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创新行为相关理论模型综述
2019-02-11章雅青
韦 欣,章雅青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025)
护理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对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积极意义[1]。201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2]中明确提出,护理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是2020年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护士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群体,其创新行为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还是促进护理学科和医疗卫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3]。因此,近年来对于护士创新行为方面的研究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创新工作行为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管理学或组织行为学[4-5]。在早期研究中,护士创新行为的概念大多使用企业管理中对创新工作行为的定义。所以很多学者对于护士创新行为的研究都是以员工创新工作行为的相关研究为蓝本而进行的。现有的研究结果提示了对于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是各种理论、模型并没有都被引入护士创新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行为研究的理论与模型进行概括和综合,以期寻找合适的、可借鉴的理论框架结构对护士创新行为研究进行指导,进而为更加系统地开展护士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1 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1.1 护士创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护士创新行为受到心理幸福感[6]、市场导向[7]、工作环境[8]、自主学习能力[9]、成就动机[10]、组织承诺[11]、组织公平[12]、工作满意度[12-14]、护理组织氛围[15-18]、心理授权[19-21]、结构授权[22]、变革型领导风格[23-26]、目标导向[27]、心理资本[28-29]、组织支持感[30]、工作动机[17]、情 绪智 力[31]、核心 自 我 评 价[32]以 及 人 口 学 因 素[8-11,13-14,17,20,28-33]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2013年于丹等[11]的研究显示,护士组织承诺中的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与其个人创新行为呈正相关。东梅[17]的研究认为,护士创新行为与内在动机、工作环境、领导风格、任务特征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外在动机与护士创新行为无相关性。
1.2 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的特点 纵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单一视角,旨在揭示护士创新行为与一个或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或研究护士创新行为与相关变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而且有些研究也呈现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结果。人的行为在不同时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各种因素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可能是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目前国内对于护士创新行为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想要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借鉴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数据来验证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与关系。
2 护理领域可借鉴的创新行为理论
2.1 空间理论 张黎明等[34]在2006年的研究中,根据莱温的场动力理论[35]提出创新行为公式:Bi=f(Si),即创新行为Bi是创新空间Si的函数。该理论认为,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存在创新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就是创新空间。因此可得出创新行为公式的另一种形式:Bi=f(Pi·Ei)。Bi代表行为,Pi代表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Ei代表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创新主体Pi及创新环境Ei两者并非单独变量,而是互相依赖的变量,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空间Si。随着创新环境领域性的演化,创新主体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化规律,如技术创新主体基本经历了从个人、企业、国家到区域的演化历程[36],这表明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互动相关。创新环境可以理解为是实际影响创新行为的社会关系及自然关系的总和,创新空间可以看作是创新行为的动力场。创新动力这种行为向量来源于创新空间,是创新主体及创新环境两者相互作用而使得创新空间在稳态及准物态间扰动状态的结果。稳态并不是表示某种固定不变的事物或一种停滞状态,稳态的失调就会产生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并促使有机体通过适应性行为去获取新的平衡[37]。在创新空间内部,至少存在创新主体及创新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作用造成了创新空间系统性的稳态、准稳态间的扰动变化,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环境创造人,人改变环境”的社会发展观是一致的。因此根据空间理论与场动力理论,护士的创新行为可以被解释为护士在工作环境中,因为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工作稳态 (既原本对于护理工作的稳态),而护士为了适应工作环境的改变,需要进行创新行为来适应环境以获取平衡,并继续从事原有的护理工作。临床工作中往往需要护士在原本的时间内完成超过以往更多的护理工作量,同时还需要维持原有的护理质量,这就可能催生护士创新行为。这也解释了外部因素通过影响护士的内在因素,催生了护士的创新行为这一路径。即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护士的创新行为。
