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脱敏治疗在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分析
2019-02-11莫春柏宋文利王智平付迎欣史晓峰冯钢王辉赵杰裴广辉涂金鹏王振沈中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
莫春柏,宋文利,王智平,付迎欣,史晓峰,冯钢,王辉,赵杰,裴广辉,涂金鹏,王振,沈中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2)
高度致敏受者由于体内预存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特异性抗体,特别是体内预存的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是导致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移植肾存活率下降和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危险因素[1-4]。受者术前致敏状态常与既往器官移植史、反复输血及多次妊娠等有关,尤其是目前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器官移植患者日益增多,其中相当部分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峰值≥30%,呈高度致敏状态。如何避免或减少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acute humoral rejection,AHR),提高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存活率成为临床难题。本院自2012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25例PRA峰值 ≥30%的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行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PP)或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IA)联合利妥昔单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脱敏治疗后实施肾移植,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术前存在高致敏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术前PRA水平均≥30%,其中HLA-Ⅰ类抗体≥30%的有14例,平均(39.9±28.9)%,HLA-Ⅱ类≥30%的有17例,平均(44.0±31.4)%。Ⅰ类、Ⅱ类均≥30%为7例,平均为(45.4±32.5)%。男性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45±12)岁。首次接受移植者8例,二次移植者15例,三次移植者2例,输血史17例,妊娠史12例。3例为亲属供体肾移植,其余均为尸体供肾移植。HLA配型:1点错配3例,2点错配18例,3点错配2例,4点错配2例。避开受者特异性抗体中、强阳性(平均荧光强度>4 000)位点。交叉淋巴细胞毒试验均为阴性。
1.2 脱敏治疗方案:采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PlasmafluxP2S膜式血浆置换器和武汉生物研究所蛋白A吸附柱。每周行PP或IA 3次,每次2~3 h,置换出1个血浆容量。IA每次10个循环(6 h)。第2天行血液透析,血透与PP/IA交替进行。每次PP/IA后抽血测定PRA,Luminex微珠法检测HLA抗体位点和抗体平均荧光强度值。每天于PP/IA或血透后进行IVIG (100 mg/kg),连续10 d。PP/IA治疗3~5次后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375 mg/m2)。
1.3 免疫抑制方案:所有受者使用甲泼尼龙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bbit anti-human thymocyte immunoglobulin,ATG)免疫诱导治疗。ATG于术前2~4 h开始使用,剂量1.5 mg/(kg·d),共用4 d,术中开始使用甲泼尼龙,剂量1 000 mg,术后3 d内为500 mg/d。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皮质激素。MMF 1.5 g/d,术后6个月内需要维持Tac谷浓度为8~10 μg/L,6~12个月为6~8 μg/L,1年以上维持4~6 μg/L。
1.4 AMR的诊断和治疗:根据受者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PRA及DSA水平、移植肾B超检查或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综合诊断为排斥反应。术后1周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为避免移植肾破裂出血等并发症,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判断。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伴PRA反弹或血清中出血DSA,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时,需要考虑AMR。术后2周以上怀疑急性排斥反应尽量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出现血管周围炎和(或)C4d阳性,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诊断为AMR,给予 ATG 1.5 mg/(kg·d),连续 5 ~ 7 d,同时行PP治疗3~5次,IVIG 200 mg/(kg·d)治疗7~10 d。
