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鸡东狼洞山地区找矿前景

2019-02-10于跃江黄辰旭

世界地质 2019年4期
关键词:矿种靶区矿化

于跃江,黄辰旭

1.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哈尔滨150036; 2.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0 引言

工作区位于兴凯湖—布列亚山地块区,佳木斯隆起带麻山隆起与鸡西凹陷带接壤附近。郯庐断裂北延部分的敦—密岩石圈断裂在研究区的东南部通过,呈NE向展布(图1)[1-4]。随着本区域科研院所研究工作的增多,各类热液矿床相继被发现[5-16]。根据省内、外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找矿工作中的研究经验,对研究区进行预测分析[16-21]。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鸡西盆地北缘东海(狼洞山)萤石矿、东山东西向断裂带的北侧,晚二叠世兴农岩体(P3X)南缘,面积约30 km2(图2)。位于1∶10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W-62、Sb-56、Ag-49、As-86异常套叠区内,W、Ag、Sb、As异常呈圆形套叠在一起,Cu、Au元素显示为背景含量(图2)。2013年在该区进行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Au、Ag、As、Sb、Bi、Cu、Pb、Zn、W、Mo等10种元素异常783处,其中Au元素异常127处(图3、4)。在该区进行了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圈出磁异常17处。选择两处共约11 km2进行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圈出极化率异常12处,电阻率异常9处。经调查发现,在Au-36、W-25;Au-106、107、W-69异常区内分别见有Au-W矿(化)体和Au矿(化)体(图5)。

(a)中亚造山带构造简图[1];(b)中国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EB.额尔古纳地块;XB.兴安地块;SXB.松辽—锡林浩特地块;JB.佳木斯地块;NTH那丹哈达增生地体;NMNCC.华北北缘增生带;XXS.新林—喜桂图缝合带;HHS.贺根山—黑河缝合带;MYS.牡丹江—依兰缝合带;XCYS.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研究区位置。图1 中国东北区域大地构造图[2]Fig.1 Regional geotectonic map of NE China

1.第四系;2.新近系船底山组玄武岩;3.白垩系下统东山组中性火山岩夹沉积岩组合;4.白垩系下统穆棱组灰白色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为主夹灰黑色泥岩及多层灰绿色凝灰岩和工业煤层;5.白垩系下统城子河组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凝灰岩及多层工业煤层;6. 白垩系下统滴道组陆相火山-沉积含煤地层;7.三叠系上统哈达水库单元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三叠系上统三道岭单元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9.三叠系上统小龙头山单元细中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0.二叠系上统兴农单元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1.新太古代麻山岩群紫苏麻粒岩、黑云辉石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矽线石片岩、石墨片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12.辉绿(玢)岩;13.地质界线;14.角度不整合界线;15.平行不整合界线;16.推测断层界线;17.水系沉积物Ag元素异常及编号;18.水系沉积物As元素异常及编号;19.水系沉积物Sb元素异常及编号;20.水系沉积物W元素异常及编号;21.矿床、矿(化)点及名称;22.预测区位置。图2 狼洞山地区区域地质图Fig.2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Langdongshan area

1. 土壤测量Au异常及编号;2. 土壤测量Ag异常及编号;3.土壤测量As异常及编号;4.土壤测量Sb异常及编号;5.土壤测量Bi异常及编号;6.找矿靶区类别编号及主成矿元素(可能共伴生元素);7.物探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区范围。图3 狼洞山地区Au、Ag、As、Sb、Bi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图Fig.3 Soil geochemical anomaly map of Au,Ag,As,Sb,Bi elements of Langdongshan area

