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2019-02-11张丽
张 丽
(黑龙江省海伦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绥化 152300)
为了分析针对妇科临床手术治疗工作来说,腹腔镜该项手术治疗技术实际应用价值,本次临床观察实验研究择取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妇科所收治需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10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针对一些病患实施腹腔镜下临床手术治疗路径,以下为本次临床观察研究的结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择取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妇科所收治需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10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常规组,病患年龄为23-45岁,平均年龄为(30.12±23.1)岁。病程为1.1-3.4年,平均的病程为(1.4±0.7);干预组,病患年龄为26-49岁,平均年龄为(30.23±2.43)岁。病程为1.1-2.6年,平均的病程为(1.2±0.4);病患与家属已知情并同意本次试验,均签署知情的同意书。两组病患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基本意义,具有着一定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开腹临床手术治疗路径,即为在对病患实施硬膜外部麻醉之后,行传统的开腹临床手术治疗。干预组,则实施腹腔镜下临床手术治疗路径,以下为具体操作:待全身麻醉完毕达到一定麻醉效果后,需取病患仰卧位,对腹部做好常规消毒处理,切口处于病患脐伦的下缘位置,纵向切开1 cm长度切开,行气腹针穿刺,注入CO2并逐渐形成气腹,实际压力需控制于13-15 mmHg左右,择选10 mm套管针直径缓缓插入,导入腹腔镜,结合病患上腹部实际情况,将病患调整至头低脚高体位;把直径为5 mm套管针,缓缓置入至病患左下腹部;第2个套管针已置入完成后,需取直径为10 mm套管针,缓缓置入至病患脐部与左下腹部中间位置;待第3个套管针已置入完成后,需取直径为5 mm套管针,缓缓置入至病患右下侧腹部位置;双极电凝,输出功率为40-45 W范围。而后,结合病患所属疾病类型,行具体的临床手术治疗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患各项临床指标评分情况。
1.4 统计法
本次实验所用系统软件为专业的spss 20.0统计学系统软件。资料计数检验分析法为x2,计量资料检验计算法为t值检验法。若P<0.05,则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差异性。
2 研究结果
通过对两组病患各项临床指标评分数据做出对比,可以得出常规组病患手术治疗期间各项临床指标评分结果为:术中输液的时间指标(3.24±0.66)d、术中出血指标(125.79±103.22)ml、术后的发热率即为16%(8/50)、住院时间指标(8.66±3.02)d;干预组病患手术治疗期间各项临床指标评分结果为:术中输液的时间指标(1.24±0.26)d、术中出血指标(25.69±23.22)ml、术后的发热率指标即为2%(1/50)、住院时间指标(3.66±2.02)d。由此即可表明,相比较于常规组,干预组病患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均略占据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3 讨论
伴随着国内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各项手术治疗技术也呈良好的发展趋势。腹腔镜,是妇科临床上目前较为先进的一项手术治疗技术,它相比较于常规的开腹临床手术治疗来说,具有着术中较少出血量、小创伤、快速恢复等技术优势,深受广大病患及妇科临床医师所青睐,故被妇科临床上所普遍应用,临床应用效果也相对较为理想化[1-3]。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与常规开腹临床手术治疗路径相比,实施腹腔镜下临床手术治疗路径后,病患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均略占据一定临床优势。这就更足以表明,对于妇科临床手术治疗来说,腹腔镜下临床手术治疗路径,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值得在妇科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