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研究

2019-02-10

关键词:科技传统农村

王 绍 芳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淄博 25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行,也要铸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我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当前很多农村仍然保持着相对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部分农村仍保留着古村落、古建筑等珍贵的物质财富,保存着历史沿袭下来的民俗活动、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传统手工技艺等,是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珍贵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要让农村“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要保存好乡村的文化记忆,延续乡村文脉,打造乡村名片[1]92-93。

目前关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作用及困境等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有以下探讨。王艳、淳悦峻[2]103-106在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后,提出采取诸如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加强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保护和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途径等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李家寿[3]164-167认为我国农村有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新农村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机制,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郭雪君等[4]13-17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出发,分析不同角度下对农村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通过纵向历史对比去解释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讨农村传统化保护的内在机理,探索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具体途径。关于科技与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乌云高娃[5]20-23论述了科技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的互动过程,指出抑制二者之间的消极影响,促进积极影响过程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兴盛。潘冬东[6]59-62指出,通过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原创力,推进区域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与市场活力,是保持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经久不衰之根本保障。并提出要积极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加强文化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等措施。

综上,关于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学者的理性思考主要集中于对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作用、现存状态、困境及对策等方面,基于当代科技发展的现实背景,也有部分学者从科技与信息化发展视角来关注和研究文化与科技建设,但具体到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和振兴视角,对科技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路径及对策的研究还不多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7]。在现代科技和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乡村传统文化一定要借助科技的优势,不断地注入新内涵,在时代文化互动和异质文化的对话和碰撞中进行自身的创新与创造性的发展, 推进实现其现代转型,增强朝气与活力。我们需要新视野和新方法来研究和指导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探索解决途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对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增收致富和留住乡村记忆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许多省市已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随着村庄整治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保护,一些乡村还根据自身的优势,培育并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但总体上来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自然因素的侵蚀和现代传媒的强势介入,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载体、空间和手段等方面的困境和挑战,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农村有逐渐流失的趋向。

(一)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建设载体消失的困境

乡村村落和古建筑承载着广大农民所共同认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记录着乡村文化的历史印记,是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传统村落的破坏和消失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自然因素影响

受到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和侵蚀因素的影响,古村落发生损坏和历史性老化,导致许多建筑破败不堪,产生了年久失修甚至无法实物保存的危重局面。

2.建设性破坏

对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应有的保护和敬畏意识,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乡村建设的实质,认为搞建设就是拆旧房,建新房,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人为的丢弃和破坏。许多地方一味地追求村容村貌的整洁,追求房舍的整齐划一,规划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和文化内涵,忽视对传统文化遗存和文化形态的保护。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受不良政绩观影响,急功近利,在城镇化过程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一些极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在商业开发中拆毁并逐渐消失。

3.旅游开发过度

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间文化特色,对乡村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经济开发,导致许多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由于开发缺乏科学规划,随意翻建、新建仿古建筑,使得古村落的原生面貌渐渐消亡,村落消亡使人们产生失落感和丧失“根”的归属感。

(二)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建设主体的减少与弱化的困境

要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保护并持续传承,培养文化传承者以及研究等专业人才,探索创新传承方式成为必须,但当前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建设主体的减少与弱化的困境,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建设受众日益小众和断代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工业化城镇化影响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受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心向城市文化的主观愿望更加强烈、更加主动,乡土社会的地缘性和血源性减少,农村年轻一代对家乡文化认同、故土情结也在逐步减弱。

2.信息化影响

信息网络背景下, 喜爱新技术的年轻人迅速接受和运用这一新的传媒手段,而传统的戏曲艺术、礼仪习俗,传播方式单一,年轻人对它们失去兴趣,转而崇尚“普化”的大众文化,文化传承内生动力不足。

3.传统传授方式影响

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口手相传。这种传承方式受到很大限制,传承方式和手段单一,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文化传人在相继老去。而留在农村的年青人,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些民间技艺,很多民间技艺面临后继乏人、后继无人的困境,使乡村传统文化失去了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而形成断代,严重影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建设手段缺乏的困境

要想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市场化运作,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产生经济效益。但长期以来,乡村传统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没有引起重视,再加上开发手段单一,导致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滞后,规模小、品牌少、链条短、产值低,文化资源优势还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其一,我国大部分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尚处于“野生”状态,商品化程度低。因地域位置、交通、经济状况或其它因素,缺乏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渠道进行产业推介,影响投资环境优化,无法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村文化开发市场,优秀文化资源、原始特色旅游资源无法进行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无法合理化运作与开发。其二,乡村许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产品档次低,大多数民间工艺品还是靠自我销售来传播,竞争力不强,缺乏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的市场拓展,无法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化生产。面对信息化发展的产业发展需求,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开发经营方面不断的探索创新成为必须。

二、科技进步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

现代科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乡村传统文化要实现文化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虚拟再现、传承和传播,在培养文化受众、记录民间文化、丰富文化传播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提升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创作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进一步缓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方面面临的载体、空间和手段等方面的困境和挑战。

