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期的南京风景园林
2019-02-10姚亦锋
摘要:六朝时期(229-589年)在南京建成的风景园林作品具有自然审美特性,这是中国园林史上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其园林文化独具风采,其灿烂、精深的思想文化奠定了“文人园林”的后来发展方向。六朝持续三百多年的长期战乱,建康(南京)作为都城是汉文化代表,文人汇集,此地诞生了以山水诗词为基础的自然审美园林,城市建设融合自然山水风景。六朝文化崇尚人物个性回归自然,形成情趣高雅的自然审美,崇尚自由的精神,形成风韵潇洒的人格气质美。文人学者以寄情自然山水作为人生境界的追求,园林景观不求壮阔绮丽,而求恬静淡雅,脱俗飘逸。对风景的欣赏着重于对景物内在本质美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体表面现象的形态追求。随着山水诗词、山水画的发展,山水审美也更深入,中国式的“诗情画意”园林也随之诞生。建康城内外有三十多處园林,还有郊区风景,其中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是玄武湖南侧的华林园。华林园具有300年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秦汉时期不曾有的自然和文化灵气。汉朝上林苑以气象取胜,而华林园则在浓荫之中,以韵味见长。玄武湖曾经是六朝帝王的园林,园林内有宫苑、仙岛和猎苑,景观面向紫金山。六朝衰落以后,这个风景园林风格依然得以传承,并且成为中国文化遗产。
关键词:六朝;南京绿化;自然山水园林;古都;玄武湖
DOI:10.1639 7/j .cnkl.1671-1165,2019066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六朝”(229-589年)时期,中国长期战乱,黄河中原地区被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征服占领,而代表汉民族的帝王政权逃往长江南岸[1],使汉族文明得以保持传承延续。以建康(东晋、南朝时期南京的名称)为都城形成汉族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建康城市建设融合自然山水风景[3],文人学者汇聚于此地,以寄情自然山水作为最高境界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六朝风景园林文化独具风采,其灿烂、精深的思想文化奠定了“文人园林”的后来发展方向。
一、六朝时期的建康城市景观
“五胡乱华”几乎使中原的汉文化灭绝了[4],而南京在东晋时期城市建设上力求表明自己是正统汉文化帝都[5],在核心地区建设符合传统形制的严整方正都城,多处布置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精美雕饰[5],以反衬北方都城杂有夷狄之制。同时,在其外围则顺应自然地形和水系,对居民区和商业区进行自由的、面向自然的布置,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没有完全按照传统建成封闭的城郭环绕。据《世说新语》记载,当年王导初营建康时,诸街大多曲折而不是笔直的,不能一览而尽(图1)。
建康作为六朝都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期,大致在东吴之始,至东晋420年结束,历时191年,基本形成都城规模。第二阶段是发展完善期,自420年刘宋建国到549年,侯景毁建康,557年梁亡止,历时137年;期间在东晋已有的基础上增添改建,成为比北魏洛阳更为壮观秀丽繁华的都城。第三阶段为衰落期,自557年陈建国,到589年隋灭陈止,历时32年。
六朝建康的城市景观充满了风景园林文化,钟山、玄武湖以及秦淮河融和了诗意情怀。当时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审美侧重于使用功能[7]。城市正门是以牛首山自然双峰作为石阙。南朝诗人谢眺《入朝曲》描述当时的情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瓮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图2)
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的王谢故居,朴实中显出华丽,素雅里透着高贵。这种景观艺术风格为泱泱大中华文明连绵延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世界文明史上,真正具有自然山水审美的中国文人园林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城市景观和风景园林不是张扬,不是显赫,不是金碧辉煌,而是在平缓逶迤的山水之间,烟雨楼台,含蓄隽永,寓意深长。“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风景园林不求壮阔绮丽,而是恬静淡雅,脱俗飘逸。
二、六朝时期建康城市绿化和风景园林
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外树木茂盛。《江表传》云,吴宝鼎二年(267年),孙皓为筑昭明宫[1],曾遣“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舆地志》云:“钟山本少林木,宋时使诸州刺史要职还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位于城东北的摄山,即以“山多药草,可以摄生”得名。建康四周的山岭上林密草茂,植被覆盖良好。至于城内,东吴时在宫后建造了庞大的苑囿,又于御道两侧开水沟,植槐柳。左思誉为:“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澹澹。”东晋太元三年(378年)扩建建康官[4],也于“城外堑内并种桔树,其宫墙内则种石榴,其殿庭及三台、三省悉列种槐树,其宫南夹路出朱雀门,悉种垂杨柳与槐也”。据古籍记载[8],建康的树种有“桐、榆、枫、柳、槐、杨、竹、松、柏;果木有桃、李、梨、梅、桔、枣、林檎”,宫内西堂、尚书都坐、螽斯堂周围均栽桃、李、梨树。昭明殿外植槐树,徽音殿前植果树,合欢殿后有得花诸草。华林园中有梨、桐、桔树。乐游苑有梅树,芳林园有桐树,等等。王邸、官署和士庶百姓的宅园中也都遍栽果树佳木。梁沈约和徐勉描绘其园中“风骚屑于园树,月笼连于池竹”;“桃李茂密,桐竹成荫”的秀丽景色则可代表六朝高门权贵宅园的普遍风貌。此外,建康城外散布许多六朝各代的王陵和墓园,按照中国北方的风俗习惯,其中也栽种着大量的松、柏、杨等树木。
六朝时期,面对持续数百年的战争,人们逃避现实社会,怀着讴歌自然的感情,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生命苦短,应当珍惜。送友离别,要折长干青青柳;亲朋沽酒,要寻凤凰台外杏花村;清明聚饮,要食八卦洲芦蒿马兰头。
