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不同途径给药对儿科抗感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9-02-11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462000李晓云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462000)李晓云
阿奇霉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大环内脂类广谱抗生素,也是一种儿科抗感染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但儿科患者身体机能发育尚不完全,药物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在药物用法、用量选择方面更应慎重[1]。此次研究以2017年8月~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阿奇霉素不同途径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将2017年8月~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感染患儿分为口服组和静滴组两组,口服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性19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42±2.14)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30例,泌尿系统感染10例,其他2例。静滴组42例,其中男21例,女性21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37±2.03)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28例,泌尿系统感染11例,其他3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院外感染;无药物过敏史;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全身性感染;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院内感染;近期手术史;免疫功能缺陷;精神障碍。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组均给予针对性对症治疗,并接受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口服组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4169):20mg/(kg·次),每日1次。静滴组接受阿奇霉素(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850)静脉滴注:20mg/(kg·次),溶于100mL5%的葡萄糖溶液后静脉滴注,滴速维持在20~30滴/min,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7d。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治疗后患儿各感染症状消失,生活检测未见异常;有效:红肿、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计数下降>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处理数据,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静滴组治疗总有效率(90.48%)略高于口服组(8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静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81%)显著高于口服组(7.14%)(P<0.05)。
3 讨论
阿奇霉素是一种人工半合成的大环内脂类广谱抗生素,其对革兰阳性需氧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菌引发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均有较好的临床杀灭作用。阿奇霉素的作用机理与其他类型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较为相似,可通过抑制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阻碍遗传物质表达,促使病原菌因蛋白质合成缺乏而死亡[2]。但由于儿科患者代谢循环等多个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再加上疾病影响,患儿身体机能会进一步下降,因此儿科患儿药物耐受能力与成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其药物用法、用量应十分慎重。而随着药剂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可供选择的药物剂型种类也在不断增多[3]。
此次研究探讨了不同给药途径对儿科抗感染治疗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剂量下[20mg/(kg·次),每日1次],静滴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口服组,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较小,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口服组则显著低于静滴组,这表明口服给药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提高患儿药物耐受,但此次研究仍有较大局限性,使用疗效评估标准评价两种给药途径临床疗效的差异性误差加大,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可通过引入多种炎性因子以进一步明确两种给药途径对儿科抗感染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口服或静脉滴注不会影响儿科抗感染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口服给药安全性更高,可作为临床用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