综合全区地质成果及各类异常特征,对预测区的找矿前景进行分析。

1 预测区地质特征

预测区侵入岩主要为兴农岩体(P3X),呈东西向岩基状侵入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Ar3ms)紫苏麻粒岩、黑云辉石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矽线石片岩、石墨片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地层中,在岩体中残留着大小不等的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变质岩捕虏体,岩体南侧由白垩系下统滴道组(K1d)陆相火山-沉积含煤地层不整合覆盖。兴农岩体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带不发育。岩体剥蚀较深,脉岩较少,主要为时代不明的花岗斑岩、煌斑岩、伟晶岩和石英脉等。在岩体中个别样品Zn含量达100×10-6,Ag含量为10×10-6。

兴农岩体南侧与含煤盆地呈断层接触,该断层为近东西走向,断裂带长14 km,宽0.8 km,在该断裂带内自西向东有青山、长山、兴建、狼洞山和秃山等5个萤石矿区,矿体围岩有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大理岩、云母石墨石英片岩,白垩系下统滴道组陆相火山-砂砾岩和兴农岩体。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和流纹斑岩等构造角砾岩带及石英脉中见有萤石矿化。矿体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和黄铁矿化,硅化至少有3个期次。矿体有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北西向为主,亦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这些断裂控制着区内各类异常的分布和分带。

该区东北部兴农岩体在勤农一带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大理岩接触带产有矽卡岩型磁铁矿点;在该区西侧城海铁矿床附近,兴农岩体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硅化大理岩接触带中产有普山铜矿化点,接触带长约600 m,宽约10 m±,含Cu一般为1%,最高达5.29%,Pb含量0.92%[3-4]。

综上所述,狼洞山地区地质背景有利于形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5]。

2 预测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特征

预测区共采集10种13 212件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样品,分析项目为Au、Ag、As、Sb、Bi、Cu、Pb、Zn、W、Mo等10种元素,对样品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参数的统计。包括背景平均值、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和浓集系数等(表1)。相对全省水系平均值而言,Sb、Bi、Pb、Zn、W等元素平均含量高于全省平均值,表明其属于区域高背景场。Au、Ag、As等元素接近全省的平均值,表明其属于区域正常场。只有Mo、Cu等元素低于全省平均值,表明其属于区域低背景场。

表1 狼洞山地区主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值表

注:表中Au元素为10-9;其他元素为10-6。

从均值与中位数关系看,元素均值均大于中位数,表明该区10种元素均存在局部富集或活化叠加富集的可能性。

从成矿元素浓集系数特征看(图6,<0.6:相对贫化;0.6~1:正常分布;1~1.5:相对偏高;1.5~3:相对富集;>3:明显富集),本区元素W为相对富集,Pb、Bi、Zn、Sb、Au、As、Ag、Cu等8种元素为相对偏高,元素Mo为正常分布。

从成矿元素变异系数特征看(图7,<0:弱变异;0.1:中等变异;>1:强变异),最活跃元素是Au和Bi,表明本区最有找矿潜力的找矿类型为Au、Bi,其次为Pb、As、Sb、Cu、Mo、Ag、W、Zn元素。

预测区10种元素统计分布特征表明,本区具备找中-大型Au、W、Ag矿床的潜力;其他7种元素具备找中-小型矿床的地质条件和潜力[16-21]。

图6 研究区浓集系数排序图Fig.6 Pareto chart of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s in study area

图7 研究区变异系数排序图Fig.7 Pareto chart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s for study area

2.2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为了解预测区内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及元素间的相关程度和成矿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根据元素相关系数(表2),对测区内的全部分析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图8)。

各元素相关对连结:

Pb-Zn:0.519、As-Sb:0.467、Ag-Pb:0.437、Cu-Ag:0.4、Zn-As:0.321、Au-As:0.299、Bi-Au:0.265、Mo-Bi:0.233、W-Mo:0.221。

表2 土壤地球化学数据相关系数矩阵表

图8 R型聚类分析土壤地球化学元素谱系图Fig.8 Pedigree chart of R-type clustering analysis of soil geochemical elements