在汉代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此时受到冷落[9],道家思想则大行其道,清谈和玄学成为士大夫们的一时风尚。对于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10],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世界文明史上,真正具有自然山水审美的园林出现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特色审美观的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诞生于此时。
建康城内,帝苑以华林园、乐游园最为著名。东晋简文帝人华林园,顾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世说新语》)齐衡阳王萧钧说:“身处朱门而情近江湖,形人紫闼而意在青云。”(《南史齐宗室》)[5]梁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嗜好山水,尝泛舟玄圃后池,同游者进言,此中宜奏女乐,他却咏左思的《招隐诗》答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南朝的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追求与秦汉朝不一样,因而苑囿风格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汉代以前盛行畋猎苑圃,南朝以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私人庭院开始叠造假山、挖蓄水池。大臣私家宅园[11]和郊区别墅相继出现于秦淮、青溪二河流沿岸及钟山南部。
魏晋南北朝建康城内外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水量远较现代丰沛,水质纯清,山峦之中树木也很丰茂,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在遍布京师的公私园林中有许多观赏水面。皇家华林园有天渊池,宋少帝又在园中开渎聚士,以象破冈渎。晋明帝为太筑园,号称西池。南朝东官玄圃园中有九曲池。私人的宅园有“十亩九宅,山池居半”之说。东晋司马道子营东第,“筑山穿池,列树竹木”。道子“使官人为酒肆,沽卖于水侧,与亲昵乘船就之饮宴,以为笑乐”,濒临水面建造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栽植花木。
中国园林中的“月门”寓意夜空中的月亮,史书记载最早也起源于南朝时期,是南朝皇帝陈叔宝(582-589年)为张贵妃在宫廷里建造的。传说月亮上有一棵桂树和广寒宫,广寒宫里生活着身穿白色衣裙的仙女嫦娥和一只白兔。《南部烟花录》里有中国最早的关于宫廷中建造月门的记载,书中记述如下:“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后庭设素粉罘恿(古代一种屏风),庭中空无他物,惟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丽华被素褂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毂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謂之月宫。帝每认宴,乐呼丽华为张嫦娥。”
六朝以后,园林风格不断变化,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例如南朝徐勉在建康郊区的园林,风貌是“桃李茂密,桐竹成荫,塍陌交通,渠畎相属,渎中饶荷叶筏,湖里颇富芰莲”。东晋丞相王导在建康城内的西园也是“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麇鹿”。谢灵运在浙东始宁的别墅更是“阡陌纵横,塍埒交经”,“桃李多品,梨枣殊航枇杷林檎,带谷映渚”。三者都有一种和农、林、渔相结合的田庄气息,显示当时的园林风格仍与庄园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这时的园林审美比较质朴、粗放。六朝后期,随着山水诗词、山水画的发展,山水审美也更深入,“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对风景的欣赏着重于对景物内在本质美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体表面现象的画意般的追求。
三、玄武湖畔的南朝御花园
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池”和“山”都是建设在深墙大院内的景观[12],例如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汉武帝的“上林苑”[13]。而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是面向紫金山和玄武湖的自然风景。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家园林出现的重要转折,玄武湖畔建造的六朝园林具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六朝建都城时,玄武湖因位于城北,故名“后湖”“北湖”,刘宋时期,因为有黑龙出现于湖中,更名“玄武湖”,但也有地理风水说北面为“玄武”,故名之。六朝时期,湖面浩淼,东抵钟山西麓,西达今山西路西流湾,南阻鸡笼、覆舟二山,北通长江,周围四十里,春夏水深七尺,秋冬四尺。由青溪和运渎沟通淮水,成为都城北堑。由于皇家园林的缘故,有人比拟为西汉长安的昆明池。沈约《登覆舟山》诗句有“北眺昆明池”。
华林园,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政府一带。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外仅皇家宫苑就有三十多处,其中规模最大也最著名的是玄武湖南侧的华林园(图3、图4)。华林园具有300年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秦汉时期不曾有的自然和文化灵气,汉朝上林苑是以气象取胜,而华林园则是以韵味见长;汉朝上林苑是在太阳光泽照耀下,而华林园则是在浓荫之中。
华林园起初是东吴“太初宫”东部的一个花园,后主孙皓曾在园内建设“昭明宫”,引后湖水入园内“天渊池”。东晋时期还建设有流杯渠、堂、间,文帝在华林园谓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翦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后主陈叔宝统治期间,在华林园中建造高达几十丈的“临春”“结绮”“望仙”三阁[6]。每阁都有几十个房间,门窗栏槛均用沉檀番木做成。各室外施珠帘,内设宝帐,家具和用品十分瑰丽,被当时人认为“近古所未有”。在三阁之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用来点缀周围的环境。陈后主自己住在临春阁,他最宠爱的张贵妃住结绮阁,另外龚、孑L二贵嫔住在望仙阁,三阁之间用廊道相通。陈后主终日在华林园中与妃嫔、文臣学士们游宴,通宵达旦,经常在湖中与群臣饮酒赋诗作乐。他们曾创作了一些诸如“临春乐”和“玉树后庭花”之类的词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攻入建康城,陈后主与他的宠妃们一起躲在华林园内景阳楼旁的枯井中,最后全被隋兵活捉。此井位于鸡鸣寺后东侧,并名“辱井”,或名“胭脂井”,今天遗址依然存在。
