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并不广为人知的自然村名,即便是当地村民,会说但不知正确写法的情况并不少见,更遑论外村、外镇、外县市的人了。地名用字的宣传、推广还有待加强,尤其是村委会以下的地名。
3.地名普查除了应该重视村庄下面的自然村名及有历史意义的自然实体等名字的普查外,还应将其与卫星定位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地名都能在导航中出现,这样既有利于地名用字的普及,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4.地名用字的改变很多是采用同音或音近字替代,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这些异文对于方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名异写字和异体字一样,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异写字进行甄别、遴选和规范是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地名用字中的定形问题相当复杂,既要追溯地名渊源,也应顾及汉字音义与方言音义的一致,还须考虑当地居民的主观意愿等等。因此应全方位统筹考虑,避免顾此失彼;也应循序渐进,做好过渡,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