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案与护理效果评价
2019-02-10王建梅
王建梅
(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泰州 225300)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在精神科疾病中有较高的占比,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该病的罹患率。利培酮、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确切效果,并且配合精心、适当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组课题抽选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实验设计采集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系统诊疗,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相关的诊断依据符合[1],且病情基本稳定,无伴发其他严重脑器质性精神病与其他脏器疾病。其中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26~67岁,中位年龄(43.6±4.7)岁;病程范围1~12年,中位病程(4.3±0.8)年。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两组(37例/组)实验,Ⅰ组与Ⅱ组的基线资料使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按常规标准进行干预,包括入院教育、做好病房基础护理工作、叮嘱患者按医嘱用药、合理饮食指导等措施。Ⅱ组在标准干预下接受精细化护理,包括:①情绪安抚: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情绪状况进行综合评估,采取合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安慰、鼓励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增进治愈的信心。②行为干预:通过专题讲座、发放资料的方式,让患者及家属全面、系统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恢复期相关注意事项,并积极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以加速康复。③康复训练: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符合个体需要的康复训练计划,再根据计划内容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活动练习,每周或每月固定开展文娱活动、球类比赛,以加强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交流及感情,帮助患者逐步融入社会。④社会/家庭支持:叮嘱家属充分利用探视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尽量满足其内心需求,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组织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亲友、志愿者等成立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通过绘画、书法等各类活动,让患者有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获得社会支持。
1.3 评估项目
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为参照,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以及阴性症状改善状况[2]。
1.4 统计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经x2和t检验,由率(%)和(±s)的方式描述,P<0.05,说明实验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护理前使用BPRS、SANS量表评测,Ⅰ组的总分分别为(68.03±5.72)分与(70.46±6.58)分,Ⅱ组分别为(68.12±5.97)分与(71.15±6.81)分,评测总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Ⅱ组的BPRS量表总分为(21.08±3.57)分,SANS量表总分为(43.28±5.26)分,对比Ⅰ组的(38.98±4.61)分与(54.71±7.08)分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可对患者思维、情感及行为等功能产生影响的精神疾病,其多属亚急性起病,病情具有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疾病恢复期患者经过一系列康复练习以及治疗后虽可获得临床痊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各种问题,如担心社会歧视、行为退缩以及残留症状等。因此,除了规范合理的抗精神病治疗外,辅以适当的护理干预也至关重要。
精细化护理在现代护理领域已有较广泛的应用,其是标准护理的强化,能够把握护理工作的细节,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确保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更专业、更具人性化。目前,该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大量研究实践的肯定。王向林等[3]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精细化护理干预后,其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高可达97.37%。
本组课题通过对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发现两组护理前使用BPRS、SANS量表评测所得总分差异并不明显,但护理后Ⅱ组在上述2项量表总分上对比Ⅰ组均显著降低(P<0.05),同样证实了精细化护理在该病患者中的应用可行。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阴性症状的缓解均有明显作用,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