乐游苑,位于南京市东北端的九华山,此山在六朝时期名为“覆舟山”,意思是指该山体如同玄武湖边的一只座底朝天的小船,这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覆舟山是玄武湖和紫金山西延续脉的山水交汇点,也是钟山风景区最核心精华点,这里山水相映,站在山顶可以鸟瞰玄武湖,眺望紫金山,自然辽阔而又充满诗意。晋代在山南建有芍药园,南朝宋代,依山筑观台,苑内起正阳、林光等殿。还曾有“龙光寺”“法轮寺”论佛谈玄之处,有“甘露亭”“瑶台”“阆风亭”等游乐建筑。大科学家祖冲之曾在此做过科学实验和演示,制作并演示了“指南车”;他依据水流冲积机械的原理,设计出名为“水碓磨”的粮食加工机械。该地目前还有一段依自然地形而建的明朝城墙(图5)。
上林苑,位于玄武湖北岸,包括今日的红山公园、东井亭、樱驼村一带,曾经是皇家的“猎苑”。当时这一带保持天然林木茂盛的景观,南齐皇帝清晨从都城北门出发,率领宫中太监和爱妃乘船渡过玄武湖,到达此地打猎游乐。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南朝》诗中描述了这段历史情景:“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三仙島,现存玄武湖内的“梁洲”“翠洲”等几个岛屿是当年南朝刘裕称帝建设的,当时名为“蓬莱”“瀛洲”“方丈”,意思是大海上的三座神山。六朝衰落之后,唐朝诗人李白有诗篇《金陵》描写玄武湖三仙岛:“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
玄圃,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在台城北堑修建“玄圃”,“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梁昭明太子萧统又在玄圃设立亭馆,并在洲上建果园、植莲荷,经常召集文人学士泛舟湖上、吟诗作赋。
芳乐苑,《南齐书》记载:“明帝建武三年夏,于阅代堂起芳乐苑。以石皆涂以五彩,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壁上画男女私亵之像。种好树美竹……花药杂草,亦复皆然。又于苑中立市,太宫每旦进酒肉杂肴肉,令官人屠酸,潘氏为市,帝为市魁,争者执罚,就潘氏决判。”这段话描述齐明帝萧鸾以山石涂五彩色,与爱妃潘氏假装市民集市买肉,体现出奢靡的生活作风。
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创北湖,筑长堤以壅北山之水,东自覆舟山北麓,西抵幕府山下,长达十里多。”唐朝诗人韦庄在《金陵图》描写:“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十里堤”应该是现在环湖北路,即分隔情侣园和玄武湖公园的长堤。此外还有东田小苑、博望苑、青林苑,等等。
今日的玄武湖已经比历史上的古玄武湖大大缩小了,曾经辉煌的建筑名胜早已无影无踪,但是昔日的神仙岛屿还在。玄武湖周边一带,特别是在湖的南畔史称“六朝风流”的主要发生地,曾流传许多委婉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有荒淫暴戾的记载。至今还有“铜钩井”“胭脂井”“郭璞墩”遗迹(图6)。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审美观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六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呈现出汉唐两大盛世间的过渡风貌。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感情的一个时代。……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和趋向。”范文澜先生评价道:“唐文学之所以如此辉煌,只是因为它吸收了南朝文学的英华,并创造出融合南北的薪境界。”胡小石先生评价道:“合而观之,则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尤以在六朝建都之数百年中,国势虽属偏安,而其人士之文学思想,多倾向自由方面,能打破传统之桎梏,而又富于创造能力,足称黄金时代,其影响后世至巨。”
魏晋六朝文化崇尚人物个性回归自然,形成情趣高雅的自然审美,崇尚精神的自由,形成风韵潇洒的人格气质美。人格境界被构想得沉重而又飘逸,痛苦而又乐生,沉醉而又清醒,放达而又拘谨,淡泊而又世故,进取而又退隐,悲壮而又风流。具有思辨形式和浪漫精神,探求天地自然虚玄之体与人生安心立命之道,完全摒弃了汉儒的阴阳象数,追求玄远旷达的精神境界。
隋文帝灭陈后,为了防止再有人利用南京地理天然形势建都割据,决定毁灭六朝古城,下诏:“建康城邑平荡并耕垦。”于是彻底毁坏宫殿、庙宇、城墙,甚至民居建筑,荡平作为农田耕地,城市贬为县郡。三百年的六朝豪华都城于是被毁灭了。
在隋朝和唐朝时期,六朝都城一直萧条冷落。唐代李白有诗描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秋梧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唐朝诗人韦庄在玄武湖边感叹:“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诗词描述了连绵的细雨笼罩着玄武湖边的绿草,只有小鸟在呜叫,曾经繁荣的六朝都城以及湖滨优雅园林如同梦一样消失了。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三嗣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许嵩.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李延寿,二十四史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许辉,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8]郭黎安.关于六朝建康气候、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0(6):25-31.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0]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11]卢海鸣.六朝都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2]冈大路.中国古代宫苑园林史考[M].常瀛生,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5]蒋赞初,南京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16]郭黎安.试论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J].江苏社会科学,1999(5):126-132.
