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农业技术类期刊转型升级的发展研究

2019-02-11姚金霞陈燕英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1期
关键词:技术类期刊数字化

□王 利 姚金霞 郭 鹏 陈 进 陈燕英/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农业学术交流、科技产品宣传和推广的重要媒介——农业技术类期刊,在推广农业技术、宣传农业设备、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和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受全媒体产品业态、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的冲击,农业技术类传统纸媒期刊的影响力受到很大冲击。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互联网时代农业技术期刊的发展作进一步研究。

1 传统农业技术类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读者数量减少,期刊发行量下降,传统办刊发展模式受困

农业技术类期刊服务于广大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技术推广者。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技术类出版物的传统订户逐步减少,读者数量严重下降。随着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方式逐渐被诱导并发生变化。传统小而全、多而杂的办刊内容和模式已满足不了现代读者的需求,他们更需要获取碎片化、移动化、互动化、深度化、视频化的内容。

1.2 内部业务的萎缩、外部竞争的加入,广告业务受到冲击

发行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农业技术类刊物的广告收益;受经济走势大环境的影响,农业企业在投放期刊广告上变得更加谨慎,也导致期刊的广告收益降低。另外,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农业电商平台,自行在线上进行产品宣传,分走了传统纸媒期刊部分广告收益。伴随线下农产品经销商直接进军电商、农业传媒和门户网站合力打造农资电商,互联网广告冲击平面广告,传统农业技术类期刊遭遇了极大的外部竞争。

1.3 期刊内容质量下降,同质化现象严重

受市场盲目性和商业驱利性影响,农业技术类期刊之间从栏题设置到内容,从版式设计到出版形式,跟风、复制等恶性竞争行为屡见不鲜,有些出版社甚至通过改变出刊周期将双月刊变为月刊、月刊变为半月刊,增加页码而价格不变等途径,守住发行量。如果不改变办刊模式,透发新思路,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期刊缺乏特色,不利于品牌打造,甚至将会影响到整个农业技术类出版产业的长久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数字出版是目前各类出版机构正积极尝试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有利于促进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升级。因此,农业技术类期刊走数字出版、全媒体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行业内一些机构尝试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平台,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来延续和拓展传统农业技术类出版物的功能,但受发展水平、硬件配套、政策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数字化出版时间滞后

数字期刊具有及时、准确、广泛传播的特征。尽管一些出版机构通过与大型期刊数据库合作,实现了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但在数字化刊物面世之前,文章还需要经过排版、制作、全文上网等工作环节,一般数字化刊物会晚于传统纸媒期刊面世,这就导致信息传递滞后,不利于及时、高效地普及前沿资讯、开展学术交流[1]。因此,实现农业技术类期刊编辑与大型期刊数据库的高效对接,将是实现农业技术类期刊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之一。

2.2 编辑人才缺失

人才是产业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编辑和技术人员业务硬、水平高,才能保证农业技术类作品的高质量。但目前,许多传统期刊均面临一人多职、人才缺失,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和网络平台发布人员留不住、培养难的严峻问题。其中,兼职的编辑人员大多缺乏互联网思维以及相关的网络运营知识,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期刊数字出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3 存在侵权现象

互联网技术及各类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资源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这就加大了侵权风险。而且,我国数字期刊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与数字期刊发展速度并不匹配;公开的网络信息资源数据与版权保护间的界限模棱两可。尤其是农业技术类期刊,如果不及时对数字期刊版权加以合法保护,将会打击出版机构的热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普及,影响农业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急需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开发,建立健全保护数字期刊版权的法律体系。

2.4 新媒体发展缓慢

尽管农业技术类期刊运用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出版,但专业的数字期刊平台仍然十分缺乏。部分期刊虽已建有微信平台,但大多数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内容推送渠道,公众微信平台后台管理中的开发模式和编辑模式的接口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维护,微媒体的应用价值还没有真正体现。农业技术类期刊中,新媒体联合运营模式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受技术和基础设备的限制,数字化出版缺乏系统性周期性维护、原创性讯息少、缺乏读者互动环节,不能满足精准、深层次信息推送服务的需求。

3 策略

3.1 提升编辑素质,转变编辑角色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期刊同质化及电商不断涌入的形势,农业技术类期刊要想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编辑队伍一方面应当从提升自身素质抓起,加强编辑团队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转变角色定位,从单一“期刊人”向复合型“传媒人”转变。以移动、社交、视频为增长点,通过精准传播,实现农业技术类出版物的移动化(实时+直播)、个性化(定制+智能匹配)、娱乐化(互动+社群+服务)、视频化(形象+场景体验)。将纸质的内容、视频、音频有机融合,让现代读者群体获得完美的阅读体验。

3.2 加强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转变

探索和推进农业技术类期刊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一体化的内容生产平台,推动内容生产向实时生产、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实现内容生产模式的提档升级。

3.3 推进期刊编辑与期刊大数据库对接

农业技术类期刊出版机构应积极采用新型网络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出版流程。可以通过搭建集读、编、审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稿件的获取、存储、文字校对、扫红查重、专家审稿、文章阅读、共享等网络智能化服务功能,不仅有利于节省作者投稿时间、提高投稿成功率,还为编辑进行更深层次的选题策划与组稿提供便捷途径,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类期刊编辑与大型期刊数据库的高效对接。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代数字化出版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业技术类期刊,不仅需要编辑具备选择稿件、辨别稿件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了解农业技术、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求编辑懂得如何熟练使用排版软件、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以及熟悉日常网络的维护流程。为了适应新时期出版新业态,急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新聘编辑时,既要考察其基本的编辑业务能力,还要考察其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维护等能力;对已聘任的编辑应定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确保编辑人员紧跟时代发展需求。

3.5 基于现有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增值服务

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期刊来说,不仅是内容推送渠道,还可以通过对其相关功能的选择与开发,实现读者资源的发掘,达到将传统期刊媒体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拓展的目的。因此,可以基于大数据平台,在充分了解已有读者群体以及潜在读者需求的情况下,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微信公众号有针对性地向目标读者提供相应农业技术内容和农业农村各类产品的推送服务;可以建立留言板、讨论平台,充分调动读者的互动积极性,在互动中服务,在服务中充分贯彻国家农业新政策,不断增强读者的参与度、关注度和满意度;还可以增设农技专家服务平台,为农业技术缺口帮扶单位和读者提供高效、实时、便捷的咨询服务。

3.6 正确看待纸媒的作用,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

出版工作的本质是为读者选择具体的阅读内容。农业技术类期刊无论是纸媒还是数字化新媒体,对农业技术的科普和宣传作用均不可忽视。据调查,目前的阅读群体中,尤其在边缘贫困地区,还有大部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工作者,受基础条件的限制、接受新媒体能力有限以及数字化阅读设备缺乏的影响,他们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时,仍旧以图书、期刊等传统纸媒方式为主,因此,纸媒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坚决杜绝“纸媒已死、社会已不再需要纸媒”的一刀切、一边倒思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期刊数字化、全媒体融合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因此,应当积极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全媒体技术[2-3],加强编辑出版结构化加工制作、资源知识化管理、数字版权维护、数字印刷;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型应用终端;顺应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积极打造多终端传播的农业技术类出版产品,满足农业管理者、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生产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以新技术引领农业技术类期刊多种出版方式的融合发展,驱动农业技术类期刊发展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技术类期刊数字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期刊问答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技术类工程项目营销策略研究
技术类档案的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