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播大豆荚而不实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
2019-02-10华方静张鲲曹鹏鹏王乐政高凤菊王春雨
华方静 张鲲 曹鹏鹏 王乐政 高凤菊 王春雨
摘要:大豆荚而不实在黄淮海流域普遍发生,且呈逐年加重趋势,给农业生产以及育种研究带来较大损失,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黄淮海流域大豆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豆荚而不实的发生既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又与植株生长状况、水肥供给、环境因子及病虫危害有密切联系。从夏播大豆的秕荚率遗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气象因素及病虫危害方面分析了大豆荚而不实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以期对大豆荚而不实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综合防控措施的优化提供参考信息,并为抗病抗虫品种的培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豆;荚而不实;影响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9)12-0156-07
Abstract Podding without pea in soybean is common in the Huang-Huai-Hai basin, and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It has brought great losse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research, and the preventing and control situation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so it should be solved urgently. The occurrence of podding without pea in soybean relates to not only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eties, but also the overall growth of plants, water and fertilizer supplim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podding without pea in summer soybea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etic factors, cropping system, cultivation measures, environmental factors,insect pests and disea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 The conclusion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podding without pea in soybean production,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breeding of disease-resistant and insect-resistant varieties.
Keywords Soybean; Podding without pea; Influence fact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
黄淮海夏大豆产区是我国大豆的第二主产区,也是高蛋白大豆优势产区,在我国大豆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近年来,大豆荚而不实在黄淮海流域普遍发生,已成为大豆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大豆荚而不实表现为两种类型[3]:一是“症青”型,即大豆成熟时,叶片、茎秆、豆荚保持浓绿,叶片不变黄不脱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花荚脱落率高,少荚少籽或无荚无籽;二是早衰型,即植株生长衰弱,株型矮小,叶片薄而黄,分枝少而短,植株少荚秕籽或无荚无籽,表现营养生长不良。荚而不实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轻则减产20%~40%,重则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4],同时也给大豆育种研究带来较大损失[5]。较多的花荚和充实饱满的籽粒是大豆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基于此,前人在防止大豆荚而不实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从夏播大豆的秕荚率遗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气象因素及病虫危害方面分析大豆荚而不实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以期为生产中防控大豆荚而不实、提高大豆产量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大豆荚而不实的影响因素
