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2-11郭爽
郭 爽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压痛、肿块等,肌瘤严重者可能出现不孕症,极易对女性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清晰显示出子宫肌瘤体积、血管血液供应等变化,准确判断治疗效果,需要采用安全、图像质量高的影像学技术,动态反馈子宫肌瘤变化,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方法[1]。本次选取51例子宫肌瘤患者,观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2月本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51例,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39.85±5.16)岁;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7例、单发子宫肌瘤44例。所有患者在肌瘤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进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体方法:应用螺旋CT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VCT610落地式)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层间距为2.5 mm、层厚5 mm、165 MAS、120 KVP,待定位片扫描和平扫完成后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选用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度控制在2.5~4 ml/s,注射量为80~120 ml,平衡期延迟时间控制在120~180 s、门脉期延迟时间控制在60~70 s、动脉期延迟时间控制在20~28 s,增强扫描完成后需将图像传送至CT工作站,将平扫、平衡期、门脉期、动脉期扫描图像调整至同一视面、层面,以相邻正常子宫肌层CT影像为标准,确定病灶密度、体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整理,t检验计量资料,行(±s)表示,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 果
51例(58枚)子宫肌瘤患者中经平扫显示有13例实性肿块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密度均匀;2例存在小片状液性低密度影;1例存在钙化,且病灶内存在小点状高密度影。三期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共显示50枚肌瘤为实性肿块显著增强,边缘清晰,比子宫肌层CT值高10~36 HU,其中3枚存在假包膜,且肿块内有低密度坏死区、高密度钙化无强化;门脉期显示45枚肌瘤与动脉期相似,1例实性肿块增强情况和正常子宫无明显差异;延迟期显示29枚中有25枚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影,低于正常子宫肌层CT值4~15HU,其余4枚呈稍高密度影,并有10例存在假包膜。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显示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肌层强化存在时间差,与正常子宫肌层相比,子宫肌瘤强化早,且瘤体内血流参数、舒张期血流、低阻中速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外周阻力降低。同时治疗前子宫肌瘤直径1.5~6.7cm,均值(3.29±0.86)cm,治疗后子宫肌瘤直径0.3~3.5cm,均值(1.58±0.41)cm,治疗前后直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69,P=0.000)。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疾病,多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肌瘤形成原因与雌激素存在密切关系,肌瘤形成后通常伴随着下腹疼痛、月经不调、阴道出血、腹部压痛、肿块等症状,肌瘤严重者极易出现不孕症,进而对女性身心健康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2],为了有效减轻子宫肌瘤对人体的损伤,保障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采用图像质量高、安全的检查手段,实时显示子宫肌瘤的变化,而螺旋CT多期增强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技术,可以通过平扫、三期(平衡期、门脉期、动脉期)增强扫描,动态表现出子宫肌瘤大小、血管血液供应、子宫肌层等情况,同时可准确判断子宫肌瘤与正常子宫肌层之间的差异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且各期扫描相互配合,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治有效准确率[3]。实验结果显示,平衡期、门脉期、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现出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且子宫肌瘤与正常子宫肌层相比存在时间差,强化早,瘤体内血流参数、舒张期血流、低阻中速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外周阻力降低,治疗前后子宫肌瘤直径比较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子宫肌瘤治疗中,能清晰显示出子宫肌瘤血管血液供应、大小、肌层等变化,可准确判断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