1.5 伦理学: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18N131KY)。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和百分比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脱敏治疗的疗效观察:选取25例PRA峰值≥30%的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行PP或IA联合利妥昔单抗、IVIG脱敏治疗后,效果明显。HLA-Ⅰ类抗体由治疗前(39.9±28.9)%降至(12.4±10.5)%(P<0.01),HLA-Ⅱ类抗体由(44.0±31.4)%降至(18.3±13.4)% (P=0.01)。其中16例行PP治疗3~6次(3.5±1.4),8例IA治疗5次,1例IA治疗6次。PP或IA治疗无明显差异。联合脱敏治疗后PRA均显著下降,但均未能完全转阴。治疗后Luminex微珠法检测HLA抗体位点和抗体平均荧光强度值,鉴定抗体特异性,HLA配对时相对较易避开阳性位点。
2.2 排斥反应发生率:20(20/25)例移植后1周内血肌酐降至正常。1例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于手术当天切除移植肾,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血浆置换3次无效,于术后第7天切除移植肾,4例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第18~2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其中2例诊断为AMR经血浆置换治疗3次和ATG冲击治疗1周后逆转,其余3例为细胞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1年内总排斥反应发生率28%(7/25),其中AMR发生率为57.1%(4/7),1、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23/25)、88%(22/25)。
3 讨 论
由于再次移植、多次输血、长期血液透析及妊娠等原因,使受者致敏,具有广泛的多价抗HLA抗体[5],移植时易发生AHR及各种难以控制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失功[6]。我们借鉴国内外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和AHR的治疗方面的经验,采用PP/IA +利妥昔单抗+ IVIG联合脱敏治疗,进行术前预处理。联合脱敏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① 患者广泛的多价抗HLA抗体在与供体配对时很难避开。高浓度的抗HLA抗体则能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和溶解,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这些抗体可以通过PP或IA方法清除或部分清除,可以使部分抗体转阴,或降低抗体强度[7-8]。但PP/IA并不能完全清除抗体,随着时间的延长,PRA又可能反弹。② IVIG有独特免疫调节作用,IVIG的作用可能包括多个方面,如通过抗独特型网络降低抗HLA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因子基因激活和(或)抗细胞因子活性、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受体-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而抑制T淋巴细胞激活、通过Fc受体介导的相互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以及抑制补体活性等[2,9]。③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与跨膜抗原CD20结合。利妥昔单抗与B细胞上的CD20抗原结合后,启动介导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B细胞溶解的可能机制包括: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由于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利妥昔单抗主要通过杀伤B细胞抑制抗体的产生。
PP或IA可以快速降低PRA水平,但不能防止PRA水平反跳。由于PP是非选择性地清除血浆蛋白,有降低患者抗感染能力的缺点,而IVIG既可抑制抗HLA抗体再生,防止PRA水平反跳,又能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因此二者具有互补作用[10-11]。但是如果不在脱敏治疗后紧接着行肾移植,PRA仍将重新出现。肾移植后持续的免疫抑制治疗可抑制抗体产生。PP/IA + IVIG方案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术后AHR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PP + IVIG方案脱敏治疗后活检证实的AMR发生率为21%~37%[9]。我们在PP/IA + IVIG方案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抑制B细胞抗体的产生,25例高致敏受者肾移植AMR的发生率为16%(4/25),且为获得合适的HLA匹配供体赢得相对较足的等待时间。
采用联合PP/IA + IVIG +利妥昔单抗脱敏方案虽然可以有效减少肾移植AMR发生率,但不能完全避免早期AHR的发生,本组2例(2/25)早期发生AHR,均为二次肾移植患者,HLA-Ⅰ、Ⅱ类抗体均强阳性,增加PP治疗次数可能效果会好一些。有报道称,AMR的发生与DSA滴度显著相关[3,12]。Reinsmoen 等[13]使用更敏感的单抗原Luminex微珠技术检测DSA滴度水平,可以减少术后发生AMR的风险。然而也有存在DSA的患者成功接受移植的报道。抗体通过激活补体导致移植肾损伤,然而不是所有的抗体都能结合补体。C1q是第一补体成分C1的一个亚基,是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始动因素。赵杰等[3]采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C1q来区分补体结合的DSA与非补体结合的DSA,Clq与DSA可以预测术后早期AMR的发生,术前区分补体结合的DSA和非补体结合的DSA,避开Clq阳性的抗HLA抗体能增加高致敏患者的移植机会,减少AMR的发生风险[14]。
本组病例均采用ATG诱导。在未行脱敏治疗的致敏受者中,ATG诱导治疗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1年存活率,并改善移植肾功能。但是在高PRA受者脱敏治疗后,选择ATG诱导是否优于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