1.1 基因型遗传差异
大豆荚而不实主要特征是存在浓绿的秕荚,通常以秕荚率为指标分析不同品种荚而不实的遗传差异。从品种特征特性来看,不同品种间秕荚率差异显著[4,6],偏晚熟或综合抗性较差的品种容易出现秕粒、空粒现象[3]。张慎舉等[7]研究发现,不同大豆品种的秕荚率,无限结荚习性品种高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分枝结荚型品种高于主茎结荚型品种,小粒品种高于大粒品种。赵爱莉等[8]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生育阶段的遗传差异与秕荚率的关系,发现大豆秕荚率与开花、结荚、鼓粒及出苗至成熟各阶段生育日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认为在育种上可将开花、结荚、鼓粒各生育阶段的生育日数作为选择低秕荚率大豆种质的重要指标。郭建秋等[9]利用3个杂交组合4个世代的不同群体,研究了大豆秕荚率的遗传特性,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3个杂交群体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秕荚率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其广义遗传力为70.82%~95.31%;秕荚率的遗传受1~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很低,主要由多基因控制;秕荚率为数量性状,在育种上可采用聚合回交及轮回选择等方法选择低秕荚率种质。杨梦园等[10]研究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均对大豆秕荚率有极显著影响,秕荚率的广义遗传力(54.55%)位于中等水平,并与单株秕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正相关,同时筛选出可用于大豆秕荚率遗传改良的优良种质。
1.2 栽培措施
大豆荚而不实不仅受遗传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因素及其互作效应影响。种植制度、种植密度、肥水管理以及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均对荚而不实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大豆重茬种植“症青”株率是正茬种植的31倍,两者差异极显著[11];在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夏大豆迎茬种植1~4年,单株秕荚率增加8.8%~35.3%,迎茬年限与单株秕荚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迎茬种植每增加1年,单株秕荚率约增加8.8%[12]。大豆花荚由所在部位叶片提供养分,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田间小气候变劣,中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削弱,有机物质生产减少、分配失调,花荚因不能获得充足的养分而脱落或形成秕荚[13-16]。
养分管理对改善大豆荚而不实也至关重要。氮肥施用过多,而磷肥用量不足,会使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无机氮增多,抑制根瘤生长、固氮能力降低,造成苗期徒长,即使开花结荚,也因干物质积累、转运减少,而导致鼓粒困难,荚而不实[17]。硼能促进籽粒的形成,土壤缺硼也可诱发大豆荚而不实。张慎举等[7]研究表明,土壤有效硼含量与大豆单株秕荚率呈显著负相关;但也有研究发现,叶面喷施硼酸对大豆“症青”株率、秕荚率没有显著影响,缺硼可能不是多数大豆品种发生“症青”的主要原因[18]。氮磷钾硼平衡施用,施肥比例为1∶2∶1.7∶0.1,大豆荚而不实发生株率可控制在10%以下,单株空荚发生率在5%以下[12]。
干旱胁迫可使植株水势下降,光合作用减弱,根系发育及养分吸收受阻,严重抑制植株生长。大豆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均能造成空秕荚率增加[19]。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需水临界期,土壤持水量一般在80%左右时才能保证大豆正常的开花结荚,如果该阶段干旱又不能及时浇水,会造成生殖生长迟缓,后期贪青晚熟,落花、落荚或秕荚不实。如果降雨过多,形成内涝,也会造成开花不鼓粒现象[16,17]。