[17]郭黎安.六朝建康[M].香港:天马出版社,2001.
[18]叶楚伧,柳诒微.首都志[M].南京:正中书局,1935.
[19]李肪,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1]王能伟,马伯伦,刘晓梵,南京旧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古东)
Nan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Yao Yifengl,2
(1. School of Geograph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volution of Developing Construction Base of Jiangsu Province)
Absrta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ks built in Nan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229AD-589AD) have natur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architecture. Connecting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the landscape culture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isunique. Their brilliant and profound ideology and culture set the lat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terati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lasted for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Jiankang (Nanjing),as the capital city with the gathering of literati,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an culture. Gardens with naturalscenery were built in Jiankang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Urban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natural landscape andabundant landscape poems were composed. The culture of that period advocated the return to nature, valuednatural aesthetics with elegant taste, people's spiricual freedom and people's temperament beauty with naturaland unrestrained charm. At that time, literati took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as their life pursuit.The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sought simple, quiet and elegant style, free from vulgarity, rather thanmagnificence.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scenery focu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trinsic beauty of the scenery,instead of the form pursuit of the surface phenomen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oetry andlandscape painting, landscape aesthetic went further, and the pursuit of "poetic and picturesque" stylepromoted the gardening scyle to be more exquisiLe. Besides suburban scenery, there were more than 30 gardensinside and outside of Jiankang. Among them, the largest and most famous one was Hualin Garden on thesouthern side of Xuanwu Lake. Hualin Garden had a history of 300 years,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had anatural and cultural aura that did not exist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the Han dynasty, Shanglin Gardenhad a magnificent view, while Hualin Garden was rich in elegant charm. Xuanwu Lake Garden used to be animperial garden. There are palaces, fairyland and hunting field there with view facing Purple Mountain. Afterthe decline of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yle was inherited and the Garden cameto be a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six dynasties; Nanjing greening;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ing; ancient capital;Xuanwu Lake
收稿日期:2019-09-06
作者簡介:姚亦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自然环境变迁、风景园林规划、城镇景观规划、历史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