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价值角度论缂丝的艺术特色
2019-02-10古长生方琴
古长生 方琴
[摘要]缂丝不仅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遗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缂丝这项织造技艺也被熟知,但有关缂丝的实际传承问题还没有解决,对缂丝的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也远远不够。本文从缂丝的历史变迁、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当代价值和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梳理,为缂丝在当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价值;历史发展;手工艺;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古长生(1963-),男,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方琴(1995-),女,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130012)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这首诗说的就是织中圣品——缂丝。缂丝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纯手工操作的丝织艺术品,同时也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种的精华,代表着丝绸工艺中的最高巅峰技艺,2009年9月28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庄绰《鸡肋篇》上卷也有谈到缂丝,写道:“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对缂丝的织造工艺的具体描述是:就像刀在丝绸上雕刻的样子,因而也称为“刻丝”。
一、从文化内涵层面探寻缂丝的历史文化
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显示,中国的缂丝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关缂丝的具体起源时间难以考证,如今对于缂丝的起源也存在不同的说法。据考古出土资料可知,缂丝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技术,之后在西汉时期才传人我国新疆地区,比如在新疆和田山普拉和楼兰出土的马人纹缂都具有明显的希腊风格。汉代开始从西方流人的缂毛织物在我国新疆地区流传百年,为后来的缂丝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载,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起源于叙利亚、埃及,后来经波斯、中亚,经帕米尔高原传人中国新疆。可以证明中国缂毛与西亚缂毛有着密切的联系。缂丝手工艺的原型其实是“缂毛”,不管是织造方法还是原料的运用两者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缂丝与缂毛的区别。缂丝与缂毛的原材料、出现时间有很大区别,缂毛是用动物的毛发为原料作为纬线织造的,主要原料是毛;而缂丝是用丝线织造的平纹织物。原料的不同也使得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区别:缂丝画面精细,而缂毛粗犷、厚重。“缂毛在公元前1000年就被西亚的叙利亚人创造,在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传人我国新疆地区,而缂丝则是出现在唐代(618-907年),时间相差1600多年。”
缂丝与缂毛的联系。缂丝在缂毛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融合。缂丝技法源于缂毛,如今缂丝中的勾、平缂等基本技法就是继承了缂毛的技法,而缂丝中的戗色技法则是在缂毛的技法上发展的。缂丝和缂毛的织造手法都是通经断纬,组织结构都是正反相同的特征。
隋唐时期,由于养蚕业的兴起,人们尝试用丝线代替羊毛,织造出比羊毛精细的织物,蚕丝类的缂丝才得以出现。唐朝的缂丝作品在图案方面没有太多复杂的花纹,主要都是几何形状,比如1973年在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出土了几何纹样缂丝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缂丝织物。唐代缂丝的技艺主要是“平缂”,缂丝作品主要以生活物品为主。由于唐朝强大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文化交流,导致统治阶级对物质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种要求下刺激了高档手工艺品的产生。高档手工艺品除了在工艺、材料、品种上有了快速发展,装饰纹样上也出现了东西方融合的文化现象。这个時期的缂丝工艺也随着文化的互相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为缂丝的新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宋朝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中写道:“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人居秦川为熟户者,女真破陕,悉徙之燕山、甘、凉、瓜、沙,旧皆有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唯居四郡外地者颇自为国,有君长。其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土多瑟瑟珠玉。……妇人类男子,白皙,著青衣,如中国道服然,以薄青纱幂首而见其面。