由图8可以看出研究区10种元素的相关性特征,当阈值取0.5时,成矿元素归并Zn-Pb元素组合,Ag、As、Sb、Cu为单元素组合;当阈值取0.4时,成矿元素组合Ag-Zn-Pb合并为一个组合,Sb-As合并为一个组合,Cu、Au、Bi为单元素组合;当阈值取0.3时,成矿元素进一步归并为Cu-Ag-Zn-Pb-Sb-As等6个元素组合,Au、Bi、Mo、W为单元素组合;当阈值取0.22时,全部10种成矿元素归并为一个组合。

区内的Au、W、Ag元素,大多以单元素组合出现,具备找寻相应元素矿床的条件[16]。

由成矿元素的因子分析结果(表3、4)和正交旋转载荷矩阵分布图(图9)可以发现,3个主因子中,F1因子特征值高于其他因子,主因子方差贡献值2.120 6,F1因子具体控制元素Cu-Zn-As-Sb;F2主因子方差贡献值1.345 4,具体控制元素Bi-W-Mo;F3主因子方差贡献值1.821 3,控制元素Au-Ag-Pb。

表3 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特征根及总方差情况

表4 研究区正交旋转因子载荷

Table 4 Orthogonal rotation factor pattern in study area

元素F1F2F3Au0.090 70.023 9-0.633 3Ag0.123 00.084 9-0.749 7Cu0.733 7-0.425 80.069 9Pb0.263 90.066 7-0.750 3Zn0.617 60.059 5-0.434 6As0.703 90.171 4-0.149 1Sb0.652 80.018 9-0.230 3Bi0.231 90.638 1-0.136 4W0.313 20.572 90.053 8Mo0.185 30.619 0-0.069 2主因子方差贡献2.120 61.345 41.821 3

图9 研究区因子载荷分布图Fig.9 Distribution map of factor lading in study area

根据因子载荷与变量方差贡献认为:本区重要的找矿类型是Au、W,其次是Ag、As、Sb、Cu、Pb、Zn、Mo;最主要的成矿元素组合为Cu-Zn-As-Sb、Bi-W-Mo和Au-Ag-Pb等3种成矿元素组合[16-21]。

2.3 预测区内异常分带特征

(1)预测区大部分异常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中南部,异常带长8 km,宽约2 km,以Au为主的异常主要分布于该带的南缘,异常数量、规模和强度由北向南呈递增之势。

(2)近东西向异常带以近南北向F7断层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以Cu为主相伴有Pb、Zn、As、Sb及Mo和Bi元素异常,西部以中低温元素异常为主的异常区;东区以W、Bi、Mo元素异常为主,伴有Au、Ag、As、Sb、Pb、Zn等异常,故东部是以高温元素为主的异常区。

按元素垂直分带规律,西区中低温异常深部有可能存在高温元素异常,如西区Cu异常中部已出现较弱的Mo、W、Bi元素零星小异常。

(3)无论东部还是西部在一些较大的异常集中区,大体上也具有温度分带特征,即中心为中、高温元素异常,外缘为低温元素异常。

在各异常集中区内异常元素的温度范围极广,自高温到低温皆有,其中有的具较清晰的分带特征;有的相互叠加。这说明:①在成矿过程中含矿热液迁移、聚集和沉淀时受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按不同成矿温度形成于不同矿化阶段;②说明不同成矿期相互叠加成矿所造成。因此,预测区为以Au为主,多种成矿元素为共、伴生的矿化集中区[22]。

3 找矿前景分析

3.1 预测区内目标矿种分布

(1)Ag、Sb矿化

a.预测区为1∶10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Ag-49、Sb-56异常套叠区,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Ag异常82个,Sb异常64个。根据相关性(图8、表2)和异常套合情况说明Ag、Sb异常的相关性好。

