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2-1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李晓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19期
关键词:监护室危重病程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李晓静

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对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或减少下肢DVT的产生。为进一步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下肢DVT形成的临床价值,调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科室诊治的90例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科室诊治的90例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资料,按照均衡理念标准,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2.48±7.25)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2±0.83)年;脑挫伤、脑干损伤、硬膜外水肿患者分别为14例、17例、14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3.33±7.63)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1.98±0.81)年脑挫伤、脑干损伤、硬膜外水肿患者分别为16例、18例、11例。比较两组临床个人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接受到病理学的确诊;②诊治档案资料齐全且存档;③所有患者均已获得知情权。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全身瘫痪或血液疾病疾病患者;②不能积极配合检测及后期事项的患者;③精神疾病,意识无法自主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施以综合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危重患者由于处于封闭环境,家属不得探视,且还要面临病痛折磨、经济压力以及死亡威胁,极易产生焦虑、烦躁。恐惧心理,这些不良情绪会加重血管痉挛,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因此护理人员要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安抚患者诸多不良情绪,以关心、鼓励、支持行为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②健康宣教干预:告知患者及家属下肢DVT的危险性及预防的重要性,对下肢DVT致病因素、临床表现、防治手段以及护理措施加以讲解,同时对患者及家属疑问耐心解答,并对认知误区及时纠正。③病情监测:实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肢端动脉博动状况,并对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加以换班测量,若与之前记录周径相差值≥0.5cm,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处理。④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稳定后,所有患者均取舒适体位,医护人员辅助患者翻身,1次间隔2~3h;下肢保持抬高姿势,使得静脉血液回流;给予患者肢体按摩及早期功能活动,如对腓肠肌加以节奏性、方向性挤压,2次/天,3~5min/次,以及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床上股四头肌、踝关节跖屈或者背伸动作,2次/天,15~20min/次,后期逐渐让患者自主完成早期功能活动[1]。⑤营养与饮食干预:依据患者临床营养评分拟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以易消化、低糖、低脂肪、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为主,严格禁止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对于吞咽或胃肠功能患者分别施以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同时引导患者勤饮水,预防血液浓缩。

1.3 疗效标准 评估两组下肢DVT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对各项计数、计量资料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检验采取x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D V T产生状况对比 研究组下肢D V T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22% vs.24.44%)(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状况对比 研究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97.78% vs.84.44%)(P<0.05)。

3 讨论

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病情复杂且危重,由于长期卧床,且自身活动受限,极易导致下肢DVT的产生,若检查及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本文研究中,两组相较而言,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较低(2.22% vs.24.44%)(P<0.0 5);研究组满意度较高(97.78% vs.84.44%)(P<0.05),这说明,对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或减少下肢DVT的产生,且护理满意度较高,这与之前相关学者研究成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在重症监护室中,对危重患者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的当代临床价值,因此可以大力实践与推广[2]。

猜你喜欢

监护室危重病程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