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连续落马,古代为何常失效?
2019-02-10李天锐
李天锐
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有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四王爷和十三王爷想派李卫担任扬州知府,先派他到刑部担任“典狱”,协助办理“秋决”人犯。李卫到监狱问案,居然看到打算“勾决”的人犯中有三任扬州知府。
有权的地方,就可能滋生腐败。在古代,地方官连续落马的情况不胜枚举。清代康雍乾时期,就多次出现此类现象,如康熙朝多任上海县令落马,乾隆朝三任浙江巡抚王亶望、陈辉祖、福崧先后因貪腐被查,即使是公认政治清明的唐太宗时期,地方官因贪腐连续落马的事件也不鲜见。
没能抵御住诱惑,是这些官员落马的一大原因。唐玄宗时,前后两任南海太守彭杲、刘巨鳞坐拥广州这一繁华地,“天高皇帝远”,面对诱惑束手就擒,进而贪赃枉法,敛财无数,终至落马。
有的则未能完成上级摊派的任务,或深陷纠纷中。如清初曾有九个上海知县沦为阶下囚,一大原因就是那时江南赋税较重,上海也是重赋县。县内“民贫百役,旱涝洊臻,狱讼滋纷”,他们都受此牵累获罪入狱。
连续几任地方官员落马,给官场和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东汉中晚期,岭南多贪官,民不聊生,各种反叛、起事甚多,后来,连东汉政府自己的驻屯军也起事,将交趾刺史和合浦太守抓起来。这说明,官场已经腐败到何种地步。多地几任官员连续落马的乾隆朝,官场结党营私、官官相护,各地财政则普遍出现了严重亏空,大省大亏,小省小亏,其中山东省巨亏200万两之多,福建亏空250万两以上。
在古代,特别是唐、明、清三朝,也对主官连续落马非常重视。首先是严惩贪腐者。乾隆朝三任贪腐总督中,王亶望被处决,陈辉祖、福崧赐自尽。其次是为当地选拔名声好、有能力的官员。如剧中的李卫一般,让其提前接受警示教育,使其力戒贪之祸。再次是支持新任官员大刀阔斧开展工作。
也有力挽狂澜者。卢奂上任南海太守后,面对前两任落马的被动局面,着力整顿吏治。他以身作则,要求同僚不插手贸易活动、不受贿;同时严明法度,无论是谁,只要涉及贪腐,坚决惩处。此举既净化了官场生态,又改善了经贸环境,官吏、豪强都悄然收敛。甚至连奉旨前来广州采办的宫廷宦官也不再敲竹杠索贿,而是按规矩办事。
不过,这些做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首先,封建制度无法有效治理腐败,乾隆皇帝本人便是一边反腐,一边带头搞腐败。其次,廉官能官调走后,官员豪强势力抬头,不少地方再度陷入腐败,群众再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古代与今时的反腐败,目的、作用和本质都不同,但古代杜绝连续腐败输多赢少的教训,今时也能有所启发。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当前,随着反腐力度空前,几任地方一把手先后落马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对清除恶劣影响、重建当地政治生态,都是刮骨疗伤的好事。
杜绝一把手连续落马,要加强警示教育,健全各种制度并有效执行,也要强化全方位的监督,让领导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当前应创造条件,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监督之中,培养监督习惯。当带电的监督形成体系,成为常态,“连续落马”或许就会成为稀罕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