b.Ag、Sb异常主要分布于中高温元素异常外缘和Au及低温元素异常相伴产出。前者可形成独立矿体,后者可作为找Au的指示元素异常。

c.已发现的4处角砾岩、石英脉和网状石英等自然露头均含Ag、Sb。经分析Ag含量28.6×10-6~43×10-6;Sb含量186×10-6~284×10-6。

(2)Au矿化

由于本区1∶10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Au异常较弱,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虽然圈出127个Au异常,但异常值低,规模不大且分布广等特征,曾认为在成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地表不易发现Au矿化。但Au异常与其他相关元素异常组合较好,认为地表和深部找Au的线索依然存在。已发现的找Au线索有:

a.Au-Ag(Pb、Zn)型

以Au或Ag为主,Au、Ag相伴生。Au异常在Ag异常内,Ag异常与Pb异常相套合,Ag、Pb异常面积大且具内带,Au异常也具内带,并伴有As、Sb、Zn异常。化探异常套合于极化率异常,并伴有电阻率异常。这种矿石建造可能属石英-硫化物建造。在Au-36、Ag-29、As-25、Sb-23、Zn-39、Pb-28异常集中区发现,2个化学样Au含量为3.43×10-6和1.95×10-6(Ag含量为6×10-6)。

b.Au-W型

W是大多数热液型Au矿床中分布最广泛的伴生元素。在一些Au矿床中,W可以形成白钨矿或黑钨矿的富矿体,甚至有些矿床以W为主体。

预测区W-73、W-69、W-46、W-72、W-53等异常具有低温钨铁矿建造特征。W-69异常位于M14磁异常范围内,M14磁异常位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及兴农岩体内外接触带,异常区内近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异常呈不规则椭圆形,形如蝴蝶状,南北长>800 m,东西宽700~1 400 m,剩余磁异常最高131.5 nT。在磁异常内W-69异常面型分布,其南尚有W-73、W-72异常,在W异常内有Au-76、77、107、108、109、110、111等异常,并伴有Ag、Sb、As、Zn、Pb、Bi异常。在磁异常南北边缘梯度带上出现极化率和电阻率异常,并与Au、As、Sb、Bi、Ag异常相吻合。

由于黑钨矿具弱磁性,磁异常与W异常相吻合,故推断该磁异常由黑钨矿引起。其中的Au异常处于W异常内,并多数Au异常具内中带,与As异常相伴产出,因而认为该异常为低温钨铁矿建造的Au-W型矿化。

对Au-106、107、W-69异常集中部位,发现宽约4 m的石英脉,经对2个样进行分析,一个样Au含量1.13×10-6;一个样WO3含量0.1875%。此矿化类型在区内找矿潜力较大。

c.Au-Bi型

Bi在一些深成金矿床中与金的关系密切,而且Au与Bi之间存在亲和性,能够形成Au的铋化物(黑铋金矿)。但在多数矿床中Bi只呈微量(<5×10-6)元素出现。Bi的碲化物往往与自然金密切相关。

预测区东部Bi异常呈面型分布,与W、Mo相伴产出,Bi的异常具内带,主要出现于东北部,尤其Bi-33异常分布于北西向断层带上。与Au、Ag、As、Sb异常相伴,并套在极化率异常内,部分与电阻率异常相重叠。

d.Au-Cu型

在各类Au矿中Cu含量由微量到百分之几不等。在金-黄铁矿型和浸染型矿石中,Cu矿物含量很少,常成为微量矿物。在一些深成Au矿床中,Au与Cu可具正消长关系。在预测区西部边缘出现Cu、Au异常,这些异常中As、Sb异常与Au、Cu异常相伴产出。故推测Cu为Au矿化中伴生的微量元素或为Cu矿物中含一定量的Au所致。

(3)Cu矿化

a.预测区F7断层以西是Cu为主的中低温元素组合的地球化学场。该地球化学场中心为面形分布的Cu异常区,其外缘分布有Au、Ag、As、Sb等低温元素异常,异常分带比较清晰。

b.Cu-11异常面积约0.2 km2,与Pb、Zn异常相叠加,南部与As、Sb、Pb、Zn异常相接。异常主体位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变质岩出露区,沿F2断裂大体呈北东向展布,异常西南缘与花岗岩接触带相吻合。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与预测区之外西部普山铜矿点类似。

c.预测区东部出露Mo异常,西侧Cu异常出露区无Mo异常,推测该Cu异常出露部位较东部剥蚀浅。

d.由于激电测量面积所限该处激电异常均未封闭,异常特征具有:

