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2019-02-10刘妙云

法制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理念,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量变质变规律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原理。该理念中倡导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说明做任何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35-0235-03

作者简介:刘妙云(1994-),女,陜西宝鸡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在之后参加召开的多次会议及谈话中都提到了精准脱贫,它不是喊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认真干,确保脱真贫、真脱贫[1],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做贡献。精准脱贫理念在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运用了相关的哲学原理,这对于中国以后进行其他各项工作及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的内涵

(一)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的含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精准脱贫由此正式确立。习总书记认为,精准脱贫主要在于精准两个字上,要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地区和人口,能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从而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3]。习总书记还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二)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的主要内容

1986年起到现在,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脱贫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好多问题浮出水面。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于8249万人这一数据,对分析贫困户规模和发展走势帮助不是很有用[4]。而我国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这对于开展具体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是不利的,对于解决真正贫困人口是否得到帮扶的问题也没起一点作用。

而精准脱贫是指帮扶要精确到每户每个人身上,要扶真贫,真扶贫。它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精准考核、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2]。其中,精准考核为试金石,既有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也有对贫困区域的整体脱贫情况进行的评价。精准识别是最重要的基础,它通过相应的方式方法将符合贫困标准的家庭识别出来并进行建档立卡;精准管理是基本的保障,它对具体步骤严抓共管,做到权责分明;精准帮扶是最为关键的手段,它把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作为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门别类的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措施对其进行帮扶,这一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从扶贫的具体实施内容来看,精准扶贫主要涉及扶持对象精确、项目安排精确、资金使用精确、措施到户精确、因村派人精确和脱贫成效精确六个方面。

(三)习近平精准脱贫的方法

习近平精准脱贫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谁来扶,怎么扶和扶持谁[5]。

扶持谁就是要坚持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对每户开展贫困识别,将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来提高识别的精准率。

针对怎么帮扶这个问题,国家特别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还要注重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即缺什么补什么,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把扶贫脱贫扶到根上、做到点上。

习总书记提出,县级以上机关及干部要参加驻村帮扶工作,这就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岗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再加上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6],一线的扶贫力量不仅明显加强,还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它通过合规有效的程序,对不同状况的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和精确帮扶,然后再进行精确管理,以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最多,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习近平精准脱贫工作不仅要实事求是,更要因地制宜。石柱县除了盛产黄莲和辣椒,还盛产蜂蜜,该县县委书记利用本地的特产发展经济,并种植中药材黄精[7],发挥特色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村民们既能拿土地流转费,又能参与分红,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精准脱贫理论,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发展什么。石柱县利用自身条件发展本地经济,打造属于自己的经济产业链,做到了因地制宜,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精准脱贫的哲学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对症下药,不断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的发展努力奋斗。

三、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原理

古往今来,中国的发展总是倡导先富带动后富,一个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帮助其他地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先从一部分贫困的区域抓起,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促成质的飞跃,中国的贫困地区会逐个击破,我们必定会克服困难,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脱贫理念的提出及确立,使重庆市的华溪村发展脚步加快,经济情况明显改善。该村目前只有8户19人还没有脱贫,而目前我国832个贫困县,153个已经摘帽,284个正在摘帽[7]。还有很多这样的村子在一步步脱贫致富,这样的成果正是由于精准脱贫战略的确立而取得的。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7]。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摸索并积累经验,调整帮扶方式和策略,尽力解决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总是从量变开始,不断积累,然后促成质的飞跃。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从萌芽、确立再到发展,整个过程体现了量变质变关系原理。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为促成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并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达到质变。中国的精准脱贫理念正在践行这一原理,在该理念指导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我们会比任何时候都更有自信。

四、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8],扶贫是扶志与扶智的结合[9],摆脱贫困最首要的是要摆脱意识上和思路上的贫困。

贫困地区不能只靠国家的接济进行发展,应该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靠内生动力发展自己的产业和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0],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调动贫困人口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孩子的文化教育,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为精准脱贫提供人才支撑引导他们靠自身的智慧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在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人类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扶贫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尊重扶贫规律,为加快推进精准脱贫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促进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五、习近平精准脱贫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智,更要扶志的口号,旨在通过“扶”激励“干”。智和志,即内力和内因。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能光等着国家来帮扶,为了幸福生活应该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而扶贫干部更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他们坚持奋战在一线,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情做贡献,有利于农村人口的凝聚力,还明显改善了党群干群的关系。石柱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了整体的发展脚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如今,他们还开发了中药材黄精种植[11],懂得创新优化产业模式。村民们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和回报,他们干劲十足,信心百倍,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他们没有等着靠国家和政府的救济与帮扶,而是通过自己智慧的大脑和辛勤的双手打拼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要利用贫困地区的外部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教育扶贫相结合,内外因同时发力、相互作用,更好更切实的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模式和生活环境,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地区结构不断改造升级,通过改革与调整,让困难群众可以有更多产业红利可分。

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多次召开参加有关脱贫致富问题的座谈会,并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以及重庆这几个比较深刻的会议上,更是把精准脱贫作为会议的主题进行反复强调,不仅如此,习总书记还到国内各省市区深入考察好几十多次,其中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工作,精准脱贫理念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该项工作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上花费的精力和心血也最多。习总书记就扶贫脱贫问题也发表过大量重要论述,每篇篇幅都比较长,形成了丰富并系统的扶贫脱贫观。《摆脱贫困》中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工作,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真正做到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努力奋斗。

六、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恩格斯曾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今天的脱贫攻坚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仍然是关键因素之一。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会按照他们的需要进行创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他们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人物之一,对该任务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注重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还要教会他们所必需的基本生活技巧,要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群众意愿,一切以人民的立场和利益出发,鼓励劳动、鼓励就业,让他们勇于实践,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绵薄之力。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随着人民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进步,精准脱贫理念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人民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所选择有所针对,把解决群众当前具体困难与根本性、长远制度创新相结合,为全面坚持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精准脱贫理念是我国当前最贴近民生的一项工作,它主要是为了解决群众最紧迫、最突出的现实困难,我们要把眼光放久远一些,着力解决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加快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教育、就业政策等社会建设方面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解决精准脱贫中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为推动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脱贫攻坚的脚步会不断加快,精准脱贫的成果也会普及更多人民,中国的经济发展会迈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会越来越好。

[ 参 考 文 献 ]

[1]刘俊生,何炜.从参与式扶贫到协同式扶贫:中国扶贫的演进逻辑——兼论协同式精准扶贫的实现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12).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3]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4]牛胜强.多维视角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境及战略路径选择[J].兰州大学理论月刊,2017(12).

[5]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6]王志立.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困境与突破[J].领导科学,2017(8).

[7]习近平.在重庆专题调研脱贫攻坚[N].人民日报,2019-04-19.

[8]习近平.在河北阜平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N].人民日报,2012-12-30.

[9]习近平.十九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10]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7(10).

[11]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7.

[1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尔全集-神圣家族[M].人民出版社,2012,2:104.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