(一)科技推动乡村传统文化静态保存

保存是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影像记录” 与“数字馆藏”,科技推动乡村传统文化静态保存。第一,科技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存。信息数字化具有诸多特征便于文化保护。凡以视听形式的文化,可进行数字信息存储,可以虚拟再现传统文化产品的全貌及文化空间,从而加强了文化保存的安全性,突破时间、空间和语言的局限。农业文化遗址、民间曲艺和剪纸等农村传统文化,以文字、图片、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的记录,形成文化遗产的文本与影像资料数据库,展示当地地理风貌、物产、生产与生活状况等村情,提供了“影像化表达”。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了解这些文化瑰宝,了解村史,也让离开乡土的城市人留住记住乡愁。第二,利用科技促进文化的实物保存。历史文物皆以实物形态存在,借助现代新的科技手段进行防护、保养,恢复被损坏的文物,能预防和克服各种人为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损坏,能延缓、阻止文物老化变质[8]122。各个地区从实际出发,推行“乡村记忆工程”,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维修保护,对现存的文物进行高精度的复制和记录并保存,建设“乡村博物馆”,让人们在农村地区找到“根”的归属感,留住乡愁,记住乡愁。

(二)科技促进乡村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传承是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托高新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开展乡村传统文化生态传承工作,以数字化形态出现的信息技术要比以非数字化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其生命力、辐射力、扩张力更有效,传承力更强[9]167。

1.信息化推动促进文化消费,培养文化受众,使文化重建的主体由被动变自觉

一方面,现代数字媒介包括音频、视频、文字等内容,更加符合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接受习惯,信息技术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扩大了文化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在传承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视讯点播等多种技术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和传播,改变了民间文化传统的师徒授业、口耳相传的传播模式和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语言的障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奠定广阔的群众基础。

2.信息化推动“文化进校园”和“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整合学校各类信息资源,对在校生发挥潜移默化般的文化熏陶作用,推动活态传承。通过校园虚拟网站,学生可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等方式学习传统文化;“数字校园”平台的界面设计采用民族特色和风格,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增强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10]139-140。

(三)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升级

产业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科技创新的主导带动作用,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合理化运作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传统文化。

1.现代科技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开发

乡村独特的文化特性为文化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我们以某些传统文化为原型,进行深入挖掘和艺术加工,提升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层次,把深藏于封闭的大山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原始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创意能够将老屋、老街和文化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时尚品位的创意产品,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和传播,以科技为基础,提高了观光旅游的延伸能力。

2.现代科技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

将乡村传统手工艺制品进行产业开发、工艺改造形成规模化生产。科技创新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更新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工艺和方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产品竞争力;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宏大、唯美场面,以吸引观众,提升乡村旅游和观光文化消费层次;在市场开发上,通过会展、基地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推介,延长产业链,为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观光旅游继续生存和发展找到一条有效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利用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旅游、民间工艺加工或是民俗旅游等第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激发农民的乡土意识,对于保护传承复兴乡村文化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形成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11]140-142。

三、科技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农村传统文化变迁的客观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传统文化在变迁中传承,在变迁中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统一。目前,在科技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不足,乡村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完善、驱动力不足,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的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 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不足

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中数字化保存、活态传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等都需要科技,但当前乡村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供给、开发能力不强,传统文化发展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不足。

1.经费投入和专业人员不足

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增多,但相对于经费需求而言,依然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缺乏。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涉及民间文学、技艺、民俗等,政府部门缺乏相关专业研究的人员,不能完全承担这些项目的保护、传承等工作。由于经费和专业人员不足,导致政府投入只能用于资源普查资料整理,村落中的许多古建筑、传统民俗和手艺等文化活动项目的现代化技术维护和开发无法展开实施,项目文本和录像片制作等工作无法开展。

2.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科技创新中良好环境的营造、政策支持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乡村文化建设与管理涉及文化、农业、经济、民族等相关部口,地级市都设立了专门的保护中心,但县级市在省际层面大多还没有单独设立保护工作机制,依托在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代行,工作针对性不强,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专家学者、传承人、文化企业,作为文化项目保护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导致在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入问题上,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统筹,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功利性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法规和政策,各类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3.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为了保证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地方要建立各层次的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平台,但当前很多乡村传统文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内容组织与管理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虚拟再现传承、传播民间中的应用程度低,制约了农村传统文化发展。

(二)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服务滞后

1.乡村信息化建设滞后

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失衡,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化终端接受设备网络通信等设施不完善,数字校园、数字社区建设滞后,阻碍了农村传统文化信息化传承。

2.科技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且素质不高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和信息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服务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有网络信息采集、开发、推及和服务等知识和技能,但当前信息网络人才素质不高,培训滞后,造成乡村传统文化信息化的效益减弱。