ηa-1极化率异常为预测区内强度和面积最大的异常,异常呈近东西走向,异常中心大体与F5近东西向断层相一致,异常向东封闭,向西未封闭。异常中心北侧梯度变化陡,南侧梯度变化缓。Cu-11、10、8、7、9等均位于极化率异常梯度带内;在极化率异常中心南侧为电阻率异常,向东封闭,向西尚未封闭,与北西向的As、Sb、Pb、Zn异常相吻合,并与M8磁异常大体相一致。

综上认为,此处为与断裂或接触带有关的石英-硫化物型Au、Cu、Pb、Zn多金属矿化找矿有利靶区。

(4)Mo矿化

预测区Mo异常在断层F7以东地区面型分布,主要在花岗岩露布区成片状分布。其中面积大的为Mo-35,尚未发现Mo矿化,但值得注意的是:

a.具有内带的Mo异常与Bi、Ag异常相套合,其异常呈南北向椭圆形,是否与后期斑岩有关,值得进一步查证。

b.Mo异常多处在岩体接触带,其地质背景对成矿较为有利。

3.2 分析的基本原则

(1)构造是本次分析的主要基本原则。

根据构造控矿、构造导矿和构造容矿原理,本次分析遵循这一原理,对预测区各类异常进行分析。

a.构造环境有利于浅成低温热液的形成。三源热液成矿模式:在盆地内堆积的巨厚的陆源碎屑物,经后期的各种成因水介质的作用,形成浅成低温热液。浅成低温热液沿盆边构造对流中,吸取了盆地内碎屑物和围岩中的各种元素而成为低温含矿热液。预测区位于鸡西盆地北缘近东西向断裂带北侧,是极为有利的构造环境,故预测区内具形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有利条件[22]。

b.预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构造控制异常带的展布,北东、北西向断裂及其交汇部位控制主成矿元素异常的形成。

综上,预测区构造控矿特征明显。这与中新生代金矿床以受构造控制为典型特征相一致。

(2)以物探异常为基础,与物探异常相匹配的化探异常的分类方法是本次分析的基本方法。

a.物探异常是深部找矿的主要找矿信息。高精度磁法测量异常为剩磁异常,由于异常值不高,多数异常作为推测断层的依据(F1-7为依据高精度磁法测量推测的断层)。M7推测为煌斑岩引起,M14异常内主要为W异常,故推断为具弱磁性的黑钨矿〔(Fe,Mn)WO4〕引起。极化率异常与硫化物有关;电阻率异常与石英脉或硅化蚀变有关;二者相套合的异常与含硫化物硅化蚀变带有关。

因此,根据物探异常和中生代金矿床类型特性,将本区分为石英脉型、硫化物型和石英-硫化物型3大类。

b.化探异常是地表找矿的主要找矿信息。在物探异常范围内出现的化探异常集中区,根据化探异常集中区异常面积的大小、内带和中带出现情况,确定可能的主成矿元素和地球化学矿化类型。有:Au-W(Sb)型、Au-Ag型、Au-Bi型、Au-Cu(Pb、Zn)型、Ag-Sb型、Ag-Bi型、W-Bi(Mo)型等7种。

3.3 主攻矿床类型

该区域上已发现有金厂特大型金矿床[15]、五星铂钯铜镍硫多金属硫化矿床[7-8]、四山林场金银铜钼多金属矿床、东宁洋灰洞子铜矿床[12]、普山铜铅矿点和杨木乡811铀矿床,以上矿床(点)均为热液型[4]。