适宜的化学调控可使大豆植株茎秆粗壮,增强抗倒能力,秕荚率降低,单株荚数、粒数、粒重显著增加,进而促进高产[20]。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引发“症青”[13]。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多效唑、烯效唑、亚硫酸氢钠、784-1、ABT生根粉5号及三十烷醇等。李培庆等[21]研究表明,多效唑能调节大豆植株体内碳氮代谢,促进根瘤形成,增加伤流量,提高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的效价,而使株高降低、秕荚率减少。但喷施多效唑过重,会使结荚部位降低,茎秆变细,节间、分枝缩短,分枝数增多,叶片变黑变厚,晚熟或早衰,秕荚数增多,结实率低而减产;在初花前9天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可使大豆减产34.4%[22]。李伟华等[23]应用784-1、烯效唑、增产灵、亚硫酸氢钠、ABT生根粉5号及三十烷醇共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大豆荚而不实,结果表明大豆单株空荚发生率降低7.7%~45.6%,单株粒重提高1.2~2.7 g,其中三十烷醇、784-1和ABT生根粉5号3种调节剂,既能有效减少大豆荚而不实又可显著增产。研究发现[7],大豆用100 mg/kg亚硫酸氢钠溶液处理后,呼吸强度降低29.8%,光合强度提高14.8%,单株空秕荚率下降13.5%,单株粒重增加5.1 g;用ABT生根粉5号、三十烷醇和784-1处理后,大豆根瘤数增加14.8%~24.7%,固氮酶活性提高29.4%~35.6%,叶绿素含量提高20.5%~24.9%,光合速率提高12.8%~31.6%,单株空秕荚率下降16.7%~32.5%,增产10.7%~15.5%。另有研究发现,在大豆开花结荚期多次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造成植株后期营养过剩,基部重新长出花蕾,开花结荚,后期遇低温,而形成秕荚[24]。
1.3 气象因子
大豆属喜温短日照作物,湿润的气候、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大豆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25]。光照、温度及降雨等气象因子对大豆荚而不实的影响较大[26]。由于大豆对光照反应敏感,若在开花期遇到光照不足(在6 500~8 000 lx以下)的阴雨天气,光合产物下降,呼吸消耗加剧,花荚会因营养不良而脱落[3],或荚而不实。
大豆开花结荚期最适温度为20~25℃,超过35℃雄蕊就会死亡,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会造成大豆不开花或少开花,或只开花不结实;如果高温(﹥30℃)时间过长,植株则呼吸过旺,干物质积累减少,大豆开花授粉受阻,胚珠败育,形成秕荚[27,28]。鼓粒成熟期的适宜温度为19~23℃,﹤18℃鼓粒不佳,﹤15℃灌浆速度明显下降,籽粒因不能正常鼓粒而秕荚[24]。
大豆开花期最适空气湿度为75%~85%,田间持水量为75%。适宜的降雨量能调适空气湿度和温度。降雨不足,空气湿度小,温度高,不利于大豆开花授粉;降雨过多,湿度过大,温度偏低,也不利于受粉。同时容易引发病虫害,不利于生长发育,而引起落花落荚[3],或荚而不实。相关研究表明,在夏大豆开花至结荚阶段,干旱或涝害都可能导致植株水分代谢失调,降低土壤中速效硼的释放和向根系扩散的速度,植株因营养不良,花荚大量脱落,空秕荚率增多,造成减产;歉收年大豆产量与开花结荚期降雨量呈显著正相關(r=0.6295*),与结荚鼓粒期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6270*)[7]。
1.4 病虫危害
病虫危害对大豆荚而不实也有较大影响。胞囊线虫病、病毒病危害大豆幼苗,可造成植株矮化,叶柄、节间缩短,叶皱缩退绿,开花推迟或逆转,后期形成青棵不实[17];夏秋季大豆发生病毒病,可使叶片皱缩、幼荚畸形不实;大豆受菌核病危害,则整株上的豆荚腐烂脱落,形成空棵而“症青”[24]。
红蜘蛛以成螨和若螨为害大豆叶片,受害大豆植株生长迟缓、矮化,叶卷缩、脱落,甚至光秆,叶面积减少,有机物质生产降低,落荚率、秕荚率增高。大豆蚜虫则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叶和嫩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汁液,受害大豆叶片卷缩,植株矮小,叶片脱落,落荚率高,秕荚多,百粒重下降[29]。豆秆黑潜蝇从苗期开始危害大豆,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及叶柄内蛀食,而形成弯曲的隧道。受害较轻的植株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减少,受害较重则造成大量枯心苗,从而导致植株死亡;成株期受害则导致豆荚显著减少,或形成秕荚、秕粒,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30]。
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不同蝽类害虫的短期危害即能显著影响豆荚生长(鲜重积累)。就持续危害程度而言,壁蝽、稻绿蝽和点蜂缘蝽显著重于苜蓿盲蝽和筛豆龟蝽[2]。其中,点蜂缘蝽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群集危害,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大豆汁液,导致花荚脱落或荚而不实;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31]。点蜂缘蝽已成为黄淮夏大豆产区蝽类害虫的优势种群[32],这可能是近年来黄淮地区因荚而不实所导致夏大豆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主要原因[24]。