其居秦川时,女未嫁者,先与汉人通。有生数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种类。媒约来议着,父母则日:吾女尝与某人某人昵。以多为胜,风俗皆然。其在燕者,皆久居业成。能以金相瑟瑟为首饰,如钗头形而曲一二寸,如古之异状。又善撼金线,相瑟瑟为珥及巾环。织熟锦、熟绩、注丝、线罗等物。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日赳丝,甚华丽。有善拱金线,别作一等背织花树,用粉缴,经岁则不佳,唯以打换达靼。”宋代不仅在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缂丝技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巅峰,宋朝时期的缂丝工艺和缂丝产品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了唐代的技术风格的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缂丝工艺手法。两宋时期社会文化氛围浓重、书法盛行,促使缂丝与绘画、书法结合并开创了纯艺术性的缂丝作品。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缂丝织物,主要分为实用性缂丝作品和观赏性缂丝作品。对于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宋代人来说,实用性缂丝作品的数量比观赏类的缂丝作品少,而观赏性作品主要集中在反映绘画作品、宗教图案、祝寿和祝贺升官等题材。不管是用于服饰、装裱或室内陈设,其工艺及纹样仍然保持唐时期的简约实用风格。比如现存最完整的缂丝作品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紫鸾雀谱》,这幅作品足够说明宋朝的缂丝工艺保持了唐代简单实用的风格。但是南宋时期受社会艺术文化氛围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以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绘画和书法作品为主的缂丝织物,更加灵活地把缂丝运用在书画作品的缂制装裱过程中。南宋缂丝在继承唐朝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色彩也不断丰富,南宋缂丝代表人物朱克柔的作品《莲塘乳鸭图》,就能从中看出南宋缂丝作品的画面生动、真实、细腻,颜色丰富的特点。据说宋徽宗十分喜爱缂丝艺术和绘画,尤其喜爱人物、花鸟、山水画,还让缂丝手工艺人把花鸟、山水制作成缂丝作品欣赏,由于帝王对缂丝的喜爱,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南宋的缂丝艺术发展。
元代的缂丝作品已经由宋朝时期欣赏性缂丝逐渐转化为实用性缂丝,而且相比于宋朝的实用性缂丝的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元代统治者为彰显高贵的地位,用缂丝织造龙袍。统治者忽必烈为蒙古族,有着蒙古族人热爱自由、豪放的民族特点,这点对缂丝的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元代的缂丝没有宋代的细腻,而是更加豪放。还有就是统治者信仰佛教,所以这个时期的缂丝作品题材有佛像、唐卡。这个时期的缂丝技法没有太多创新发展,元代崇尚金色,所以缂丝作品中开始参织金线,这也是元代缂丝的一大工艺特色。比如《纂组英华》就曾经记载过:“元代缂丝释迦牟尼佛轴,”其中,“释迦佛”的图像是用十种金色的丝线缂织,由此可见当时缂金工艺运用广泛。
明朝缂丝和元代缂丝生产中心都在苏州,缂丝的制作曾在明代初期被禁止,主要原因是明初统治者反对奢侈,缂丝在明代中期才开始逐渐兴盛。明朝人张习志为朱克柔的《缂丝牡丹》作题:“我圣祖见其似淫巧,是禁之,而人间乃为罕物矣”。宫廷认为缂丝有奢侈的坏习俗,但在苏州民间缂丝仍然在生产。明代中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冲击了传统观念,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商人购买大量的观赏性艺术品的同时,带动了艺术品的消费,进而推动了缂丝技艺的发展,为缂丝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清代表现佛教和道教题材的缂丝作品较明代日益增多,兼具实用性的屏风、铺垫、宫灯、荷包、扇套等缂丝作品种类也不断丰富。由于绘画、工艺美术及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清代的缂丝工艺不仅创造出了缂丝加丝毛混织等新品种,还出现了“三蓝缂丝”,即用深蓝、品蓝、月白3种颜色为退晕配色的装饰品种。”不只有宋代皇帝喜爱缂丝艺术,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十分欣赏缂丝艺术。乾隆年间,江南一带的缂丝已经被皇家垄断,皇室对缂丝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从清代宫廷缂丝作品的用途看,分为服饰型缂丝作品、宗教型缂丝作品和书画型缂丝作品。皇帝的服饰和朝臣们“官补”的关键部位都采用缂丝制作,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对服饰的要求是促进缂丝发展的客观因素。书画型缂丝作品在此时也达到了高度发展阶段,帝王对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是促进缂丝书画艺术发展的主观因素。
二、缂丝的艺术特色
(一)缂丝的工艺美感
缂丝与常见的宋锦、织锦、绸缎、刺绣有着明显的区别,刺绣是在整个面料上按照画的轮廓和彩色丝纳刺绣而成;织锦的图案也是织的,但是特点是不断纬,纬线是通幅的;而缂丝的技法是“通经断纬”。
缂丝的制作原理和工具都很简单,但是过程特别复杂、繁琐。织造缂丝的工具就是一台土木织机,织机上装有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手艺人坐在木机前,在丝线上画稿子,不停的更换梭子,按照画稿的需要调整颜色和梭子的大小。缂丝织物最大的特点是“通经断纬”,这一点也于其他的织物不同,缂丝的纬线不是一个梭子到头,而是在一定范围的纹样轮廓里面来回往复缂织。缂织织物时对经线和纬线的要求不同,需要经线绷紧,而纬线尽量疏松,这样缂丝的纬线就可以完全地覆盖在经线上,经线不会暴露,缂丝的颜色全部是靠纬线来表现。依照画稿设计的需要,以不同的色线作为纬线,使其往返于经线之间,不同色彩织制的图形不同,缂丝的基本特点是不仅能变换上百种色彩,织物的图案、花纹还不分正反面。