区内及研究区的两侧为一带状的萤石成矿带,区内有东海萤石矿床,萤石为中温-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测区萤石矿化普遍,萤石是金矿中晚期阶段金矿化的通用指示矿物;萤石常见于中-低温金矿床的脉石矿物中,其次是硅化,萤石矿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硅质是在热液中Au搬运载体,也是Au沉积的成矿母体。因此,石英脉和强硅化蚀变是金的找矿标志之一。

在Au、W、Ag异常区,已发现Au、W、Ag矿体。W是大多数热液型金矿床中分布最广泛的伴生元素。在一些金矿床中,W可以形成白钨矿或黑钨矿的富矿体,甚至有些矿床以W为主体。

研究区南东为郯庐断裂北延部分的敦密断裂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不同期次的中-酸性侵入岩提供了成矿流体、成矿物质及动力,也为成矿提供了热源,是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的必要条件。区内主要为近东西向构造,南部均为断陷盆地。北部铁铜矿化蚀变带主要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区内萤石矿也受青山—东山近东西向断裂带内角砾岩带所控制。这与盆地边缘成矿论和边界成矿观点相一致。除东西向构造外,北东、北西向断裂也十分发育。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上述断裂多次活动,为形成中-低温热液矿体,创造了有利的构造环境[22]。

综上所述,狼洞山地区地质背景有利于形成中-低温热液型金及多金属矿床。

3.4 找矿靶区的划分

根据前述分析原则和目标矿种,将预测区初步划分为10个靶区(表5)。根据靶区内可能找到目标矿种的可靠程度划分为:可靠类(2处)、较可靠类(6处)、可能类(2处)3类。靶区编号原则:靶区号+预测矿种(次要矿种)。

可靠类目标矿种和相关的元素异常面积大、主元素异常具内带并伴有相关元素异常、匹配的物探异常好、地质构造条件有利,经初步调查发现矿化者,共划分出2处。

(1)ⅠAu-W(Sb)

Ⅰ号靶区位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变质岩及二长花岗岩接触带,西为F7断层,中北部有F4断层通过。M14磁异常内W-69、68、72相套合,在W异常内有Au-106、107、108、109、110、105等,伴有As、Sb;M14北梯度带上ηa-9极化率异常、ρa-7电阻率异常套合好,并有Au异常;M14磁异常南梯度带上叠加有ηa-13极化率异常,有Bi、Pb、Ag异常。在Au-108异常发现石英脉宽约4 m,对2个样品分析,一个样Au含量1.13×10-6;一个样WO3含量0.1875%。该靶区为可靠类,预测矿种主要为Au、W,次要矿种为Sb。

(2)ⅡAu-Ag

Ⅱ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位于断层F7与F3之间,东侧为东西向断层F5与北东向F3断层交汇处。西侧为ηa-2极化率异常、ρa-4电阻率异常套叠区,东侧为M9磁异常,Ag-27、Pb-28、Sb-24规模大,均具内带,Au-36、43等11个Au异常。Au-36东端破碎蚀变带内2个样品见Au品位分别为3.43×10-6和1.95×10-6(Ag含量为6×10-6)。该靶区为可靠类,预测矿种为Au、Ag。

较可靠类与可靠类的异常特征和地质背景类似,但尚未查证或尚无矿化资料者,共划分出6处。

(1)ⅢAg-Au

Ⅲ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F3、F4断层与北西向断层相接交。M10磁异常与未封闭的ρa-1电阻率异常相套合;南有ρa-5电阻率异常与ηa-3极化率异常相重叠一部分。Au-47等10个Au异常,南部Au异常与W、Bi异常相伴。该靶区为较可靠类,预测矿种为Ag、Au。

(2)ⅣAu-Bi

表5 狼洞山地区找矿靶区划分表

Ⅳ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位于预测区南缘,与萤石矿带相邻。ηa-12极化率与ρa-10电阻率异常重叠,西侧Au-69异常与W、Bi异常相伴;东侧Au-121与Bi-91、As-72异常相伴,As、Bi异常规模大。该靶区为较可靠类,预测矿种为Au、Bi。