2 大豆荚而不实的防控措施
2.1 选育和应用适宜品种
作物高产栽培中品种的增产贡献率约占30%。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当地生态条件、水肥条件、耕作制度及栽培水平等选用适宜品种,才能获得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33]。选好品种也是预防大豆结实不良的重要一环[34],从抵抗不良环境入手,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防止不正常落花的首选[35]。大豆具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13],从大豆荚而不實发生情况来看,中早熟品种较轻,晚熟品种较重;本地品种较轻,外地品种较重;抗性好的品种发生轻,抗性差的品种发生重。从间作情况看,耐阴品种较轻,不耐阴品种重[25]。一般来讲,开花早、花期较集中,灌浆速度较快的中、早熟品种应重点选用;常年种植区宜选用耐迎茬、抗旱性强的品种;对于间作区应选用耐阴好的品种。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对光照条件敏感,远距离引种应当十分谨慎。南种北引,长日照使大豆营养生长阶段延长,生殖生长阶段推迟,开花结荚晚或不开花结荚,发生“症青”现象;北种南引,短日照高气温使大豆提早开花结荚,由于营养生长阶段过短,造成植株矮小、结荚少,而大幅减产[36]。因此根据大豆生态适应性的不同,合理搭配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良特性,防止荚而不实,提高增产潜力[7]。
研究表明,大豆不同品种发生“症青”的严重程度不同,且品种间差异显著,说明“症青”的发生与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11,18],这为选择低秕荚率的抗“症青”种质提供可能。郭建秋等[9]研究认为,秕荚率的遗传主要受多基因控制,为数量性状,在育种上应采用聚合回交及轮回选择等方法选择低秕荚率种质。杨梦园等[10]研究显示,基因型和环境互作能够显著影响大豆秕荚率;通过相关性状对秕荚率进行选择的间接选择效率指数均小于1,表明对秕荚率的改良仍应以直接选择为主;筛选的低秕荚率种质黑农37、科丰53等可以直接应用于黄淮区大豆秕荚率的遗传改良。
2.2 耕作制度调整与密度选择
建立合理耕作制度,避免重迎茬种植。重迎茬使大豆胞囊线虫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加重,根系受害严重,水肥吸收能力下降[29];同时,大豆根瘤菌腐解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会抑制后茬大豆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15]。大豆连作2~3年后,产量能降低30%左右[4]。由此来看,种植大豆应进行合理轮作,可避免土壤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减少病虫草害,减轻豆荚空秕率[37],提高轮作周期中各种作物的产量[17],并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14]。一般采用3年或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尽量不重迎茬种植[16],最好每种植1年大豆换茬种植非豆类作物2年,有利于避免大豆只开花不结荚[15],减少荚而不实现象发生。研究表明,在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下,采用小麦→夏大豆—小麦→夏玉米,油菜→夏大豆—小麦→夏玉米,小麦→夏大豆—小麦→夏高粱,小麦→夏大豆—小麦→夏芝麻等轮作方式,较有利于控制大豆荚而不实的发生[7]。
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结构。以大豆开花初期及时封垄作为合理密植的判断标准[13],同时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的原则,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14],使得大豆个体和群体协调生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和光热资源,增加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提高群体生产能力,优化产量要素构成,实现大豆高产[33]。如果播量大、不间苗,可使单株生长环境恶化,造成大量花荚脱落和不实荚,严重影响产量提高。试验表明,行距扩大为40~50 cm,间苗后植株生长健壮,结荚均匀,一般可增产10%以上[26]。每公顷种植密度一般为(18.75~22.50)万株,相应的播种量为60~75 kg/hm2,行距40~50 cm,在两片对生单叶展开前进行间定苗,株距10~13 cm,可获得较理想的群体结构。
2.3 水肥管理