3.科技信息化融合发展协调管理推进体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有些乡村传统文化进入各种“数字空间”,开展了以“文化观光”为目标的“数字空间”的建设,但文化的“信息化”实践,文化资源被过度“虚拟”以迎合旅游开发突出问题。由于不尊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存在过度开发的倾向,出现文化的展示脱离“原真性”的情形,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移植、修剪”后的新形态;为吸引“外界眼球”,制造各种各样的伪遗产和伪民俗,散布一些虚假文化信息,反而降低了乡村的文化品位。

(三)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应用效率不高

科技提升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不仅要重视“科技外推”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与文化主体传承实践的结合,乡村记忆工程的理念要引入社区、学校系统中,但现实是农村传统文化发展与科技融合应用的效率不高。有些乡村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当地乡村传统文化数据资源,并不与学校的文化传习平台相联系,再加上学校的乡土文化课程教学缺乏师资、教材和信息化传承机制,学生无法通过网络来了解和学习当地文化,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数据资源形同虚设;有些农村社区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活动推介,农民对传统文化信息搜集、保存和传播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动力不足。因此,如何以“信息化”为契机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在社区与学校间形成共享机制成为必须。

四、科技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对策

现代科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机遇。我们既不能以乡村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科技的发展来保护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科技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科技进步提升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以科技与信息化发展为切入点,加快运用新的视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分析科技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作用以及融合的路径,使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12]141。

(一)强化政府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意识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坚持科学的理念作指导,根据地方特点,加强科学规划和科学统筹,处理好创新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科学理念指引

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中,政府要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的理念。一方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物保护意识。乡村历史文化是一类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一旦遭到毁坏或破坏,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农村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旨在将其进行可持续的保存。另一方面,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有现代性,我们不能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而拒绝使用新的技术。为了传承文化命脉,要促进文化创新,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即使是发展创新,必须遵循传统文化自身规律,在科学开发的基础上塑造和挖掘,使得文化遗产能够在开发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规划指导

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整理基础上,对乡村文化活动开展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向专家学者、文化顾问和民间艺人等进行咨询,结合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设计保护和科学开发计划,彰显一地(村)一品、一(地)村一韵,凸显个性设计,打造地域品牌,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功利性,加强保护和开发工作中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科学性[13]12-14。

3.科学方法开发

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坚持科学统筹方法开发,将民俗风情和历史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生态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与旅游相结合,开展生产、保护和经营活动,吸引游客观光、购物,打造集展演、互动和传承于一体的展示园区,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

(二)完善科技对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持体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变迁具有不可避免性。政府要迎合时代发展的步伐,支持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完善科技对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持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乡村传统文化更为有效的保存和发展。一是加快乡村传统文化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将乡土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塑造本土文化形象,创立文化品牌,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针对当地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利用当地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创新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吸引鼓励开发经营。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 鼓励企业、文化开发公司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文化品牌。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多元筹措资金。加大对乡村文化发展事业的科技投入,用于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等工作;优化投资政策环境,以吸引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在内的社会资本和人才流向农村文化开发。三是加快建立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规范化,特色化资源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对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应用数据库、存储技术,更系统科学地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构建乡村文化宣传推广体系,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活动和品牌,普及和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总结乡村传统文化发展中科技支撑作用的经验和成功模式,进行试点示范及推广。

(三)加快乡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建设

增强乡村文化供给,注重城乡资源共享,加强适应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文化服务体系。第一,加大科技信息化条件下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办社区网站,展开对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采集大量真实的影像和数据资料,借此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当地乡土文化。以“虚拟再现”和“现实影像”结合的手段,增加文化观光的新动力。第二,提高乡村地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素质,加快培养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开发和管理人才。一方面,坚持本土化培养,以返乡青年和大学生村官等青年创业群体为重点,加强培训,提升信息采集、宣传推介和销售支持等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化带头人。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引进,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从事创意设计、网络推广和信息维护等工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撑[14]89-90。第三,加强信息化管理。乡村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和科技化建设,应遵循“信息化”的规律,研究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性,处理好“信息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四)创新科技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内生机制

发展延续乡村传统文化,物质支援和制度植入虽成为必须,但借“信息化”的手段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有生命力的乡村文化传承机制更为紧迫和重要。通过科技与文化主体传承实践的结合,激发村民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实现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双重目标,催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一,通过信息化加强宣传教育,激发村民自觉“参与”。首先,各级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大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乡村的广播和电视亦经常播放乡土历史、风俗等影像资料,通过手机APP 实现当地乡土文化数字报、新闻的直播和点播。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增强村民的传统文化发展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同度,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动力支持,进一步激发其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积极性;其次,举办文化活动,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诸如地方戏曲、民俗表演等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产品推介会,增强民众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第二,要落实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共享机制。植入乡土记忆,不仅要设立传统文化传习所,将当地的乡土艺术和民间工艺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要建立一种恰当的“信息化”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在文化传承人和年轻一代之间架构起沟通的桥梁。通过校园网络,提高传统文化影响普及程度,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沿革;通过网络申请,获得与传承人直播式教学,实现传承人的“活态化”,让文化遗产资源在年轻一代的生活和学习中“活化”起来[15]60-64。

猜你喜欢

科技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科技助我来看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