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谢组学在肌少症研究中的相关应用

2019-02-11

实用老年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肌少症腓肠肌组学

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WGSOP)于2010 年将肌少症定义为“一种以进行性骨骼肌肌量和肌力广泛损失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的综合征”[1]。国外大量研究显示: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20%,且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3]。预计到 2050 年,全球老年肌少症病人将超过 2 亿[1]。到目前为止,肌少症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肌肉质量的测定、肌肉强度的评定及肌肉功能的评估[4-5]。但肌少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无法被及时认识到,且测定、分析及评估过程复杂,主观影响较大,肌少症的诊断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探明新的肌少症简易诊断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飞速兴起的一门学科,通过单独或联合应用包括核磁共振(NMR)、质谱 (MS) 和多种色谱在内的多种分析化学技术,可以对生物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分子量<1000)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而研究生物体在外界环境刺激、病理生理变化及自身基因突变作用下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谱的变化。目前,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本文旨在阐述代谢组学在肌少症研究中的进展。

1 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

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相平行的“代谢组”,是由生物系统合成的一组代谢物。代谢物是细胞调节过程的最终产物,处于生物系统生化活动的末端,其水平可以体现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的变化对生物系统的调控。代谢组学研究流程包括:纳入研究对象、采集和预处理样本、提取和分离代谢产物、检测代谢产物、分析原始数据、采用生物信息解析等。

1.1 生物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代谢组学常用的生物样品主要以体液、组织为主,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肌肉组织等,采集样本时需考虑时间、部位、种类、样品群体、性别、年龄、地域等影响因素。体液样本预处理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方法,其目的在于去除可能影响结果分析的杂质,对代谢组学后期的分析意义重大。

1.2 代谢组学仪器分析技术 代谢物的检测依赖于各种分析化学技术,其中MS技术与NMR技术应用最广泛。MS技术特异性及分辨率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可同时对多个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但样品预处理复杂,且在检测过程中难以避免代谢物的损失。MS技术常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技术联用,适用于复杂体系中代谢产物结构的鉴定。NMR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技术,采集样本后可不经预处理直接进样,并具备很好的定性能力。但其灵敏度较MS低,难以保证定量分析的精准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其集NMR的高分离度、高通量及MS的高灵敏度、专属性于一体,使最终得出的代谢物轮廓信息更全面、更完善,也使各分析技术互相验证结果,进而达到优势互补。

1.3 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单变量、多变量2种分析方法[6]。单变量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代谢产物间的差异。多变量分析法可实现不同样本间的聚类描述、原始变量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等。

2 代谢组学在肌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共识的肌少症发病原因包括肌肉蛋白质净合成减少、骨骼肌纤维数量下降、细胞氧化损伤及修复受损。肌少症的诊断使用较多的是 EWGSOP 推荐的肌少症筛查策略[1],包括肌肉质量(简称“肌量”)减少、肌肉力量(简称“肌力”)下降及躯体功能减退。其中,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肌量(ASM)/身高2] 低于同种族同性别的年轻健康成人2 个标准差(SD)即为肌量减少,肌力以握力(HGS)为测定指标,躯体功能以寻常步速为测量指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肌少症相关的肌量及肌力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虑到正常人25岁开始肌肉纤维的体积和质量开始损失[7],为了提供早期代谢标志物,研究者们将相关年轻人群也纳入了研究范围[8],经综合、反复检测,发现了与肌少症相关的新型代谢物及代谢途径。