2.2 工作要求-控制模型 工作要求-控制模型(Job demand-control model,JDC)是另一种解释一般员工创新工作行为的理论模型。Karasek等[38]在1979年的研究中指出,工作要求会导致工作压力,而当工作控制增加时会减少工作要求的压力,并会激励个体学习。即当工作要求、工作控制都较高时,可以降低工作压力,激发员工学习和创新工作行为。Karasek和Theorell[39]在1990年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即高工作要求与高工作控制的情况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Janssen[40]在2000年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工作要求与创新工作行为呈正相关,并认为员工感知的组织公平(努力与报酬的公平性)是调节工作要求和创新工作行为的重要变量。此研究同时也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努力与奖赏公平感是认知的驱动机制,从而衍生出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创新行为的相关理论。陈浩[41]在2011年的研究中基于JDC模型证实了工作要求-控制与创新工作行为呈正相关,并认为组织支持对工作要求与创新工作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到目前为止,Karasek的JDC模型已应用于各种与幸福感和健康相关的变量研究中,相关变量包括健康相关变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2]和肌张力障碍[43]),一般幸福感相关的因素(如焦虑、抑郁[44]),工作幸福感相关变量(如工作满意度[45]、病假缺岗[46],和倦怠[47]等)。 相反,行为结局的研究相对较少被涉及。到目前为止,JDC模型已应用于工作相关的结局(如工作绩效[48])、健康相关的行为(如吸烟[49])、组织相关结果(如跳槽行为[50])以及社会行为的研究(如工作场所欺凌行为[51])。但很少被用于护士创新行为的研究中。就目前形势来说,护士的工作一直被认为是高工作要求的状态,而不同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控制有较大差别。较高职务或职位的护士可以拥有更高的工作控制权,而一些低年资的护士则无法拥有这些工作的控制权。因此工作控制与工作要求的相互制约作用也可能是护士创新行为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
2.3 社会交换理论 Blau[52]于1964年发表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SET)中指出,员工行为基于两种交换: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经济交换是指正式的、事先规定了雇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交易契约,是基于经济计算基础的;而社会交换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对方会公平对待自己的付出,因而会自觉做出角色外行为。在国外研究中,社会交换理论已被作为研究护士创新行为良好理论框架[6]。该理论认为,如果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投入额外努力去创新。对护士来说,创 新行为 被 视 为 自 主 行 为[53],而 Janssen[40]在2000年的研究中认为,护士将高强度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创新行为这一角色外的行为可以通过社会交换理论解释。Matthew等于2014年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释了组织公平以及工作满意度对澳洲护士创新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12]。
2.4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BP)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扫描文末二维码可了解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的最直接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计划行为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ishbein[54]在1963年提出的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TMA)。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并在1973年提出了理性行动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55]。 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直接影响行为意向。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 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56]。 1991 年 Ajzen 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57]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国内学者赵斌等[58]在2013年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对科技人员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因素构建中采用了扎根理论[59]进行三级编码。创新意愿模型的构建,可以将更多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且提供了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的关系路径 (扫描文末二维码可了解科技人员创新意愿模型示意图)。
2.5 相关理论间的关系 目前,JDC模型尚未用来研究护士的创新行为,但借助上述空间理论、场动力理论以及社会交换理论可很好地解释JDC模型中护士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工作要求(即外部因素)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状态,破坏了原有工作的稳态,而内在因素(满意度与工作控制)的提升又促进了护士的创新行为,以此来缓解高工作要求带来的负担与压力。护士将压力与负担转换为创新行为的过程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体现。在计划行为中,内生行为态度与内部控制力可以在场动力理论中被解释为内在因素,而外生态度和外部控制力则可被解释为外部因素,同时主观范式则可被用来补充创新意愿的其他影响因素。
3 小结
目前,国内对于护士创新行为的研究仅涉及到莱温的场动力理论[35]。而国外研究则更多运用了JDC模型与SET理论。今后的研究可以通过对模型与理论的借鉴和研究数据的验证,形成类似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的因素结构,从而为更加系统地研究护士创新行为作出贡献。而护士创新行为成果又可以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优化护理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士工作满意度,最终达成我国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