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中国船舶为例

2019-02-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24期
关键词:存货盈余会计人员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1320)

一、引言

企业的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主要与确认的要素与计量属性相关。由国家制定,企业在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做出具体选择。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多样且复杂,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也即存在多种可选择的会计政策。

上市公司由于其已经上市的独特身份,财务报告中的数据会影响到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较高。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是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会误导投资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等多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仅2018年一年时间,沪深两市A股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合计已超万亿。通过这种行为粉饰报表、调控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的案例,明确其盈余管理手段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寻求改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的现状。

二、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减值迹象的认定充满主观因素

新准则改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要求企业除了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以及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之外,只有在资产发生了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并确认具体的减值额度,以此保证资产价值的可靠性。但目前对于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认定难以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市场环境、利率、折现率、实际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由于难以存在公允的指标进行量化,仍然需要依靠经验进行人为判断,于是就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每当企业认为需要通过资产减值调控盈余时就会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判断,反而影响了资产价值的可靠性。

(二)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估计

新准则对于资产价值的判定需要计算其可回收金额,即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孰高值。计算可回收金额的实际作用是为了修正不准确的历史成本,更真实反映资产当前的价值。所以每当资产可回收金额小于当前的账面价值,就要按准则要求计提资产减值。但在目前的实际认定过程中,可回收金额准确计量存在较大难度,需要得到资产的公允价值,预测现金流量,合适的折现率等。这些因素同样需要会计师进行人为判断,同时公允价值的取得也需要有健全的交易市场,否则无法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性。所以,当前缺少可以准确计量的指标来确定可回收金额,众多复杂的因素再加上人为判断的主观性过高,可能会被会被企业利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盈余管理。

(三)通过减值操控成本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在确定了减值损失后,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企业通过减值操控利润。但对于长期资产而言,如固定资产,虽然一旦确认减值后无法转回,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样要被产品成本吸收,就算不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同样最后会被记入产品成本中,变成企业的营业成本。通过计提减值,相当于直接将未来计入产品成本的价值提前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反倒间接降低了企业在未来年度的产品成本,有助于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提高利润。同时,减值禁止转回也仅仅是对长期资产的要求,对于有大量存货,存货周转较慢的企业,存货的减值依旧可以转回。所以,虽然新准则提出了新要求,但通过操控成本间接调控盈余的途径依旧存在。

三、中国船舶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一)公司情况简介

中国船舶于1999年7月1日成立,是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国船舶在2018年4月22日下午发布公告,因连续两年亏损,中国船舶股票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由“中国船舶”变更为“*ST船舶”。中国船舶在2017年年报中提到,由于海工市场低迷、船舶价格仍处低位,公司对手持海工和船舶订单计提了大额减值损失,以及报告期内美元较大幅度贬值导致公司持续亏损。根据最新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6.06亿,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90亿,成功实现摘帽。

(二)资产减值政策的应用

根据中国船舶近四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看,从2016年开始,连续两年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2016年37.56亿,2017年26.92亿。而这两年正是中国船舶亏损最严重的两年,2016年亏损26.04亿,2017年亏损23亿。公司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均超过当年的亏损额度,直接导致了公司面临退市风险。下表1列出近四年中国船舶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资产减值总额及部分减值项目情况。

表1 中国船舶2015—2018年部分报表数据 单位:元

自2008年金融危机起,船舶制造企业普遍经营受阻,行业整体低迷。这种不利因素的存在绝非突发情况,但中国船舶自从2016年开始连续两年计提大量减值损失,特别是存货跌价准备,占减值总额超过百分之90%。由于船舶制造行业的特殊性质,从订单到产品完成通常需要数年时间,而且船舶制造量完全取决于订单量,所以不存在像其他制造业公司生产了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突然计提大量减值,公司给出的理由仅仅是海工市场低迷。而且船舶作为企业最终要的存货,估值同样存在巨大困难,更多依靠上市公司对当前情市场和行情的评估和判断。站在会计的角度上,企业会计人员就有较大调控盈余的空间,在2016年和2017年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总量均超过20%,而往年通常不超过5%;对于审计人员来讲,评估存货的价值更加不易,所以对这种减值束手无策。此外,由于中国船舶拥有大量固定资产和存货,所以每年存在大量的营业成本。在2016年开始计提大量减值准备以前,公司的净利润已经多年为负,很大程度是因为成本高居不下。而在大额计提减值之后,2018年公司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相比之前大幅减少,净利润实现由负转正。从同行情况来看,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和、船防务这两个公司均处同一行业,而且体量均大于中国船舶,但这两个企业在2016—2017年的资产减值分别为,中国重工8.05亿元、21.97亿元,中船防务2.08亿元、1.93亿元,均远少于中国船舶,这就和中国船舶因海工市场低迷导致大额计提减值相矛盾。所以此举有理由相信是是出于财务报表的考量,长痛不如短痛,用两年时间大额计提减值为公司后续几年美化企业报表数据打下基础。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船舶近四年资产减值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目前的资产减值政策下,中国船舶依旧可以通过资产减值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通过两年时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最终在第三年完全扭转利润指标,成功达成了运用资产减值政策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并对后续多年的报表数据带来影响。虽然在未来短时间内报表部分指标可能会比较好看,但从长远来看依旧弊大于利。盈余管理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再真实准确,影响投资者的判断。更重要的是,盈余管理会使投资者产生投资厌恶,令投资者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严重影响到企业声誉和长期发展。

为了避免企业过度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针对资产减值政策的不足,有以下建议。

(一)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通过减值转回调节盈余,但在减值迹象判断和可收回金额计算上赋予了太多主观指标,过度依靠会计人员的选择和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受到诸多制约,这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很可能会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使用情况,结合我国现状,进一步规范现有的资产减值政策,在新准则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引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工作的落实,尽可能缩小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数据质量差异。同时尽快发展和完善市场,尽可能使价格等信息透明,并使其成为计量资产的客观依据。

(二)提高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新准则无疑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折现率的确定都会影响到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判定。此外,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的责任越重,职业道德就越重要。社会审计目前是检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的最可靠方式,也是最关键的防线。审计人员和审计程序也应与时俱进,在加强对资产减值审计的力度的同时,对资产减值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序,充分发挥审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猜你喜欢

存货盈余会计人员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
浅谈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代保管存货的会计处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