缂丝的织造技法主要有:“结、平缂、掼、勾边线、戗色、搭梭、盘梭、押样梭、押帘梭、子母经、笃门闩、半爿子母经、长短戗、木梳戗、削梭、凤尾戗、掺和戗、斜梭、包心戗、合花线等技法。”基本技法只有四种,分别是:结、掼、勾、戗。“结”是指在缂丝的织造过程中把单色或二色以上的丝线,按照退晕的色彩层次变化,在有规律的纹样处用穿经、和色的方法,使画面中的花纹更加具有立体感、装饰性;“掼”和“结”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就是在相同坡度的织物上按照不同颜色的深浅变化或两种以上相邻颜色的丝线,根据织物的外轮廓的走向,有层次的排列、缂织,这种效果就像叠上去的一种和色方法;“勾”也叫勾边线,主要运用在纹样的外轮廓线上,目的是使轮廓更加清晰、明显,比如用勾线较深的色线,可以让花纹的深、浅变化更加分明,起到调和色阶的作用,勾边线不仅在区分颜色上有帮助,还可以根据外轮廓线的粗细,选择单线或双线;“戗”,是指两种以上颜色的纬线相靠在一起缂织,即称为“戗色”。
传统的缂丝工艺流程一般有16种,分别是:“捎经面、挑交、嵌前轴经、打翻头、扪经面、箸踏脚棒、画样、摇线、修毛头、配色线、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扣、嵌后轴经、托经面。”
(二)缂丝的配色手法及图案
缂丝的色彩古朴、典雅,比较耐看,整体色彩艳而不妖,现代缂丝的整体色彩依然延续了原有的用色方法。
缂丝主要靠色彩形成图案,“对于色彩的选择和配色方法都考验了缂丝师父的技艺和审美水平,缂丝手工艺人除了有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外,还需要较高的艺术水平,需要懂得画理知识及笔触的表现手法,才能在缂制织物的时候将梭子发挥得更好。”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水平,才能准确表现出作品的画面意境。清代沈初曾赞叹道:“宋刻丝画有绝佳者,全不失笔意,余尝得萱花一轴以进花光石色,黯而愈鲜,位置之雅,定出名手,后见有明季人画而缂丝者,其原画亦在,取以相较,树石层次,笔意相同,而敷色鲜妍,刻丝反胜,近来吴中工匠亦有能者。”
戧色的掌握和运用在缂丝作品中极其重要,线条勾勒刚柔曲直并济,才能让缂丝作品达到极高的艺术效果,缂丝作品中的色彩过渡都是靠戗法的运用实现的。与国画不同的是,缂丝是用戗头的来回伸展达到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画面的层次感,戗色能达到色彩变化无穷、层次感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国画画面中色彩的调和主要是用笔渲染。丝绸织物受到工艺用色的限制,一般不超过二十套色,而缂丝可以自由地运用几百种色线,即使是同一种色线也可以由深至浅变化为几十种颜色,同一纬线上也可以变化成多种颜色。
古代欣赏类的缂丝图案大多数是以传统中国画、书法为主。现代缂丝欣赏品的图案依然延续了这个特点。古代缂丝图案的题材主要是鱼虫、花鸟、山水、石林、人物等。写意花鸟和工笔花鸟居多,人物题材主要是神仙类、宗教类、祝寿类。常见的宗教人物有老子像、观音、罗汉、阿弥陀佛等,常见的神仙人物有八仙等,比如《群仙祝寿图》《八仙祝寿图》,常见的祝寿文字有“福”“禄”“寿”“囍”等。目前在江苏镇江博物馆内藏有一幅清代缂丝作品《字花群仙祝寿图》,以“囍”字为字样。
古代帝王及后妃、官员的服饰图案较复杂,缂丝服饰品中图案的运用有严格的要求,主要采用龙凤、山水、祥云等图案。古代缂丝日用品如龙袍、官补的生产量较多,而现代产量较少。
现代缂丝不仅减少了龙袍、官补的生产数量,也减少了宗教色彩以及神话故事的题材在缂丝工艺中的运用,但是延续了传统缂丝图案中的花鸟、鱼虫、山水、石林等元素的应用,在这些题材的基础上拓展为抽象风景图案,“如今缂丝图案和题材也在与时俱进,如缂丝大师王金山用缂丝手法再现了毛主席的诗词作品《西江月·井冈山》。”
三、缂丝在当代的文化价值
缂丝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但是由于缂丝在技艺、工序等方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另外缂丝艺术品价格昂贵,这些特点造成了缂丝的消费群体非常小众化,艺术价值也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如今缂丝主要在苏州生产,但是对于苏州人来说,他们对缂丝技艺的认知和艺术价值也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缂丝作品的欣赏和品鉴了。缂丝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非遗政策针对缂丝行业进行了政策保护,缂丝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多方位的宣传,人们逐渐提高了对缂丝艺术的认知程度,我国形成了一股收藏缂丝的“潮流”。近年来,我国拍卖市场上经常能见到一些古代宫廷御制书画、屏风等缂丝作品。2006年,“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在澳门的拍卖会上以8050万元的高价成交。2010年8月29日北京宣和缂丝研究所制作的缂丝服装“国色天香”,最终以50万的高价成交。2010年,史上最大尺寸的油画体裁缂丝作品“贵妃醉酒”在上海世博会上的联合国展览馆展示。这件缂丝作品,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幅以油画为底稿的缂丝作品。2011年12月,在华艺国际拍卖会上“清中晚期黄地缂丝云海八宝吉祥纹龙袍”拍卖成功。这些缂丝作品最终都以高价成交,说明人们对缂丝艺术价值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当代缂丝作品的成交数量不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缂丝作品的普及度不高,需要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