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产妇产后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9-02-11刘志雯姚巧红
刘志雯,姚巧红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高龄产妇",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产妇,或受孕时34岁以上的产妇[1]。高龄产妇普遍存在着分娩前信心不足、分娩后焦虑等负面心理,负面心理状况可导致产后泌乳启动延迟、产后恢复进程缓慢,不利于婴儿喂养,因此深入了解高龄产妇产后心理特征,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产妇产后角色的良好转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产科2017年6月~12月住院分娩的伴有情绪障碍高龄产妇2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1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DSM-V)中关于广泛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产妇年龄35~46岁,平均38.6±5.9岁,初产妇16例,经产妇1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例,高中及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9例,产次0~2次,平均1.2±0.6次。
1.2 产后心理特征分析
1.2.1 焦虑心理:焦虑是高龄产妇产后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多由于经历了分娩疼痛及妊娠期对胎儿畸形、难产等因素的过度担忧所引起。焦虑情绪可引发产妇产后母乳喂养障碍、产后家庭关系紧张等,不利于高龄产妇角色的良性转归。
1.2.2 抑郁心理:调查[2]显示高龄产妇超过半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这一比例显著高于非高龄产妇。抑郁情绪通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情绪脆弱、易受外界环境及信息干扰、易于哭泣、兴趣下降,常感到内疚、羞愧,情绪把控能力差,自信心缺乏;还可伴有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认为婴儿是一种累赘,伴有不同程度的自杀倾向。产后抑郁可导致产妇照料婴儿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母子感情,导致家庭氛围紧张。产后抑郁的因素主要包含①生理学因素:产后应激性体内激素分泌变化,如雌激素及孕激素变化,产后出血、睡眠节律变化、疲劳等因素引发产后抑郁[3];②原发疾病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子痫等均可引发原有疾病的加重,引发产后抑郁;③个体性因素:产前既有敏感、焦虑、内向等人格倾向或易激惹特征的人群,产后抑郁风险显著上升。
1.2.3 强迫障碍:该类高龄产妇在妊娠及产后会出现强迫性怀疑,如怀疑自己的意思是否准确传达给他人、怀疑新生儿是否获得妥当的照顾等,强迫障碍加重了高龄产妇的心理负担。
1.3 护理对策
1.3.1 支持性心理治疗:高龄产妇产后非常渴望来自丈夫及亲人的体贴、理解、关心及关爱,产后丈夫应加强陪伴,如回忆以往美好的生活经历、设计美好的未来、想象未来孩子美好的一面;其次,产后应尽可能减少家庭琐事对产妇的劣性刺激,产后可从事有益的健康活动,如绘画、编织、写作等;积极鼓励产妇产后多与周围人群沟通,如与护理人员沟通正确喂养知识、怀抱婴儿姿势、产后营养、产后康复等,将注意力转移至有益的事情上。最后产科护理人员可根据高龄产妇的心理特征、人格特征情况给予积极的疏导、解释、安慰、理解、支持等消除其心理负担。对于有疑病症状的孕产妇,暂不要急于予以否认有病,在经认真检查排除躯体性疾病后,巧妙婉拒高龄产妇反复检查的要求。
1.3.2 心理自我调节指导:良好的心理状况需要高龄产妇自我保持,积极指导高龄产妇系统性的心理调节方法有助于其保持良性心理状况,指导的措施包含①面临的问题用笔记录下来,一方面可避免高龄产妇产后反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导致的强迫障碍;还有助于产妇更加清晰的看待这些问题,并逐步解决;②深呼吸:深呼吸有助于全身肌肉的放松,有助于5-羟色胺神经递质的释放,其可让人产生愉悦情绪,有效调节情绪、精力及记忆力。③信任的朋友沟通倾诉:当遇到情绪障碍或纠结于某些问题时,可与信任的朋友沟通交流,倾诉压力的来源、内心想法,与朋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实现缓解负面情绪的目的。④辨证思维:思维习惯是后天培养、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凡事均有两面性,当遇到问题时,潜意识当中试着向好的一面去着想,不要陷入坏的一面中,用辨证思维的方式客观或略有倾向好的一面思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后SAS(46.38±7.29分vs52.33±8.16分)及SDS评分(49.57±7.86分vs55.21±8.64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
3 小 结
总之,产后心理护理的重点应协同家属保持其愉快的心情,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由于高龄产妇产后心理特征表现不一,护理人员应结合其心理特点给予对应的心理支持治疗,以预防或缓解产后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