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恒心与信仰的坚守

2019-02-10乔永平

关键词:论战通史思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到党、国家和人民前途与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资料收集、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进程、主要人物、基本经验与规律等方面。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畴、文献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成果。孙建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该书是鸿篇巨作,全书共三卷,总计约110万字。如此巨作绝非短期所能完成,是孙建华教授长期潜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与科研的阶段性成果。早在2008-2011年博士生研究阶段,孙建华教授就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并以此主持了教育部的相关课题,出版了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此后,其陆续主持完成了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研究(1899-2012)”等多项科研项目。十年之多的研究终成硕果,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专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一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尚情怀,在这样一个许多人追求“短、平、快”的年代实属难得。

全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从研究范畴来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这一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领域。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持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发展,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 64号),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内的五个二级学科。[1]作者首先从范畴内涵、学科建设、研究对象等三个方面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虽然都属于通史类研究,存在一定的交集,但又有所区别,前者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后者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历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科学地提出和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学科性质、历史分期、逻辑进程及其显著特征等相关内容,形成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领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方向。

二是从研究视角上,第一次以“通史”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作者针对目前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与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主要经验及规律性的认识上,没有能通过一种跨时代式的研究、不间断记叙、有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大脉络里,无法形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局限性,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经,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为纬,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次以“通史”的形式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得以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作者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能够区别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各个历史阶段显著特征的重要文献、重大理论创新及其现实体现”为划分依据[2],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分为孕育期、萌发期、攀升期、形成期、巩固期、推进期、奋越期、曲折期、挫折期、徘徊期、开拓期、丰富期、深化期和拓展期等十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文献、重大理论创新,归纳和总结了每一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特定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民族特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伴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正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从研究进路来看,通过解读和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的“十五次争论”,阐释了多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选择、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持久而尖锐斗争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人中国,被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作者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主流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探讨其在中国社会演变与思想变迁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置身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从而厘清了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关系。作者认为,近代以来出现的多种思潮有许多积极的因素,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社会思潮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认识,以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继续丰富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特别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的“十五次争论”,包括“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论战、科玄之争、“国共两党关系”、“中国革命道路”之争、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唯物辩证法论战、三民主义论战、中国命运之争、中苏论战、“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之争、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之争、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之争、中国改革开放对错之争,也正是在这些复杂多样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作者按照时间序列,对这些论战的缘起、史实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贡献逐一进行剖析,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作者为此还在前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带领研究生专赴国家图书馆进行一个多月的相关资料收集,在浩瀚的资料中一页页地查找、复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要會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献进行资料查找和留存,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纵观全书,不仅开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方面研究的空白,更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恒心、毅力与坚定信仰,非常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院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 64号)[EB/OL].(2005-12-23) [2019-11-27]. http://www.moe.gov.cn/s78)A22/s7065/201410/t20141021_178219.html.

[2]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责任编辑 张月红)

收稿日期:2019-11-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研究”(19YJAZH071)

作者简介:乔永平,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猜你喜欢

论战通史思潮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西方音乐通史写作中的流行音乐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曹刿论战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