科学施肥,大豆生长发育营养均衡,可减少花荚脱落,防止“症青”发生。大豆施肥应根据其需肥特点,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条件、轮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合理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改一次基施或不施肥为基施与追施相结合,做到施足基肥、分期追施,缓速效肥并用[26]。据试验,在迎茬4年条件下,影响大豆产量的施肥因子依次为:磷﹥钾﹥氮﹥硼,氮、磷、钾、硼的最优施肥组合为N 7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27.5 kg/hm2、硼砂7.5 kg/hm2,相应的施肥比例为1∶2∶1.7∶0.1[12]。硼肥应早施,以拌种效果最好,单株空秕荚率减少10.2%,增产19%。苗期叶片50~70 mg/kg的含硼量可为大豆植株硼素临界指标。开花结荚期用0.1%~0.2%浓度的硼砂或硼酸溶液叶面喷施时,以连续喷施2~3次效果最好,单株空秕荚率比喷施1次时减少11.8%~12.5%,增产8.9%~10.1%[7]。另有研究表明,大豆结荚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协调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植株健壮,降低结荚高度,减少秕荚数,以喷施磷酸二氢钾4.5 kg/hm2增产效果最好,可比对照增产13%[38]。钼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形成与生长,使根瘤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固氮量提高,对大豆氮素代谢有重要作用;用50 kg水加钼酸铵20~25 g制成溶液,在大豆开花期喷溶液375~450 kg/hm2,可以有效防止大豆开花不结荚[15]。肥水过多容易引起旺长,在初花期喷施调环酸钙,可降低株高,防止花荚脱落,减少空秕率[14]。
大豆施肥按照“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和微肥”的原则,科学确定氮、磷、钾施肥量,合理增施硼、钼等微肥,做到平衡施肥。首先是增施基肥。基施腐植酸复合肥150~300 kg/hm2[14],或农家肥22 500~30 000 kg/hm2,对于土壤瘠薄和前茬施肥数量较少的田块,农家肥可以增加到30 000~45 000 kg/hm2,为大豆生长形成良好的环境[15]。其次是早施苗肥。如果幼苗瘦弱,可追施尿素60~90 kg/hm2、过磷酸钙120~150 kg/hm2,或大豆专用肥150 kg/hm2。三是追施花肥。在初花期适量追施大豆专用肥或复合肥,使大豆营养均衡,减少花荚脱落,防止“症青”发生,增产15%左右;土壤肥沃,植株生长健壮,应少追或不追氮肥,以防徒长;基肥施磷不足,补施过磷酸钙105~135 kg/hm2。四是补施粒肥。大豆结荚鼓粒期,进行叶面施肥,一般用尿素7.5 kg/hm2+硼钼复合微肥225 kg/hm2+磷酸二氢钾2.25 kg/hm2,對水600~750 kg/hm2,叶面均匀喷施2~3次,满足后期生长需要,促进籽粒灌浆,防止荚而不实,实现提质增效[13]。
根据大豆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防旱排涝,满足大豆对水分的需求,以减少花荚脱落或秕荚。播种前,墒情差应及时浇水造墒,保证适期播种,一播全苗;幼苗期,较少的土壤含水量能促进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作用,防止后期倒伏;分枝期,遇旱浇水,能促进植株生长,有利于花芽分化[39];花荚期,是大豆需水高峰期,土壤含水量80%左右最为适宜[4],当土壤含水量低于30%时,浇水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13]。据试验,大豆花荚期灌水,单株空秕荚率为10.6%,较不灌水下降29.5%,增产23.6%。与不灌水相比,豫豆14号结荚鼓粒期灌水,单株荚数增加11.5个,单株空秕荚率下降23.02%,百粒重增加2.5 g,单株粒重增加5.6 g[7]。因此,大豆花荚鼓粒期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灌溉防旱,以满足大豆鼓粒期对水分的需要,减少青棵不实。如遇阴雨连绵,田间排水不良,雨后造成积水的田块,要及时排水防涝。
2.4 化学调控与病虫害防治
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夏大豆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效应显著,明显改善形态性状,荚而不实显著减少,产量显著提高[40]。用三碘苯甲酸(2,3,5-三碘苯甲酸)45~75 g/hm2加小苏打150 g/hm2、或多效唑600 g/hm2或烯效唑150 mg/kg,均能有效防止大豆徒长和倒伏,减少花荚脱落,防止“症青”[26]。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应根据肥力状况、降雨多少、品种特性及使用时期灵活掌握。高肥水地块,雨水较多年份,或产量较高但抗倒性弱的品种,或前期长势旺、群体大、有徒长趋势的田块,可在大豆初花期进行化控防倒,用250 g/L缩节胺水剂3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施,或15%多效唑75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喷施;而对肥力较差的地块,雨水较少的年份,或抗倒性较强的品种,鼓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宝等叶面肥,可防植株早衰,降低秕荚率,增加粒重[13]。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要严格控制浓度和用量[3],特别是对大豆花前控旺,避免过多应用多效唑等控旺药剂,以防止用量过大影响花芽分化,致使无花无荚[4]。
