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胎心监护在待产孕妇中的应用
2019-02-10祁清
祁 清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胎心监护主要是指使用胎心监护仪对胎儿心率进行持续、动态的观察,根据监测结果可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此次研究针对胎心监护在待产孕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数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随机选取在我院待产的160例孕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时间均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对照组孕妇80例,年龄20~27岁,均值(23.5±4.7)岁,经产妇42例,初产妇38例;实验组孕妇80例,年龄20~29岁,均值(24.5±4.9)岁,经产妇40例,初产妇40例。两组产妇数据资料对比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多普勒诊断仪对胎心音进行测定:孕妇在进入医院后,每天进行3次检查,每次检查的时间为4min,在进入产程时医务人员用手触摸孕妇宫缩情况,当孕妇宫缩时监测胎心,一旦发生人工破膜或自然破膜后观察羊水情况、监测胎心等。
1.2.2 实验组
予以持续胎心监护:孕妇采取平卧位,在孕妇腹部胎心音最强处固定好胎心音探头,在孕妇宫缩时将探头置于宫底下部位,间隔50 min进行一次监护,当孕妇进入产程之前分别在早、中、晚进行一次胎心监护,孕妇进入产程之后进行持续胎心监护。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②对比两组孕妇宫内窘迫漏诊率。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经过SPSS 19.0进行总汇处理,用率(%)来代表计数资料,x ±s来代表计量资料,进行x2和t检验,当检验结果为P<0.05,则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8.2±1.6)分,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5.0±0.9)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7.795,P<0.05)。
2.2 两组孕妇宫内窘迫漏诊率的比较
实验组孕妇宫内窘迫发生率为2.5%(2例),对照组孕妇宫内窘迫发生率为11.3%(9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X2=4.904,P<0.05)。
3 讨 论
通过监测胎心率可发现胎儿在子宫内是否有窘迫的情况,因此在孕妇分娩时实施胎心监护有着重要的意义[2]。孕妇在分娩之前,当胎儿发生缺氧现象时通过调节心血管及降低氧耗量可将胎心率维持在正常状态,所以降低了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率。在分娩之前子宫胎盘循环血容量降低,与胎儿是不是能经住缺氧缺血有着一定的关系[3]。当发生宫内缺氧缺血时,一旦不能及时进行纠正,会导致胎儿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对重要脏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甚至导致心脏衰竭等,采取胎心监护后利于医务人员对胎儿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采取持续胎心监护后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并降低孕妇宫内窘迫漏诊率。孕妇在出现宫缩症状时,胎音相对减弱,使用多普勒诊断仪监测胎心时具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索普勒诊断仪只能监测出心率的平均指数,但是不能监测到胎儿微小的变化与早期缺氧症状。在进行胎心监测之前,应先明确监测部位,找到胎心音最强的部位进行监测,避免使用探头来回反复寻找,以免因低噪音影响到胎儿。将监测指标详细的记录下来,并根据胎儿体位调整探头的位置,提高监测精准度。在监护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胎动、胎心率等变化。
综上所述,胎心监护在待产孕妇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不仅保证了孕妇的安全,更保证了新生儿的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