2.1 氨基酸代谢 大量研究表明,氨基酸可以有效刺激年轻和老年肌肉蛋白质的合成[9-11]。研究者在老化的腓肠肌中测量到20种经典蛋白原氨基酸中的除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以外的16种氨基酸分解代谢明显增加,其分解的游离氨基酸代谢成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TCA)循环。在老年人腓肠肌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较成人活性更大[12],并且该途径可能在禁食状态下随着年龄增长而过度活跃。已被认为是肌肉损伤标志物的3-甲基组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在老年人腓肠肌中也被发现有所增多[1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和肌肉中游离脯氨酸-羟脯氨酸(胶原蛋白的一种二肽成分)、反式-4-羟基脯氨酸(胶原蛋白的一种氨基酸修饰)水平逐渐降低,反映了老化过程中胶原蛋白的更新减少和沉积、交联增加,导致了肌肉僵硬并降低了老年人的关节活动性。在尿液和肌肉中,C-糖基色氨酸[类似于羧甲基赖氨酸(CML)的非酶依赖性晚期糖基化产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在人群研究中,CML与老年人行走速度缓慢、HGS下降有关。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例如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非支链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被相继证实与肌量、肌力有一定相关性。肌肉组织富含的赖氨酸(一种必需氨基酸),其代谢产物哌啶酸可以刺激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加,促进赖氨酸对骨骼肌蛋白质转换的影响,与肌量和肌力呈正相关,但与年龄呈负相关,这些发现表明,哌啶酸可能是肌少症的潜在早期标志物[14]。

2.2 糖代谢[15-17]大量研究显示,老年骨骼肌中糖酵解代谢明显减少,包括糖酵解、糖原分解、戊糖磷酸途径中间体的累积。丙酮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但柠檬酸盐、琥珀酰肉碱(琥珀酰-CoA的替代标志物)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丙酮酸的累积表明,丙酮酸脱氢酶的表达或活性受到损害。有研究显示,丙酮酸脱氢酶和6-磷酸果糖-2-激酶/FBP磷酸酶表达的年龄相关性降低与肌量降低相关[18]。NAD是TCA循环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关键辅助因子,这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代谢组学特征一致,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中TCA循环和三磷酸腺苷(ATP)产生受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腓肠肌中包括富马酸盐、苹果酸盐、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在内的糖酵解中间体有所减少,但与果糖生成相关的山梨醇、几种戊糖磷酸途径中间体(核糖、核酮糖、核酮糖-5-磷酸和木酮糖-5-磷酸)、糖原中间体(麦芽四糖、麦芽三糖、麦芽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的葡萄糖代谢逐渐转向山梨糖醇和戊糖途径[19]。在血浆生物标志物中,1,5-脱水葡萄糖醇、2′-脱氧胞苷和焦谷氨酰胺与腓肠肌的代谢水平显著相关。

2.3 脂质代谢[20-25]脂肪可分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一步经β-氧化代谢。关于老年腓肠肌的研究显示:线粒体的异常可能会影响β-氧化,导致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已有动物及人体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不完全脂肪酸氧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实验证实,老年腓肠肌中甘油、甘油-3-磷酸盐、3-羟基丁酸盐、胆碱、甘油磷酸胆碱、棕榈油酸酯等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表明老年人脂肪分解增加但相关的组织摄取减少。关于老年人比目鱼肌的相关研究显示,可以改变细胞器膜脂质组学特征,使其适应衰老的多种甘油磷脂(GPL)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肉毒碱、低分子量酰基肉碱在两种肌肉中均随年龄的增长呈降低趋势。另外,肌细胞内的脂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脂滴的增加易形成脂肪浸润,进而造成游离脂肪酸的累积,这一过程与肌力呈负相关。

3 代谢组学对于肌少症探索的展望

肌少症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危害、对医疗健康体系带来的沉重负担已日益凸显,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实验室辅助检查、疾病分型与分期、治疗与预后尚在探索阶段,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肌少症并予以精准预防和治疗迫在眉睫。代谢组学以复杂生物化学网络的终端产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掌握个体或一群人生理状态的丰富信息,进而更综合地了解整个系统生物学[26]。相比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采样方便,技术通用,无需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可放大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化,在寻找疾病潜在生物标志物、探索发病机制、观察预测功能结果的生物转变方面独具优势[27]。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肌少症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但多数仅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存在的巨大差异,该学科本身较高的技术要求以及临床验证方面的难度,使其在肌少症的相关研究中仍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通过代谢组学发现肌少症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并进行有效的干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肌少症腓肠肌组学
肌少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影像组学在肾上腺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东莨菪碱中毒大鼠的代谢组学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康复训练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代谢组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