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 雌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19-02-11苏文文
苏文文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检验科,山东 淄博 255400)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是常见妇科疾病,主要是由卵巢功能衰退造成机体内分泌紊乱而导致,临床症状为持续性较长且间隔时间短的出血现象[1]。米非司酮可以有效的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但当前国内外米非司酮的使用剂量方面一直没有明确定量。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DUB患者雌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DUB患者70例临床资料,根据米非司酮剂量不同分为A组(6.25 mg/d,35例)、B组(12.5 mg/d,35例)。A组年龄41~55岁,平均(46.83±1.56)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4.13±0.95)个月。B组年龄40~56岁,平均(47.00±2.22)岁;病程4~11个月,平均病程(5.18±0.88)个月。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DUB诊断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研究者;病历资料完全者。排除标准:严重药物过敏者;其他不符合条件者。
1.3 方法
两组均进行刮宫诊断、抗凝输血、抗炎抗感染治疗并口服米非司酮(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A组口服米非司酮6.25 mg/次,1次/d;B组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
1.4 评价指标
(1)雌激素水平:治疗3个月后,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2组雌二醇(E2)、孕酮(P)与促卵泡生成素(FSH)等雌激素水平。(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乏力、头晕、恶心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雌激素水平
治疗后,B组E2、P、FSH雌激素水平分别为(156.14±38.55)pmol/L、(15.51±0.29)pmol/L,(10.12±3.05)IU/L均低于A组(198.31±30.69)、(16.97±0.34)、(12.61±3.66)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3、19.329、3.092,P=0.000、0.000、0.002)。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B组乏力1例、总发生率为2.86%(1/35);A组乏力3例、头晕2例、恶心1例,总发生率17.14%(6/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40,P=0.111)。
3 讨 论
DUB是妇女绝经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一段过渡时期,DUB致病机制为卵巢功能衰退,卵巢大大降低了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能力。排卵系统出现异常,卵泡正常发育但是却不排卵,体内孕激素数量急剧减少,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作用出现不规则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并且诊刮后检查子宫内膜也呈现内膜增生过长等病理性结果。因此,进行DUB治疗的关键在于进行子宫内膜修复、消炎止血,诱导患者进入绝经期。
米非司酮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孕激素拮抗剂,能够延缓或者减弱内膜腺体分泌活性,也可有效地起到收缩子宫内膜,起到消炎止血、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等作用。米非司酮能加速子宫腺上皮细胞死亡,并抑制内膜腺上皮增生,继而减少子宫内膜的供血量,最终控制子宫出血。研究表明,DUB时期,卵巢内仅剩下少许参与卵泡,下丘脑 -垂体的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大大减弱,运用米非司酮治疗可降低患者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情况,抑制子宫内膜的发育,且对下丘脑、垂体产生作用,影响机体内E2、P、FSH水平的产生和释放进程。本研究中,B组治疗后E2、P、FSH水平低于A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高剂量的米非司酮能有效降低DUB患者雌激素水平,不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将高剂量米非司酮用于DUB患者治疗中,可以降低雌激素水平,不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