(3)ⅤAg(Mo、Bi、W)

Ⅴ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F6断层与两个北西向断层所夹部位。东部M17磁异常边缘,ρa-6电阻率异常南北两端分别与ηa-8、ηa-7极化率异常部分重叠,与Mo-64为主伴有W、Bi异常,其东侧有Au、Ag异常;南部ηa-11极化率异常与W-65、Ag、Pb异常相套合。东北F8断层南段有M11磁异常。该靶区为较可靠类,预测矿种主要为Ag;次要矿种Mo、Bi、W。

(4)ⅥAu-Cu(Pb、Zn)

Ⅵ号靶区位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变质岩及二长花岗岩接触带,F2断层与F5断层交汇于区内,Cu-11沿F2断层北侧呈面型分布。ηa-1极化率异常、ρa-3电阻率异常呈东西向,M8磁异常呈北西向,Cu-11与ηa-1极化率异常吻合,共有15个Cu异常,Cu-11西部有Pb、Zn、As等异常;ρa-3电阻率异常、M8磁异常与As-37、As-42和Zn、Pb异常相套合,Zn-49、55、56、57、Pb-25、33、27异常均呈北西向分布。西部为Au-Cu组合,伴有As异常。该靶区为较可靠类,预测矿种主要为Cu、Au,次要矿种为Pb、Zn。

(5)ⅦAu

Ⅶ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F4断层与F8断层相接交处。ρa-2电阻率异常向北尚未封闭异常,内有Au-52异常。该靶区为较可靠类,预测矿种为Au(深部找矿)。

(6)ⅧAg-Bi

Ⅷ号靶区位于新太古代麻山岩群变质岩与花岗岩接触带,西部F8断层与F2断层交汇,Ag、Pb、Bi、W、Au异常套叠于F2断层上。M2磁异常北和西有Ag-7、8、9、10、11等与Pb异常相吻合,并有具内带的Bi异常,伴有Au、W异常。该靶区为较可靠类,预测矿种为Ag-Bi。

可能类各类异常组合较好、无内带异常、地质条件尚不清或地质构造条件有利、异常组合不多,共划分出2处。

(1)ⅨAu-Sb

Ⅸ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为区内最强M7磁异常,呈椭圆形,南北两侧梯度陡,F2断层通过M7磁异常,推测为陡倾角煌斑岩岩株,分别有Au-30、31和Sb-8异常。该靶区为可能类,预测矿种为Au、Sb。

(2)ⅩBi-Sb

Ⅹ号靶区位于二长花岗岩露布区,F6与F8断层相接交处。Bi-33与Sb-30异常套叠。该靶区为可能类,预测矿种为Bi、Sb(表5,图5)。

4 结论

(1)依据狼洞山地区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结合该区的高精度磁法测量、两处激电中梯测量成果和现有地质成果,将预测区初步划分10个靶区。根据靶区内可能找到目标矿种的可靠程度划分为:可靠类(2处)、较可靠类(6处)、可能类(2处)。

(2)根据目标矿种和相关元素异常面积大、主元素异常具内带并伴有相关元素异常、匹配的物探异常好、地质构造条件有利,经初步调查发现矿化者,共划分出可靠类靶区2处。

(3)与可靠类的异常特征和地质背景类似,尚未查证或尚无矿化资料者,共划分出较可靠类靶区6处。

(4)各类异常组合较好、无内带异常、地质条件不清或地质构造条件有利、异常组合不多,共划分出可能类靶区2处。

猜你喜欢

矿种靶区矿化
矿化剂对硅酸盐水泥煅烧的促进作用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4D-CT在肺转移瘤个体化精准放疗中的研究
铁矾渣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矿化-浮选回收可能性和前景
我国非金属矿种历史沿革及修订建议
文山都龙多金属矿床铜曼采场找矿靶区的确定方法
我省启动13个矿种利用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