郭建秋等[9]研究认为,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虫害,其中,点蜂缘蝽是造成大豆荚而不实的主要害虫[5,24,32]。在大豆花荚期用5 000倍液的3%阿维菌素乳油或2 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喷雾,可以有效防治点蜂缘蝽[30]。刘清丽[4]分析认为,病毒病发生加重,是大豆不结实的主要原因之一,选用无病或抗病种子可明显推迟大豆病毒病的发病盛期,降低发病程度;在苗期至开花期应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传毒介体蚜虫,可防止病毒病传播蔓延。张慎举等[12]研究表明,迎茬大豆种子包衣,根腐病病情指数降低15.8%,胞囊线虫病减少35.8%,大豆单株空荚发生率减少19.5%~23.8%,具有控制根部病虫危害和减轻荚而不实发生程度的多种效应,大豆增产9.8%~20.6%。由此看出,及时防治病虫害是降低大豆荚而不实的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要做好预测预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首先是选用抗病、抗虫的大豆品种,降低发病及危害程度。二是重视农业防治,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病害发生规律,采用轮作倒茬、冬前深耕、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等措施,减少越冬场所,降低翌年病虫害的发生基数。三是采用化学方法防治时,要对症用药,正确用药,安全用药[3],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治理。
3 深入研究大豆荚而不实的建议
综上,许多学者针对大豆荚而不实,主要从夏播大豆的秕荚率遗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气象因素、病虫危害等方面就其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豆荚而不实的发生既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又与植株生长状况、肥水供应、环境因子及病虫危害有密切联系。因此,对大豆荚而不实还需从内在机理及外部条件因素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3.1 明确导致大豆荚而不实发生又造成严重危害的靶标害虫。研究靶标害虫暴发危害的预测预报技术,建立预警技术体系;明确靶标害虫对大豆的危害及其经济阈值;探讨建立大豆靶标害虫综合治理的科学标准,建立一个可持续、绿色、高效的靶标害虫综合治理体系。
3.2 利用作物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结合大豆常规育种方法,选育抗靶标害虫的大豆品种。
3.3 研究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因子,氮、磷、钾等矿质营养及栽培措施对大豆荚而不实的生理影响机制,探明减少荚而不实的环境条件指标,提出减少荚而不实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
3.4 基于影响大豆荚而不实的温度、光照、水分等生态因子,建立准确有效的大豆荚而不实表型鉴定方法,通过多环境的QTL定位研究,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挖掘调控大豆荚而不实的有利基因和分子标记。
需要指出的是,减少大豆荚而不实的途径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充分认识其机理、挖掘减少大豆荚而不实的增产潜力,仍需人们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开发。
参 考 文 献:
[1] 王彩洁,李伟,张礼凤,等. 黄淮海地区近20年来育成大豆品种亲本分析[J]. 大豆科学,2018,37(4):503-510.
[2] 陈菊红,毕锐,黄佳敏,等. 不同蝽类危害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 大豆科学,2018,37(4):585-589.
[3] 康军科,王可珍,文定军,等. 大豆落花落荚及荚而不实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陕西农业科学,2007(4):100-101.
[4] 刘清丽. 大豆不结实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8(2):34-35.
[5] 高宇,史树森. 大豆“荚而不实”型“症青”与蝽类害虫危害的相关性及防控策略[J]. 大豆科学,2019,38(4):650-655.
[6] 盛德贤,滕建勋,牟方贵,等.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J]. 种子世界,2006(1):24-27.
[7] 张慎举,侯乐新. 大豆荚而不实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23-127.
[8] 赵爱莉,梁振富,王大秋,等. 大豆秕荚率与品种遗传差异及其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作物杂志,1994(4):17-19.
[9] 郭建秋,张向召,马雯,等. 夏大豆瘪荚率的遗传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2):50-53.
[10]杨梦园,高洁,张湘,等. 大豆秕荚率的遗传分析及低秕荚率种质的筛选[J]. 大豆科学,2019,38(1):7-15.
[11]郭建秋,马雯,李月霞,等. 重茬和品种差异对豫西夏大豆“症青”现象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2):59-62.
[12]张慎举,侯乐新. 迎茬夏大豆荚而不实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222-226.
[13]郭奎英,杨彩云. 大豆症青综合防治与高产栽培技术[J]. 大豆科技,2017(3):39-42.
[14]范华兵,王帅. 大豆不结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大豆科技,2018(6):34-36.
[15]周辉. 大豆开花不结荚的原因及预防[J]. 农业灾害研究,2012,2(7):35-37.
[16]葛化丽. 夏大豆花而不实的原因及防止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5):79-84.
[17]马威,张源. 大豆青棵不实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12,217.
[18]郭建秋,马雯,雷全奎,等. 黄淮海夏大豆“症青”现象发生原因初步探讨[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45-48,53.
[19]张慎举,侯乐新. 干旱胁迫条件下夏大豆荚而不实发生机理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5,20(5):61-63.
[20]馮慧民. 大豆良繁花荚脱落原因与预防措施[J]. 种子科技,2001(3):167.
[21]李培庆,张美凤,陈善坤. 大豆喷施多效唑的生理效应[J]. 中国油料,1993(2):29-31,42.
[22]刘健,张凤彩,马赛飞,等. 多效唑施用过量对大豆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06(6):32.
[23]李伟华,张慎举,侯乐新.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减轻夏大豆发生荚而不实的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6):349-352.
[24]李艳琴,王艳晓. 2010年舞阳县大豆症青荚少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7-118.
[25]雷全奎,郭建秋,杨小兰,等. 豫西夏大豆荚而不实的成因及预防[J]. 陕西农业科学,2010(2):103,116.
[26]李香芝. 大豆症青发生原因及对策[J]. 河北农业科学,2007,11(3):64-65.
[27]李卫东. 现代河南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8]张瑞岐,仲崇儒. 大豆栽培技术[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9]董全中. 大豆落荚瘪荚和粒重降低的原因与对策[J]. 农业科技通讯,2009(8):159-160.
[30]肖俊红,卫玲,刘博,等. 2018年晋南夏大豆大面积减产原因及防治方法[J]. 大豆科技,2019(1):35-37.
[31]肖俊红,刘博,杨海峰,等. 晋南夏大豆豆秆黑潜蝇防治技术研究简报[J]. 大豆科技,2016(1):21-24.
[32]谢皓,陈立军,韩俊,等. 大豆害虫点蜂缘蝽的危害特点与防治方法[J]. 大豆科技,2016(6):11-13.
[33]王永锋,黄华,裴桂英,等. 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策略[J]. 中国种业,2005(9):46-47.
[34]樊学广,田华星,王海燕,等. 两熟制模式地区夏播大豆结实不良原因及防治措施[J]. 中国种业,2019(5):59-60.
[35]赵双进,唐晓东,赵鑫,等. 大豆开花落花及时空分布的观察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8):1543-1554.
[36]郜秋华,庞国新,阚玉文,等. 大豆开花不结荚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2):66.
[37]牛建斌. 洛阳市夏大豆结荚不实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J]. 河南农业,2015(7):47.
[38]张玉红. 大豆结荚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研究初报[J]. 陕西农业科学,2010(4):29,56.
[39]董辉. 淮北地区大豆青棵不实原因浅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52,155.
[40]汪洋,张慎举,侯乐新. 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夏大豆荚而不实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33-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